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体育论文 >

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19-09-29

  体育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由于社会结构不断深化,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正处于结构上的调整与变化过程,同时在面对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下,体育三大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在体制上、观念上存在诸多不适应,涌现出大量的新现象、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如何结合我国体育三大领域的发展现状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是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也能为体育事业改革指明方向,并为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

  1. 1 竞技体育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举国体制”,也兼有“体教结合”、“社会培养”等模式。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主要形式,它是以国家统一计划管理,政府投入为主体,强调目标的高度一致性,整合各地方竞技体育资源,使国家整个竞技体育发展全面向奥运会靠核心、以全拢,从而逐步形成了当前以体育总局为组织领导运会竞赛体制为杠杆、以“一条龙”三级训练网为保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奥运争光”更是成为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中心目标。从 2008—2012 年我国运动员取得世界冠军的培养方式统计情况来看,“举国体制”模式培养下的竞技运动员占主体,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模式。

  中国、美国、俄罗斯三个国家在第 27、28、29 届奥运会金牌榜上始终处在第一集团,中国竞技体育地位在世界竞技体育上是耀眼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取得的成果是显着的,也是时代所需要的。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从诸多媒体的报道和学术研究来看,现行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不可调节的现实问题:( 一) 从体制上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规模小,主要以三级“一条龙”的选拔培养方式,基层人才选拔只是靠体校、训练基地等,造成后备人才规模小,从运动员选材上限制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优势发挥。( 二) 从管理与保障上看,体校、各级运动队长期“重训轻文”,造成文化素质低下,运动员退役安置难问题突出。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 2002 年编制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湖南等八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运动员人数的 28. 9%,宁夏多达 78%,辽宁为 34. 5%。[1]媒体也不断报道奥运冠军以搓澡为生等类似新闻,可见竞技体育“金牌效应”带来文化素质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三) 我国竞技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国家财政部公布的财政决算报告表明,2000 年“文体广播事业费”预算数为292. 24 亿元,其中拨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财政经费与事业费为16 亿元。而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提供的数据,依照奥运争光计划,从 2001 -2004 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 1 亿元; 2005- 2008 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 2 亿元,到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仅仅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拨款就会达到 27 亿元,其中并不包括国家专项拨款。[2]而为了备战 2008 年奥运会,国家的专项资金拨款就已经达到了 40 亿元。[3]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在 2008 年 8 月 25 日新闻发布会上也证实: 国家每年对体育的投资为 8 亿元以上( 不含基本建设投资) 。[4]这些还不算奥运会、全运会等比赛对运动员的奖励,可以说我国的竞技体育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张春合在《对我国竞技体育投入现状的反思》中论述了竞技体育成绩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水平基本上成正比关系的,国内生产总值高低决定竞技体育成绩发展水平; 同时,还论述了在一定区域内,金牌位次与金牌数量也与人均国民生产值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从表 2 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成绩与人均国民生产值是不相符的,与金牌榜排名前 10 名的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反差,我们在人均生产总值较低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奥运成绩,这与举国体制是分不开的。

  另外,从 2004 年雅典奥运会金牌产出量( 32 块金牌) ,得出运算结论: 一块奥运金牌培养成本为 6. 2—7 亿人民币。[5]通过该视角得出我国的奥运金牌投入—产出效率,这几乎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 而对于西方国家,运动员从初级到高级水平一般都是自费请教练或者社会投资,培养竞技运动员的巨额资金是不需要国家财政负担的,虽然在备战奥运会工作时,有些国家也相应进行一些投资,但与我国备战奥运会投资要少的多。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和民族荣誉的需要,实行竞技体育先行的政策,国家采取对竞技体育优先投资、发展的政策是明智的,但从现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普遍客观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情况来说,这是极其不相适应的。“体教结合”模式是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严重分离造成诸多现实不可调节的问题下提出与实施。1987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已经快 30 年了,培养的优秀运动员较少,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体育财政在体育行政部门支配,高校建高水平运动队仅靠高校投入远远不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不足,不过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就业、素质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动员学训矛盾。“社会培养”模式是国家在体育发展纲要中提出允许社会力量培养优秀运动员,这个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很多发达国家就是采用社会投入的模式来开展竞技体育,如美国的棒球、篮球、橄榄球、冰球等商业运作模式,它更多的是考虑吸引观众眼球,借助媒体的平台,达到影响人们对该项目的认识与参与,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也有“武林风”、“丁俊晖”等成功案例,但相对美国的商业体育运作模式来说,我们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 CBA、中超足球联赛等社会影响力大,但竞技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大,对提高这些基础大项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 2 社会体育现状

  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6]自1995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着眼于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三个关键环节,突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职工体育以单位为重点,紧紧围绕群众体育需求,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体育彩票等实施,群众体育基础设施遍布城乡,成立了 30000 多条健身路径,全国体育场地设施增加近 2000 万平方米,体育人口迅速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约有3 亿多人,人口的平均寿命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也重视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军队体育的开展,举行各类体育活动,同时群众体育协会发展 30 多个,基层体育协会 4 万多个,城市社会体育组织3954 个,社区体育辅导站1800 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11 万余人。随着 2011 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年) 》。这十年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的各项体育政策、法规、规划制定工作全面推进、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但若从世界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早在 1995 年《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已经正式出台,当时有一种说法“比翼齐飞”,也就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而如今“一方面竞技体育辉煌到极点,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从逻辑上来说也不矛盾,各省市把金牌当作政绩工程,谁都看到了两条腿也就剩下“一条腿”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竞技体育强国来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 2000 - 2006 年国家体育事业经费用于“奥运争光计划”经费,可以看出 ,体育事业经费平均每年 40% 以上用于“奥运争光计划”,这相当用大部分经费实现少数精英培养,而绝大部分人口使用体育经费平均起来少得可怜,社会体育主战场失去了经济保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相对于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和国外发达国家群众体育标准来说,群众体育还存在国家人口基数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少、指导人员匮乏; 城市之间群众体育开展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开展较好、而经济落后城市较差; 城乡之间群众体育开展异化程度严重; 群众体育管理体质与制度不利于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等现状等突出问题。

  其次,社会体育中体育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中国的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市场趋于成熟,筹资机制逐渐完善,初具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 体育产业链不健全,主体产业不能形成支柱性优势,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呈现出产业化程度低,缺乏人力、物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品牌企业等。2. 体育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致使整个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体育项目非常丰富、竞技水平也相对较高,但受计划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体育产业的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没有整体规划,致使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3. 关于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合理有效地调控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大量详实合理的体育产业法规,但大多数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于各个环节细节的规定和描述大多不细致、不规范,更缺乏相对应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在全面完善各项综合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针对各个项目制定有关的实施前提、背景、基础和细则,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

  另外,现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由步行改为车行,由体育游戏改为电脑游戏,由营养均衡改为营养过剩,这样导致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意识减弱,据《青年时报》2008 年 10月报道称,2020 年将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5 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 11. 2%,到本世纪 40 年代将达到峰值 3. 2 亿人,占总人口的 22%[7]。如何结合老龄化社会发展社会体育? 如何以提高国民体育意识来发展社会体育? 将是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 3 学校体育现状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8]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国家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体育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学校体育从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但学校体育效果不甚明显,通过教育部对全国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发现,体重过胖、运动素质同比下降情况较多,学校体育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 3. 1 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导致我国学校体育的非均衡发展。这种非均衡性发展重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体育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体育教师工作待遇以及学校体育开展程度与水平等差别较大。可以说,学校体育开展好坏与学校办学层次、成份、地域、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省、市属小学、中学、高中体育较为重视基础设施好、师资较强,开展情况好,其它一般规模或乡镇学校体育设施欠缺、师资不强,体育开展差; 经济发达程度与学校体育开展情况成正比。

  1. 3. 2 学校体育课程地位不高

  在全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中小学体育不断被削弱,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学校重视程度与学校体育开展情况成正比,目前各中小学功利性较强,单纯为升学目的,忽视素质教育而强化升学知识,将体育运动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高校体育没有功利化,但出于就业的考虑,较为重视专业培养,一般处于边缘学科,从场馆、经费、课程等方面保障不足,导致教师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上还是以技术、技能为主,没有很好的贯彻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内涵; 课外体育开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是看各高校体育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设施及经费等。总之,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挤占”、“挪用”以及“虚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学校体育的实际课程地位不高。

  1. 3. 3 学校体育开展的规范化欠缺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体育教学随意性较大。一是部分教师体育教学理念存在片面性和偏差性,认为体育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是放开、使学生自由,就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此体育课中就出现了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教学的常规管理,从而导致传统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现象愈演愈烈。

  二是体育教学内容“被简单化”现象严重。体育教学中执行“新课标”,突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运动参与,竞技体育几乎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销声匿迹。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封存了攀登架、爬杆、爬绳、双杠、单杠、跳马等传统体育器械设施,甚至有的学校取消了中长跑运动项目。学校在简化体育课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使体育教学内容越来越倾向游戏化、趣味化和健身化,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无法得到保证。此外,“阳光体育”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贯彻中存在开展的持久性不强,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出现了搞“突击式”体育活动的现象,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尚未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再就是从体育课程本身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互相脱节或者说各自为政,教学内容重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效果不明显。

  2 我国体育未来发展趋势

  2. 1 体育三大领域改革走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

  体育三大领域改革走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特点,是既要有控制地发展体育,又要比较充分地发挥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 另一方面,有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体育发展规划所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体育的健康发展。该模式适合我国政治、经济特点,也符合体育发展的需求,改变体育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又有利于发挥社会的功能,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趋势。

  2. 2 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逐渐统筹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体育三大领域事业发展是在国家全方位发展下的结果。体育三大领域发展逐渐统筹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是互相联系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社会体育的体育消费结构探讨,属于社会化问题; 社会体育中涉及体育装备、体育竞赛属于科技化问题; 社会体育涉及到经济发展问题,属于产业化; 社会体育整体发展是法律制约下进行的,属于法制化。在发展我国体育三大领域事业时,时刻统筹它们的关系,才能全方位掌握体育发展规律及走向,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体育事业发展良性运行。体育发展中应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体育人口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异化等社会问题,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法律和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模式。

  2. 3 由以发展竞技运动为主过渡到发展社会体育为主,并竞技体育多种培养模式形成,社会参与培养逐渐成为主流。

  现阶段我国政治地位较高,以往的“金牌效应”观念淡化,政府高层也逐渐意识到大众体育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保障。大众体育的发展带动文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也是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内在的需求需要满足,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生活,使人们健康、强壮、快乐、坚强、开朗、善于交往等,提升了人的自身素质。参照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国家竞技体育始终处于世界第一集团,同时这些国家社会体育发展非常完善,人们社会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幸福指数相对较高。可见不管政府角度还是从人和社会的需求角度来看,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竞技体育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进步,但是培养模式会逐渐转型,现阶段的举国体制为主导模式,浪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权力过于集中产生了很多矛盾,如中国男足腐败问题,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培养模式,符合经济运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对于竞技体育政府将逐渐将权力转化为社会,将“单一模式”为主导逐渐演变为“多种模式”起作用的培养方式,整体的体育发展将把重心放在社会体育上。

  2. 4 社会体育体系不断完善,并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

  社会体育中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逐渐成为我国体育发展主体,国家宏观政策更加细化,国家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开展形式丰富多彩,制度逐渐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渐意识到职工体育锻炼对健康以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的重要性。社区体育得到领导和人民共同认可,老年人、小孩、残疾人体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将大力发展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具体的单位,切实群众体育着眼点应该放在社区体育发展体系完善与健全。通过对文献查阅了解到农村体育开展很差,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体育运动是丰富其内涵的重要项目,发展好体育运动农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农村体育体系完善与发展任重道远,也是国家着力发展与投资的方向。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也不断增强,公共体育设施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一大屏障,根据《“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于政府以及开发商建设都提出了硬性的指标,在未来城市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尤其是在新农村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将被重视起来,得到空前的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业也会完善制度,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断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专职化发展。另外,按照《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规划,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意识到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 2014 年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体育工作实际,推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加强群众体育工作,推进建立总局层面“大群体”工作格局,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9]国家体育总局网站这也意味着国家对社会体育发展的决心与部署。

  2. 5 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有效的我国运行模式

  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产业出现了一个大的发展,北京奥运会为体育相关产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 后一直致力于制定或修改规则以便与世界体育产业接轨,在国家的宏观管理上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市场。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列入国家发展纲要中,从体育产业发展体制上,转变为有利于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有利于发展动力的形成,有利于制约影响因素。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促使体育产业布局合理,结构重新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使体育产业具有经济活力。国际上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均有良好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健全,增长方式为集约型。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的环境中体育产业必然结合自身特点,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下,形成体制健全、有市场活力、有国际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实现体育产业生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 6 学校体育工作地位逐渐提高,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体育习惯养成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建设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深刻意识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并逐渐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待遇等,不断的整合各学校教育资源,促使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在《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讲话中,强调“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目标,要狠抓中央 7号文件和国办发 53 号文件的全面落实,以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为抓手,引导各地普遍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0]促使了学校体育工作地位不断提高。“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题,针对“健康”问题,学校体育由“单打独奏”向“全面启动”转化,各项活动全面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以育人为主,现阶段逐渐将体育的情感功能,培养体育意识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从国际学校体育发展来看,更重体育精神、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欣赏、体育文化的教育,这些都是将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功能教育,而不单纯是一种技能教育。社会文化生活丰富,高科技产品游戏的诞生,使学生淡化了体育需求,学校如何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性,让学生充分体会体育带来益处,是学校体育改革内在动力。很多学校由原来的注重技能的传授慢慢向培养体育素质发展,强调院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不断推进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理念与习惯,学习终身体育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林,蒋东升 . 邹春兰现象”的评析———兼对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 体育世界( 下旬刊) ,2010( 1)
  [2]国家体育总局 .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S]. 体发[2006]26 号
  [3]邹月辉,于文谦 .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非均衡现象的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 12) :13
  [4]张春合 . 对我国竞技体育投入现状的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3)
  [5]林思云 . 奥运金牌的陷阱.
  [6]卢元镇 . 体育社会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7]卢元镇 .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8]刘鹏 . 在 2014 年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上的讲话
  [9]郝平 . 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
  [10]袁金宝,张宝强 . 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及其发展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4)
  [11]龙苏江 .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依据及发展方向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09( 5)
  [12]杨卫东 .《2001 ~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政策学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4( 3)
  [13]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 . 2008 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 体育学刊,2008( 2)
  [14]国家体育总局 . 2001 ~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 3)
  [15]郑国荣 .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阻力及对策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11)
  [16]张春合 . 竞技体育改革的困境与阻力的新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1)
  [17]任海,王凯珍,肖淑红,赵书祥,陈国强 . 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 一)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2)
  [18]张新萍 . 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 体育学刊,2006( 7)
  [19]2001 -2006 年中国体育年鉴[M]. 北京: 中国体育统计年鉴社

TAG标签: 三大     未来     发展现状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