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学术思想演进方向对现今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学术思想是居于人生一切主导地位的, 上至政治教育下到社会生活,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生发展与学术思想的兴衰变迁有密切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中医学理论重大的创新进步都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繁荣时期, 典型的就是先秦诸子百家和宋明理学两个阶段。把握当代学术演进方向, 有利于指导现今中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学术思想; 理学; 魏晋玄学; 中医学;

  The In?uence of Academic Thought Change in Past Dynas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Lin CHAI Shao-zhu XI T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Academic ideology occupies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all life. From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ocial lif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ic culture.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cissitudes of academic ideology.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significant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of TCM theory were all in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typical period is like hundreds of various schools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Neo-Confucianism. Grasping the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evolution is conducive to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

  Academic Ideology; Neo-Confucianism; 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0 引言

  中医学大致经历先秦, 两汉, 晋唐, 宋元, 明清, 近现代六个时期, 而学术思想重大变迁也在这几个阶段。中医学作为传统学术下的一科, 其发展同时或稍晚于学术思想的嬗变。本文简明论述几个时期学术与医学之间的关系, 并尝试探索当今中医学发展方向。

  1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

  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争鸣,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争相斗艳, 中国重要的文化思想源于此时, 并且延续至今。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构建始于此时, 重要的产物就是《黄帝内经》。

  精气, 首见于《周易》和《管子》。《易传·系辞上》[1]说:"精气为物。"《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1]《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而后经过"水地说"和"云气说"的演变而纳入中医学的理论。

  阴阳在《说文》[2]解释为:"阴, 暗也, 水之南, 山之北也"."阳, 高明也。"最早的阴阳只是指光明与黑暗, 而阴阳概念的哲学化则是在《老子》与《国语·周语上》[3]中, "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阴阳成为对立事物的代称。阴阳作为朴素辩证思想在《周易》中被高度抽象化为事物矛盾的两方面, 以阳爻和阴爻的符号出现, 把阴阳作为宇宙的起源, "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遇阳"[1].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1], "五行, 一曰水……稼穑作甘".中医学把其应用于医学领域, 来说明局部与整体, 体表与内脏, 人体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和五行学说早期本来独立发展, 而后在战国时期合流, 再加精气学说三者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完美的结合, 构建起中医学的宏伟理论。

  2 两汉经学与《伤寒杂病论》

  两汉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劝以官禄。由是习经者日重, 经学盛行。董仲舒创"天人感应"学说来解释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 张机身处那个时代, 自然会受到董仲舒儒家学说的影响。《春秋繁露·阳尊阴卑》[4]说:"是故阳气以正月始出于地……而积十月;人亦十月而生, 合于天数也。"《伤寒论》[5]序言中说:"夫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 人禀五常, 以有五脏。"张机的"天人相应"思想无疑受到"天人感应"的影响。

  因为张机生活年代经学逐渐式微, 玄学渐兴。《伤寒论杂病》一方面受到经学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和玄学有关。《伤寒论杂病》行文简约明了, 已非空疏繁琐, 穿凿附会的经文风格, 有玄学"清通简要"的意味。《伤寒杂病论》编写体例是某病脉证并治,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 恶风, 桂枝汤主之"[5].这和魏晋玄学辨析名理有相似性, 名称概念的对象就是一类事物。文中论述某病时只有少数的症状和脉象, 即言某方主之, 甚至有"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5].有着玄学家"得意忘言, 得鱼忘筌"的意趣。

  3 晋唐时期三教杂糅

  魏晋南北朝战争纷纭, 百姓生活困苦, 儒学不盛, 佛道顺势而起, 形成三家鼎峙的局面, 而后逐渐互有交融。晋唐时期方剂学快速发展, 方书杂收医方, 特别偏好单方验方, 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佛道两家为了争取更多的信徒, 有名的僧侣道士多兼通医药, 这变相地推动方药的发展。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也使得士大夫学医行医, 搜集良方来救济普通百姓。

  魏晋玄学对中医的影响首先是养生术。当时的名人嵇康、陶弘景、张湛都推崇养生之术, 名士之间也经常畅谈交流养颐尊生的心得, 并且有着作产生, 如嵇康的《养生论》, 张湛的《养生要集》。当时名士还提倡服石之风, 贵族中人相继服用。医学家们有许多也参与其中, 并把其援用于医学, 这无疑促进了炼丹术的发展, 而后炼丹术开始服务于医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了许多医学世家, 最着名的当属徐家。徐熙, 徐之才等八代行医, 誉满天下。原因有二, 一则雕版印刷术还未出现, 书籍价格昂贵文化传播困难, 读书只是贵族门阀的特权。一则是因为当时战乱, 官学不兴, 学术由官府转到民间。官吏选拔是过时的九品中正制, 形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朝廷倚重门阀大族, 故有"王谢门高非偶, 可于朱张以下访之"的事情发生。子承父业是家族门第的延续, 医学也是如此, 医学世家更容易培养出医生。

  4 宋明理学与金元四大家

  宋代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理学的出现, 宋代学者们冲破经书旧的传注, 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 而直接对经书原文阐述义理。他们一反汉唐治经之风, 大胆疑经质经, 并且援佛老入儒创造出新的儒家哲学-理学。

  宋学的积极意义在于不重注疏而重义理, 把经义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按照自己的意思发挥, 于是形成了有宋一朝学派争鸣的局面。着名的有周敦颐的"濂学", 张载的"关学", 二程的"洛学", 朱熹的"闽学", 叶适的"永嘉学派"等等。这种学术风气也蔓延到了医学, 促使金元时期各派的争鸣。期间参与争鸣的医家和医论众多, 争论的问题深度与广度也是空前的, 这极大地活跃医学的学术氛围, 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医学的发展。故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小叙》[6]说:"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四大家反对集前人已效之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 和晋唐时期广收方书全然不同。这正是宋学对他们的影响, 因而他们发皇古意, 结合当时的理学, 相继创立自己的学说。刘完素的火热论, 朱震亨的相火论, 李杲的脾胃论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刘完素的"火热论"是根据运气学说推演而来, 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以火立论借以阐述病机十九条和亢害承制。火热论中火的性质和"动则属阳"的观点就是援引了理学。周敦颐说:"太极动而生阳".朱熹的《太极图说注》说:"火质阳而性本静, 火外明而内暗, 以基根于阴也。"刘完素[7]说:"火者, 外明耀而内烦浊。"刘完素一反当时善用温燥药的习惯, 多以寒凉之剂抑阳泻火, 在治疗原则上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 后世的温病学的形成与刘完素河间学派的影响分不开。

  朱震亨本是理学中人, 师从浙东学派理学大师许谦。其代表着作《格致余论》以"格致"为书名更是体现他理学的出身, 文中还有"精一艺, 以推及物之仁"等语。朱震亨继承并发展了刘完素的火热论, 且提出了相火论。他保留了周敦颐"动而生阳"之说, 认为"天主生物, 故恒于动。人有此生, 亦恒于动, 其所以恒于动, 皆相火之为也"[8], 用恒动的观点解释人体生命活动。他又用程颢的"阳长盛, 阴长亏"的观点, 结合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之论,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对于相火的防治, 朱震亨的方法也具有理学色彩, 采用宋儒的"主静"修养方法以少欲望, 使相火不妄动。

  宋儒重视格物致知, 此风进入医药界便是对药物疗效原理的探求, 进而发展出"法象药理学".药物的外部特征与内部属性之间的关系, 也是理学中体用学说的体现, 以药物之"体"解释其"用", 如连翘形似心入心, 红花色红而入血。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太极本无极"的哲学观, "命门"学说正是受其影响。孙一奎、张景岳等人认为命门即是人体之太极, 因为太极无形, 故倡导"命门无形说".

  5 清代朴学

  清朝以异族统治中国, 对汉族一直保持猜忌, 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为了避免迫害, 钻进故纸堆中, 以汉儒经学为宗, 反对宋明理学的空疏, 从事文献审定校勘, 注疏诠释文字的工作, 从而发展出朴学。

  清代朴学风靡学界的标志事件是编修《四库全书》, 在医学方面, 则是御医吴谦受命带领太医院的同僚编修《御纂医宗金鉴》。特别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考订、修正、纠讹、补漏、注释和诠解, 充分展示了乾嘉考据学的水平。此外还有顾炎武等名儒研究《内经》的音韵学, 运用音韵学方法训释条文, 其中不乏精辟见地。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文字学、校勘学、版本学的功底, 对中医经典着作辨伪。虽然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但其观点还是有待商量。

  6 中西汇通之路

  清末到现在, 文化和学术的重点一直是中西汇通。极端中化和全盘西化的观念早已被抛弃, 但中西调和折中也没能解决中西文化结合的问题。因为文化是复杂而具有生命的, 不能将中西文化作任意的加减以使之调和。西方的科学民主政治加上中国的仁爱思想、伦理制度并不等于中西合璧的新文化。中西文化真正有生命的融合需要中国重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 这一重建工作必须在中国传统人文基础上尽量吸收消融外来的新成分[9].历史上宋儒援佛入儒而创立的新儒学--理学, 就是一次成功的"中西汇通".

  对于医学而言也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融合中西医, 中医的长处在于宏观而整体, 西医的优点是具体而精微, 怎样把西医的优点纳入中医学理论是长久思考的问题。就历史规律而言, 中西医汇通也必然是在中西文化结合之后的。

  参考文献
  [1]战国·孟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9:252, 539, 545, 547.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304.
  [3]邬国义, 胡果文, 李晓路。国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21.
  [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 1992:324.
  [5]汉·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 25, 26.
  [6]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M].海南:海南出版社, 1999:523.
  [7]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23.
  [8]元·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
  [9]侯宏堂。新宋学之建构-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234.

TAG标签: 中医学     学术思想     理学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