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可以基于网络进行在线教学,又可以在线上完成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可以自主进行在线学习、在线练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各个地区、各个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并共享给各界自由学习。
顺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兴起与应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展了以科学素养和专业导论为方向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选拔。上海市教委率先创建了上海市高校共享课程平台,开展了旨在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促进高校内部的教学改革为动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2012年开始在全市高校内开展了共享课程建设的工作。在此背景下,中药微课程分别以《走近中药》与《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获批2013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与上海市高校资源共享课,其中《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已经在上海高校中正式开课,取得较好的反响;国家精品视频课《走近中药》自网上公布以来也受到广泛追捧。
1 创建思路
既遵循中药学的教学规律,又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中药微课程创建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体现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根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对课程的理解与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考评体系的建立等各个方面,都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确保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1.2 以体现中医药的“魂”为主,有机结合混合式教学的“术”
有关中药课程的开设与讲授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知识为主,这是中药学教学之魂;同时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又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教学的特点与优势,顺应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形式更为多样化、现代化,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
1.3 体现课程完整性、系统性和微课程知识碎片化的特点
既然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无疑必须符合作为独立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要在有关模块结构、内容选择、语言表述以及课时安排等各个环节上顺应非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和人士的需求,呈现知识多元化教学,区别于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
2 模块设置
2.1 选题
选题既不能脱离中医药又必须浅显易懂、引人入胜。据此,国家精品视频的选题是《走近中药》,上海市共享课程的选题是《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其中,《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借喻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的故事,应用“誉满杏林”的成语来命题,使人一目了然。
2.2 课程结构与内容选定
这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在确定这部分内容时,要考虑授课对象,总课时数与每个课时的时间完全不同于在校的专业学生。本课程的总课时为33学时,每个学时控制在20分钟之内。
第一单元,中药的概念与文化属性。从中药名称的来历、对中药认识的误区引入中药的概念;从汉字的起源、甲骨文的发现、药名等方面体现中药与汉字的关系;从刺身料理的食用展示药食同源的特性;从端午节的习俗呈现中药与民俗的渊源;从“生姜治疗喉痈”的故事反映出历史、文学、哲学、饮食、习俗等文化元素与中药的联系。介绍龙骨、艾叶、雄黄、紫苏、白芥子、莱菔子、生姜、白芷、石菖蒲等药物。
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原理与治病智慧。从中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引入中药的作用原理,重点介绍药物的四性、五味与归经理论。分别从气候、环境、产地、生长特性、药物结构、药用部位等自然属性解读中药,揭示中药性能理论所蕴含的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介绍附子、黄芩、茯苓、甘草、麻黄、肉苁蓉、款冬花、夏枯草、半夏、辛夷花、桂枝等药物。
第三单元,名贵中药。针对目前社会上部分人群追逐、应用名贵中药的现象以及存在的误区,介绍名贵中药的概念、种类、范围、适用范围及应用形式与原则。重点介绍人参、西红花、三七、黄芪、当归、天麻、西洋参、羚羊角、贝母、牛黄、冬虫夏草等药。
第四单元,药食两用品。从药食同源的理论引入药食两用品的概念、种类、范围、适用范围及应用形式、应用原则。重点介绍山药、葛根、山楂、枸杞、陈皮、龙眼肉、白果、莲子、桑叶、牛蒡等药物。
第五单元,安全合理应用中药。针对当前社会上对中药认识的误区,特别是在有关中药应用的安全性认识上所存在的错误,以具体实例为切入点,从药物配伍、用量用法、病证禁忌等方面,强调医患配合在确保中药既有效又安全上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如何应用一定的方法确保一些有毒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安全,使之由毒物变宝物。介绍马钱子、细辛、关木通等药物。
3 教学特色
与面向专业学生的中药学相比较,中药微课程具有系统性弱、碎片性强,结构缩微、知识面广,探索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体现这些特点,由此而形成微课程的教学特色。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限于授课对象、课时安排、上课时间等因素,微课程在课程结构、内容选择、前后顺序等多个方面都明显区别于原有相关课程,并不强调课程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而更加注重和突出课程内容的通识性、生活性、知识的碎片性、趣味性。同时既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仍应体现课程结构的相对完整,这种完整性既体现在课程模块上又反映在上课的前后顺序上。因此,虽然中药微课程的模块结构打破了原有中药学教材的编排,但依然是有序展开,前后连贯,且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中药的主要药性理论、近60味常用中药品种的功用、特点等。
3.2 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采用网络教学、面授直播、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其中网络视频教学占主导地位,许多教学内容都在网上发生,包括线上学习、提问、讨论、练习、测试、考试等。课堂面授教学虽然次数不多,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包括解疑释惑、难点讲解、内容拓展以及课堂讨论等。其中课堂讨论的组织十分重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效应。课堂讨论的形式包括分小组讨论和直播讨论2种,由教师提前确定讨论范围,学生自由组合,选题、查找资料、制作PPT、走上讲台等。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除了实物识别以外,还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料、场所,让学生能领略中药与文化、日常生活的关联。
3.3 考核体系的评定
作为课程学习,中药微课程必须要有成绩评定,但这种考核同样要符合微课程的特点,包括考核形式、分数权重比例。考评体系的评定应与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分别从视频学习进度、每节课的知识点把握程度、每个模块测试成绩、面授出勤以及线上、课堂讨论结果、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按比例考核。特别要强调的是弱化期末考试,强化平时的学习态度与质量。其中平时的视频学习与练习、自测占50%,面授出勤与讨论占25%,期末考试占25%。连续2个学期的应用表明,根据以上思路设计的中药微课程《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海市共有24所高校1 000余名学生选修了本课程,广受好评。
4 体会
毫无疑问,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带来冲击,至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效应有多大,目前还难以断定。但这种模式对丰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与混合式教学所具有的特点有关。
4.1 便利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设的课程学习,学生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即可,具有不限时间、地点,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2 重复性
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重复学习提供的机会较少,混合式教学为此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重复在网上学习,既能系统学习又能有选择地学习。这样对该课程的知识印象更深、掌握更加牢固、应用更加灵活。
4.3 互动性
由于混合式教学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手段,因此有关教学的环节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既可以集中又可以分散,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如此一方面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到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信息与要求,在学习中能更加主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学习状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这种良性互动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4 外延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设的课程使授课学生的生源非常广泛,可来自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与需求不一样,彼此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对课程中的知识,各自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聚焦、解读,由此而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学性,并相应带动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改善,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对日后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而言,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换言之,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师的存在是为了学生。为此,在教学设计上应当从以教师为主体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混合式教学都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与既往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有必要充分重视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并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