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位居第二,仅在乳腺癌之后,但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位居首位。每年全世界大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而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0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35岁宫颈浸润癌患者共153例,与同期>35岁宫颈癌患者352例做对比研究,从而研究年轻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以2000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经妇产科诊断的153例年轻宫颈癌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生存时间为手术之日至死亡或截尾日期。
1.2 临床资料 2000~2010年我院收治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153例,占同期宫颈癌患者的30.3%.153例年轻宫颈癌患者占同期宫颈癌患者的构成比在2003~2010年分别为29.2%、26.0%、27.8%、31.0%、28.4%、29.6%、32.0%、35.4%、30.3%.
2000~2002年宫颈癌患者只有1例年轻宫颈癌,故不予统计。临产分期Ⅰa期80例(52.3%),Ⅰb期50例(32.7%),Ⅱa期7例(4.6%),Ⅱb期14例(9.2%),Ⅲ~Ⅳ期2例(1.4%)。病理类型鳞癌139例(90.8%),腺癌10例(6.5%),其他4例(2.6%)。分化程度高分化51例(33.3%),中分化76例(49.7%),低分化26例(17.0%)。淋巴结转移阴性144例(94.1%),阳性9例(5.9%)。脉管瘤栓阴性128例(83.7%),阳性25例(16.3%)。病灶直径≤4cm患者121例(79.1%),>4cm患者32例(20.9%)。宫颈深间质浸润阴性137例(89.5%),阳性16例(10.5%)。选择同期352例>35岁妇女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1.3 治疗情况 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年轻宫颈癌的治疗原则是在治疗宫颈癌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其生育功能,强调综合性治疗。
1.4 随访情况 153例宫颈癌患者基本信息完整,所有病例均随访至2012年3月,其中年轻宫颈癌患者死亡7例(占研究组4.6%),对照组为20例(占对照组5.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年轻宫颈癌和同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 两组间临床病理特点无统计学差异。
2.2 年轻宫颈癌临床特点与术后病理危险因素的关系 年轻宫颈癌早中期(Ⅰa~Ⅱa期)与中晚期(Ⅱb~Ⅳ期)比较,早中期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4例(19.6%),深间质浸润10例(55.3),中晚期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5例(31.3%),深间质浸润5例(31.3%),淋巴结转移和深间质浸润差异均具显着性(P<0.05)。病灶直径≤4cm患者淋巴结转移3例(2.5%),深间质浸润7例(5.8%),直径>4cm患者淋巴结转移6例(18.7%),深间质浸润9例(28.1%),差异均具显着性(P<0.05)。鳞癌患者深间质浸润12例(8.6%),非鳞癌患者深间质浸润4例(28.6%),鳞癌患者宫颈深间质浸润明显低于非鳞癌患者(P<0.001)。
2.3 年轻宫颈癌的预后 本研究入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6.49±22.58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2%(P>0.05),差异无显着性。
年轻宫颈癌患者Ⅰ、Ⅱa、Ⅱb期的5年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Ⅱb期5年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具显着性差异(P<0.001)。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55%,显着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97%(P<0.00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2.4 年轻宫颈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单独对研究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灶直径大小及宫颈深间质浸润,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分期。详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大多数学者把≤35岁的宫颈癌称为年轻宫颈癌。本研究年轻宫颈癌占同期宫颈癌30.3%,且临床期别早,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WHO在深圳妇女人群中所做的筛查其感染率是14.9%,妇女防癌筛查意识增强,尤为重要的是我院近10年大力推广宫颈癌HPV-宫颈胞学联合筛查,提高了宫颈癌的早期发现率。因此,应加强普及有性生活年轻女性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采取积极合理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早诊断早治疗。
年轻宫颈癌患者大部分有生育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宫颈癌根治术的手术指征[1、2]主要为Ⅰa1、Ⅰa2及部分Ⅰb1期(病灶直径≤2cm)渴望生育的年轻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迄今,全球已有超过700例行经阴道宫颈癌根治术,妊娠率达70%,复发率<5%[3、4].本研究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宫颈癌患者共9例,1例(11.1%)妊娠经保胎后足月顺产,由于本研究例数比较少,其安全性、生育率及流产率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组与对照组在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病灶直径大小、深间质浸润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着性。与文献[5、6、7]报道年轻宫颈癌中腺癌所占比例高于>35岁宫颈癌不一致,这可能是我院宫颈腺癌总例数较少,不能较好的代表总体及地区差异所致。
本研究组早中期与中晚期患者在淋巴结转移及深间质浸润方面差异具显着性,提示Ⅱa期比Ⅰb患者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宫颈深间质浸润。非鳞癌组患者宫颈深间质浸润的风险比鳞癌组的高。病灶直径≤4cm与>4cm患者在淋巴结转移及宫颈深间质浸润方面的差异具显着性。因此,应高度重视临床期别晚、宫颈深间质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及非鳞癌的年轻宫颈癌患者,制定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
关于年轻宫颈癌患者的预后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较低[8],容易复发[9],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预后相似[10].本研究组5年生存率为91%,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临床期别晚、病灶直径>4cm、有淋巴结转移的年轻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年轻宫颈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灶直径大小与年轻宫颈癌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分期。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影响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
4 结 论。
年轻宫颈癌患者占同期宫颈癌患者的比例较高,临床期别早,两者在5年生存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年轻宫颈癌患者如有淋巴结转移、病灶直径>4 cm、临床分期高及有深间质浸润等情况,预后不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分期。
【参考文献】
1. Nishio H, Fujii T, Kameyama K, et al. Abdominalradical trachelectomy as a fertility-sparingprocedure in women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cancer in a series of 61 women.GynecolOncol,2009,115(1):51-55.
2. Dargent D, Martin X, Sacchetoni A, Mathevet P. Laparoscopic 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treatment to preserve the fertility of cervicalcarcinoma patients. Cancer,2000,88(8):1877-1882.
3. Shepherd JH, Milliken DA. Conservative surgeryfor carcinoma of the cervix.Clin Oncol (R CollRadiol) ,2008,20(6):395-400.
4. Plante M. 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nupdate.Gynecol Oncol,2008,111:105-110.
5. Lau HY, Juang CM,Chen YJ,et al. Aggressive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in Taiwan. Int J Gynaecol Obstet,2009,107:200-223.
6. Bulk S, Visser O, Rozendaal L, Verheijen RH,Meijer CJ. Cervical cancer in the Netherlands1989-1998: decreas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 older women, increase of adenocarcinoma inyounger women. Int J Cancer,2005,113(6):1005-1009.
7. Liu S, Semenciw R, Mao Y. Cervical cancer: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denocarcinomaand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in younger women.CMAJ,2001,164(8):1151-1152.
8. 何丹。年轻妇女宫颈癌52例临床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2):1125-1127.
9 . M u f i o z N , B o s c h F X , d e S a n j o s e S , e tal.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papillomaviurs tay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cancer[J].N Engl J Med,2003,348(6):518-527.
10.筱梅,郑英,张庆。宫颈颈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与人乳头状病毒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2):1250-1251.
11.周新,郝增平,沈素。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关系研究的进展[J].中国医刊,2010,12(7):27-30.
12.胡智斌,姚海泉。低场强MRI在早中期子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1):56-57.
13.汤惠茹,周艳秋,刘志红,等。291例子宫颈癌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09,16(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