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深掘习近平创新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内蕴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习近平创新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问题为导向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唯物辩证法内外因辩证关系;以民为本, 一切创新为人民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论。任何科学的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回答, 对现实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创新思想有助于破解当前发展难题,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破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习近平创新思想; 哲学意蕴; 时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开拓了创新理论的先河, 认为通过破旧立新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 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伟大思想, 自成立以来, 把马克思创新理论融汇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 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 中国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的艰辛岁月, 迎来了“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风口, 继续用“创新”领路, 用“创新”斩棘,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以期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同场合、不同时段的讲话中, “创新”被反复提及, 内容涵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学创新方方面面, 对创新本质、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路径等做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习近平创新思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19“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3]10“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41“要想有建树、有成就, 关键是要脚踏着祖国大地, 胸怀着人民期盼”都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深入研究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意蕴, 认真领会其中内蕴的哲学精髓,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精神实质, 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向前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落地中国实际, 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掘习近平创新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蕴是领会和贯彻其创新思想的前提

  江泽民说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其中的各个观点、基本原理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内在联系的,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要始终注意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全面把握。[4]在这里, 所谓的“从总体上、相互联系和精神实质上”把握, 就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把握, 从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把握, 从哲学的高度上理解和把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 习近平创新思想完整地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理论品格, 只有从哲学上进行理解和阐释, 才能透彻地领会其科学性、系统性、辩证性和实践性。

  (一) 深掘哲学思想, 全面把握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科学体系

  把握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学习、领会习近平创新思想的迫切要求。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贯穿于整个理论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或主题, 围绕中心问题或主题回答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无论是科学的世界观, 着力研究的中心问题, 还是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都包含着唯物的、辩证的、联系的哲学意涵。因此, 只有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习近平的创新思想才能更精准地把握习近平创新思想体系贯穿的理论精髓、围绕的中心议题和内在逻辑结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辩证性有助于深刻把握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论精髓。习近平说过, “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事实求是”是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因此, 从唯物的、辩证的角度出发是正确理解习近平创新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创新思想的中心议题和理清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对事物的认识需从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出发, 这样, 才能更好的把握事物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内在联系, 对事物有全面的、准确的、深入的认识。习近平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在中国呈现的最新形态, 是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基于解决“强起来”的历史课题和时代使命而形成的新的、更好地符合中国内外实际和发展客观需要的创新理论。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在创新起点、创新形式、创新路径、创新主体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

  (二) 深掘哲学思想, 提高运用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创新实践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 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在于改造世界。习近平指出, “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 不断深化认识,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5]理论是人们实践的思想武器, 是开展工作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指针。习近平创新思想指导中国创新实践的效果从根本上讲源于广大创新工作者、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解和领会。研究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内涵, 不仅有利于正确掌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习近平创新思想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而且有利于提高创新工作者、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创新素养、创新理论水平, 使他们自觉地把习近平创新思想运用到创新实践工作中, 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果, 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好贯通。

  二、习近平创新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义

  习近平创新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问题为向导为创新的起点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说明创新要立足时代、国情, 以问题为导向;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表明创新是一个具有各自功能的创新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唯物辩证法内外因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了自主创新和利用外部资源的关系;以民为本, 一切创新为人民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论确立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地位。

  (一) 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问题为导向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本体论为理论基石,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恩格斯说过:“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 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6]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和发展着, 时空的变化直接影响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当客观事物依存的时空发生变化会使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内在属性发生改变, 那么, 人们已形成的观念、理念, 改造客观事物的方式不再与客观事物相符, 需要重新探究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 探索改造客观事物的新方式。这就清晰地呈现出创新的原因和过程。把握事物的社会历史时空变化, 敏锐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最真实的呼声”。[7]

  作为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习近平深谙创新、问题以及客观事物的社会历史时空变化间的逻辑关系, 要求在创新实践中放眼世界和我国发展大背景, 坚持问题导向, 把问题作为不断推进创新的契机, 将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创新性成果和创造性发展。“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 回应时代的呼唤,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5], 不断推进创新实践向前发展。在谈及理论创新时, 习近平指出,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 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5]

  (二) 体现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8]。这种联系不是事物相互间机械的简单的相加, 而是诸多事物的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整体性、结构有序性的系统。习近平创新思想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 以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为划分依据, 把创新活动分为改造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创新、协调人与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制度创新、提升人精神道德素养的文化创新、提升人自身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理论创新四种形式, 构建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论创新为先导、制度创新为堡垒、文化创新为基石的创新生态系统。习近平特别强调, 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9]

  科技创新是核心,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认为“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10]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 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产品质量, 扭转产业低端困局, 优化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社会内涵式发展。理论创新是先导, 抓住了理论创新就掌舵了发展全局的方向。目前, 我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正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老经验、老办法难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落后思想难以指导新的实践, “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5]制度创新是保障, 为国家发展全局构筑坚实堡垒。习近平指出,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11],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 让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文化创新是基石, 为国家发展全局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无形力量, 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 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12]。

  (三) 体现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唯物辩证法内外因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上每一个具体事物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习近平把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运用于中国的创新实践中, 强调在立足本国实际, 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的成果的同时敞开国门, 积极吸纳、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观点、学术成果、技术方法,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在第十七次两院院士大会上, 习近平对中国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清晰的路径规划, 指明“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 不是单打独斗, 不是排斥学习先进, 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3]10。摆正态度是自主创新的前提。习近平指出, 在创新过程中, 既不能妄自菲薄, 把自主创新成果看轻, 亦步亦趋、不敢超越, 也不能妄自尊大, 缺少虚心学习的态度。在充分肯定中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具备自主创新条件和能力的基础上, 习近平指出一定要增强创新的能力自信和成果自信, 建立健全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 促成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的成果优先使用, 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找准方法, 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习近平强调,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 创新资源在全世界加快流动的大背景下, 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 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以世界眼光做好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顶层设计, 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 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 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 有所为有所不为, 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 这样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抓住重点, 集中精力突破。习近平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不是全面撒网、面面俱到, 而是“重点捕鱼”, 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由点及面, 实现各个击破。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 着力发展高精尖技术, 加快推进国家重大专项技术, 开拓出一条专属中国的自主创新道路。

  (四) 体现出以人为本, 一切创新为人民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论

  创新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就关系到“创新主体”的问题, 只有弄清了实践中“人”的问题, 才能弄清“由谁创新”和“为谁创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明晰地回答, 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一切社会价值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一切社会成果都应该由人民群众享有。马克思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3];列宁把资本主义创造的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归功于人民, 把人民称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14]。总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历史活动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统一于人民群众。在创新实践上表现为, 人民群众既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成果的享有主体。

  习近平牢牢守住人民史观的创新立场, 将创新的实践主体和创新成果的享有主体指向人民群众。一方面, 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鼓励人民群众大胆创新, 让全社会刮起创新创造的旋风。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3]18, 形成大众创新的局面。学生、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等一切有机会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 其中, 习近平对广大青年人的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才能的培养、发挥予以高度重视。2013年5月4日,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 习近平对青年人的创新提出了要求和殷切的希望,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 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 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15]。另一方面, 强调创新为人民, 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创新成果的享有者。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主张把“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习近平谈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时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 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5]

  三、习近平创新思想的时代价值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创新浪潮风起云涌, 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国家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旧矛盾和问题交织的历史环境下, 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愈益凸显, 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核心话语。习近平创新思想作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在场形态对于我们解决现阶段发展难题,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破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一) 有助于破解当前发展难题,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的过程实则是“破旧立新”的创新过程。习近平多次阐释创新与发展的本质关系, 2014年8月18日, 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16];2015年3月5日, 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着重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8年5月, 在调研济南高新区时提出在落实新发展理念过程中, 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的要求, 指出“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 是中国突破社会经济发展瓶颈, 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 习近平通过调研、走访、座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全面掌握, 针对社会经济面临人口、环境、资源等要素驱动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 刨底究源、精准施策, 开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除根治里的良方。习近平提出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推动经济持续建设发展”[2]17的创新驱动思想对科技创新地位的凸显, 科技创新与机制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倡导, 有助于在全国上下营造科技创新的“小气候”, 激发科技人员、研究者的创新内在动力,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使更多的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纸上, 不再躺在实验室而是被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 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换, 使中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二) 有利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惟创新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量子计算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兴起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抢占创新制高点, 赢得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席位, 竞相制定国家中长期创新发展计划。例如, 美国政府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制定指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走向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德国政府力图保持本国制造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启动《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面对激烈态势, 我国做出积极行动, 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创新计划。尽管如此, 与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 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7, 属于创新国家的第二集团, 离美国领衔的创新国家第一集团还有两位之差, 这样的国际创新地位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兴通讯公司突然宣布“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的制裁事件更是痛彻地说明“创新落后必被挨打”。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建成创新强国时不我待。

  习近平的创新思想把科技创新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实力是决定国家能力和前途命运的关键力量,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 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着力突破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 有利于彻底摆脱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提高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不仅如此, 习近平还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全凭科技创新一臂之力, 还要依赖于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 浓厚的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 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相互间的有机互动。习近平擘画的“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 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调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3]15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方案, 能有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通道, 使创新泉流充分涌动, 国家的创新道路变得更加宽广且通畅, 创新能力增速提升。

  (三) 有利于破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部以创新不断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人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 无限的天然的自然存在物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具有有限性, 既无法满足人类需求的多样性也无法达到人对社会交往、安全、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 “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 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 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17]。人类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将自身的内在尺度与外部事物的客观尺度统一起来, 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和自身的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 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 人民的需求由对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的期待提升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仅体现在更安定的社会环境、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等“硬需要”上, 还体现在对民主、公平、正义、法治、自由、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 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等“软需要”的期盼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过,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须坚持需求导向。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将智能技术、生态环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用于民生领域, 能够使人民生活变得更便捷、更健康、更环保、更舒适。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化创新, 将不断为人民奉上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满足人民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和享受。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制度创新, 能有效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的权利, 使人民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刘红玉, 梁也, 陈文化.论马克思创新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自觉[J].湖湘论坛, 2015 (3) :11.
  [2]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4]袁贵仁.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邓小平著作中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9 (02) .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7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89-29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9]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节选) [J].求是, 2016 (1) :1.
  [10]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N].人民日报, 2014-06-04 (02) .
  [1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节选) [N].人民日报, 2014-01-01 (02) .
  [1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14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04.
  [14]列宁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2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279.
  [16]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8-19 (02) .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23.

TAG标签: 哲学意蕴     时代价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