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 发现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诚信认知教育缺乏全面性, 诚信教育情感渗透不够深入, 诚信教育践行培育力度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薄弱, 高校以新媒体为平台的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受社会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意识, 健全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体系, 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媒体环境等对策, 以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大学生; 诚信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的发展, 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工具被广泛使用, 在隐蔽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一些在学业、经济往来和人际交往中违背诚信的行为。通过分析, 发现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诚信认知教育缺乏全面性, 诚信教育情感渗透不够深入, 诚信教育践行培育力度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薄弱, 高校以新媒体为平台的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受社会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研究, 是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健全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体系
相对健全的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基础, 是坚守学校诚信教育主阵地, 发挥学校诚信教育优势的必要条件。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诚信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引导的主渠道,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 也应该发挥最基础的作用, 产生最有力的影响。因此健全高校诚信教育的体系,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具体化。在课堂教授内容上, 要具体化为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问题贴近的实际话题。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的重要一点, 应该更加深入思政课堂, 形成“生活—课堂—生活”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教育过程。摒弃悬空的诚信教育, 将其落实在课堂渗透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互相沟通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提高大学生诚信品德的教育效果。
2. 转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
转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 一方面要转变诚信教育单一主体的理念, 形成对诚信教育价值的双向认同, 转变高校教师专业课教育为主的理念, 形成课程教育与诚信思想意识相互渗透, 共同促进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和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 重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影响, 将诚信教育和其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 转变思想引导为主的诚信教育理念, 加强诚信理论教育。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不稳定, 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对诚信相关理论的认识还不明确, 要形成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稳定持久的诚信精神品质, 就要以诚信相关理论教育为基础, 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是诚信, 诚信的价值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等理论要点, 为更好地进行诚信情感渗透和诚信行为的巩固和培育打好基础。
3. 创建大学生诚信测评网络系统。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从预防开始, 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及时地了解, 监督大学生的错误诚信意识和行为苗头。因此, 高校应利用新媒体环境提供的便捷平台, 建立专门的诚信意识测评监督系统。首先, 建立大学生诚信状况网络测评系统,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别集中测评。同时也应重视对毕业生的诚信状况网络测评, 根据不同年级的测评结果, 分析其潜在的诚信问题, 为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提供依据。其次, 根据大学生诚信意识测评情况, 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监督体系,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监督。最后, 通过“意识测评—问题显现—采取措施”的诚信意识测评监督体系, 突出诚信问题的个体化、群体化差异, 避免诚信教育“一刀切”, 注重入校新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树立, 根据测评监督的结果, 分别对不同群体在学术、经济、人际交往等不同方面的诚信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和沟通教育。另外, 还应重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专门辅导, 引导毕业生诚信就业, 同时避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诈骗、传销等违法活动对毕业生的危害。
4. 以新媒体平台促进诚信教育实施体系创新。
高校探索创新诚信教育实施体系, 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关注诚信教育, 认同诚信教育, 内化诚信教育带来的影响。首先, 拓展诚信教育空间。高校诚信教育需要将传统诚信教育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 利用大量的网络信息和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 提高诚信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 从而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其次, 促进诚信教育方式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 以诚信教育小视频、诚信问题网络评论、诚信正能量的网络传播等方式, 主动将诚信教育信息输送到网络中, 让“线上”诚信教育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融入大学生内心, 有力地促进大学生诚信情感和意志的自觉, 从而外化于实际行动中。最后, 诚信教育应抓住大学生变化特征和喜好,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 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 丰富教育内容, 优化教育方法, 情感渗透和思想灌输相结合, 让诚信教育信息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5. 利用校园新媒体加强诚信教育效果评估反馈。
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其持续性。因此,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评估和反馈体系的建立, 持续有效地检测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活动之下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所反映的诚信教育效果, 并从中查漏补缺, 优化教育措施的实施。一是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在课程、活动、实践等方面的实施计划进行评估和预期的效果设想, 看是不是大学生的心理所需, 合不合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 是不是以最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的, 有没有运用现代的新媒体平台来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扩大教育影响,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意识有多大程度的实际影响等。二是教育者要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地反馈, 通过公开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观察, 通过大学生对诚信教育活动的反应和对待诚信教育信息的态度, 来判断当前诚信教育所处的优势条件和不足之处, 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
二、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媒体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然而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 既对诚信教育和大学生学习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因其特殊性, 也难以避免地对诚信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也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条件。
1. 提升校园新媒体平台中的诚信教育氛围。
对大学生来说, 校园是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区域, 丰富的校园新媒体教育平台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 高校首先要丰富诚信教育的新媒体载体, 充分发挥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和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作用, 以QQ、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日常新媒体工具为主, 以头条新闻、易班等APP为辅, 扩大诚信教育平台的利用范围, 以浓厚的新媒体平台诚信教育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精神影响。其次, 创造丰富的校园新媒体诚信精神文化, 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 将校园诚信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和传播活动, 作为一种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网络文化, 进行实时发布和更新, 并鼓励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最后, 利用新媒体传播先进事迹模范, 将网络媒体报道出来的诚信道德的守护者、诚信精神的传播者的先进事迹, 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学习, 让大学生深入体会诚信榜样在生活中的感染力量, 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精神的实践能力。
2.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疏导。
在调查分析中发现网络新媒体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抒发思想情感的主要渠道, 介于网络信息中的虚假信息、诱导信息和诈骗信息的大范围传播, 会波及大学生的诚信观培育和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 应该守护好网络新媒体环境这一重要阵地。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疏导, 一方面, 要对传播于大众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76页) 新媒体和校园新媒体平台上具有虚假性、利益诱惑性、思想诱导性的不良信息, 进行及时关注和整理总结, 对大学生进行集中警示教育。另一方面, 教育者对大学生在网络公众平台和交流平台中的言行保持高度的洞察力, 敏锐捕捉部分学生暴露出的不诚信思想和行为的蛛丝马迹, 并对其进行及时地行为监督和思想引导。另外, 教育者应该对危害大学生诚信信仰和社会诚信氛围的信息进行及时分辨和采取措施, 维护好网络新媒体环境, 为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作出应有的努力。
3. 利用网络平台扩大诚信问题的奖罚效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以明确的奖罚手段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强有力的现实引导, 是高校应该把握的诚信教育基本理念。一方面, 对违背诚信道德的行为进行及时适度的惩罚, 例如建立诚信档案、校园网络通报等, 以强硬的手段消除大学生对于诚信的“无所谓”和“无所畏”态度, 小惩大诫, 既可以突出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的权威性, 在实施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 也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对自身的不诚信行为承担后果之后能以此为戒, 严于律己, 重视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诚信行为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 要大力宣传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 而且要及时对大学生的良好诚信行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让大学生看到学校老师和社会对其诚信行为的肯定和认可, 以及诚信行为的执行对自身生活、学习和长远发展带来的诸多益处, 并能体会到诚信精神品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将校园内的诚信事迹, 作为优秀大学生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 让大学生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诚信精神传承和实践, 从而积极主动地树立诚信价值观, 培养顺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的良好诚信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