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不同精神分裂症分型之间的临床特征

发布时间:2019-09-2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分化及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发挥作用,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大家关注。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DNF水平低于正常[1],其Ⅰ型、Ⅱ型患者的BDNF水平可能存在一些差异[2-5]。本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研究,观测不同分型之间的临床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6月来院初诊的住院或门诊的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共103例。其中男52例,女51例,年龄18~56岁,平均(32.45±10.07)岁。排除标准:

  (1)严重器质性疾病,包括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肝、肾、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2)严重的认知障碍及严重视觉、听觉障碍;(3)不能接受心理学测试的;(4)目前正在使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或者正在使用抗抑郁剂;(5)有酗酒、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入组后由精神科医师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严重程度.

  1.2病例分组

  根据1980英国学者Crow提出精神分裂症生物异质性观点[6],将患者进行分型:

  Ⅰ型以阳性精神症状为主(简称Ⅰ型组),PANSS阳性分大于18分,阴性分小于12分,共63例;Ⅱ型以阴性精神症状为主(简称Ⅱ型组),PANSS阴性分大于18分,阳性分小于12分,共4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和排除标准相匹配的健康人作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共40例。其中Ⅰ型组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8~56岁,平均(32.07±9.89)岁。

  Ⅱ型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6岁,平均(32.72±10.24)岁。健康对照组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9~58岁,平均(33.30±11.06)岁。

  1.3血清标本采集

  入组时,早上6:00~9:00抽取空腹静脉血,予抗凝,离心,分离出血清,置于-70 ℃条件储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建立BDNF校正曲线并进行浓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将调查资料录入保存,由未参加调查的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因素间关系研究用相关分析(r)。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PANSS得分Ⅰ型组阳性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及攻击危险性分均明显高于Ⅱ型组(P<0.05),阴性分明显低于Ⅱ型组(P<0.01)。见表1.

  2.2血清BDNF水平精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为(21.38±4.57)μ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3.68±6.1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BDNF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Ⅰ型组(22.50±4.41)μg/L明显高于Ⅱ型组的(19.61±4.31)μg/L(t=3.264,P<0.01);Ⅱ型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相关因素分析患者BDNF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精神病程 和复发次数呈显 着 相 关 性 (P<0.01)。病程越长,BDNF水平越低(r=-0.309,P<0.01);复发次数越多,BDNF水平越低(r=-0.211,P<0.05)。见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精神疾病,目前研究多处在假说阶段。

  BDNF研究结果仍有争论。有研究表明,患者BDNF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7],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不尽一致[8-9]。

  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BDNF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与以往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3],提示患者脑神经元生长、分化及相关递质释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功能不足。推测,精神分裂症后神经递质功能活动明显削弱,可能是疾病后的继发性结果。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DNF与海马皮质神经元、胆碱酯能神经元、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可塑性密切相关[4],这些神经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测,随着疾病发展,BDNF功能也随之下降。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海马区脑组织体积缩小[5],海马区及前额叶皮质区中BDNF水平低于健康人群。因此提示BDNF水平的降低或许是疾病发展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值得重视。

  本研究发现,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病程及复发次数间呈显着负相关。随着病程延长,复发次数增加,BDNF水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提示BDNF水平的变化与病程发展及疾病趋向慢性化有一定内在关系,BDNF水平降低预示着症状迁移,治疗难度增加。进一步调查发现,BDNF水平与阴性症状程度呈明显负相关[10],阴性症状越重,BDNF水平越低。

  Ⅱ型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Ⅰ型患者,前者以阴性症状为主,表明阴性症状与BDNF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或是疾病的结果,或是患病后神经生化功能受到损害,BDNF代谢发生异常。

  Ⅱ型患者一般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精神衰退快,预后多不佳。因此,将阴性症状与BDNF代谢作为一种相关的临床观察指标[11],有助于判别精神分裂症分型和预后。如果发现BDNF水平缓慢下降,提示应及时有效干预,尽可能减缓精神衰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烨京,叶尘宇,沈瑜君,等.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7):425-427.

  [2]Grillo RW,Ottoni GL,Lake R,et al.Reduced serum BD-NF levels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on clozapine or typicalantipsychotics[J].J Psychiatr Res,2007,41(1/2):31-35.

  [3]Rizos EN,Rontos I,Laskos E,et al.Investigation of serum BDNF levels in drug-na?v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c[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8,32(5):1308-1311.

TAG标签: 精神分裂症     分型     间的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