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飞速发展,现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体育课的系统性,以及强调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具备这些特点,还应将医学生的专业性结合起来。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将已掌握的医学知识与人体运动知识结合起来,了解运动的科学原理和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并深度理解运动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关系,从而为医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拓展康复医学领域开辟新的视角,为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中多种职业能力的需求做储备。因此,根据学生从业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形式,促进其知识增长,培养社会通才型人才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终生体育的理念和动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成为目前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1、提高医学生体育课教学质量新视角的理论分析
1.1、从运动认知和运动动机的关系出发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过程在决定其运动目的以及实现该目的的行为上的重要性,学生是否愿意从事体育运动常常是由于被学生认为造成过去运动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所控制,由学生认为自己能持续地参与运动的信念或对运动可能的结果的预期所控制。这种预期包含可以帮助放松、改善外形和增加健康收益等,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取向解释了驱动他们进行运动的原因。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去做出正确的行为。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努力学习运动技能并充分参与体育课教学时,很可能是因为被可以获得好成绩的期望所驱动以及该期望的个人价值所决定。
例如,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运动行为会获得奖励,如成绩、教师或同伴的主观肯定等,那这种奖励的强化作用就不存在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内在运动期望的正向鼓励和引导非常重要。学生的运动动机和对运动的认知密切相关,当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并坚持运动能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并且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效果(如好的身材和健康的身体等),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较高水平的运动动机。
1.2、设定课程难易程度的理论探讨
在任何时候,每对动机的 2 个状态中只有一个能被激活。在以有目的为特征的动机状态中,学生的状态是严肃的,有目标取向的,因为期望获得优异的考生成绩而紧张不安的。而在以有超越目的为特征的动机状态中,学生的态度是嬉戏的,有活动取向的,是娱乐享受的。因此,当学生从事体育课时,如果学生的目的仅仅是享受这个课程本身的话,其就处于超越目的的状态。那么,在课程中学生是否享受快乐,是否因成绩产生焦虑等等影响情绪的因素都是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需要思量的部分。
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定和安排很重要。对于课程中复杂的运动技能或者高强度的运动负荷,学生成功完成课堂计划的动力会降低,原因在于无法完成较高难度的教学内容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导致了内在动机的降低。情绪是通过唤醒学生对于正在经历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它会引导并维持学生的行为直到达到特定的目标。所以可以看出,情绪实际上成为了行为的原动力。因此,在体育课上情绪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激励和促使学生向课程的目标迈进。良好的情绪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达到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在体育教学中理性安排和适时调整课程难易程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保证学生保持良好的运动动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情绪和氛围,具备适时动员学生课堂情绪的能力和敏感性,强化和激励学生良性的运动认知和预期。
1.3、科学运用“学习”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
“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预期,学习的结果也可以阳性强化。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结合“学习”的理论原理和不断推陈出新的科研成果来指导教学,即可使体育课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例如,在人脑生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在非常广泛的情景下,呈现在“中间”的信息记忆最差。
事实上,大学生对于一节课内容的中间部分内容比开始或结尾部分内容遗忘更多。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从效率角度出发需要考虑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合理性,将需要学生重点记忆的内容适当地避开课堂的中间阶段,或者在中间那段时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教学内容。任何持续发生的行为都由强化所致,当教师注重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合理安排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来强化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运动动机,鼓励学生持续地参与锻炼。
2、提高医学生体育课教学质量新视角的方法探讨
2.1、从医学生专业角度出发,重理论的渗透和提升,结合实践的体验和分享
对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估范畴不应仅限于运动技术的教学和传授效果,教师还需要从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出发,以内化为持久运动动机的角度来设置课程内容和手段。医学生独有的专业背景是教师进行理论渗透和传授的良好平台,是教师对医学生内在运动动机引导的良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引导,以培养学生运动认知的科学性,从而内化为持久的运动动机。
此外,教师还可以深入地介绍运动的科学原理和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使学生深度理解运动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关系。这就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的能力决定了课程内容的质量和灵活性,并影响着学生运动动机的激发程度。随着现代科研技术的迅速提高,各学科科研成果的交叉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范围内不断更新和充实新的理论和科学的运动技术,还需要不断丰富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地提升教育理念并渗透多学科知识,以保障体育课程的教与学互相促进。
2.2、成绩考核的客观性会影响学生的运动认知
把运动动机来源看作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学生对客观实体的主观认识。作为教师,为保证学生运动动机可以保持正反馈的效果,课程的考核是否客观非常重要。当学生普遍肯定课程的考核具备客观性,运动行为的结果(如很差的分数)即可归因内在特质,如缺乏努力或不够认真。而不会归因为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公或者老师有偏见,最终导致放弃努力。因此,将学生运动行为与运动动机内部力量良好地联系起来是教师在制订学期计划和考核方式时需要严谨思量的重要部分。
2.3、弹性调动课堂情绪
教师要注重体育课上学生情绪的调动。每节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自发积极的参与程度,这些课堂的特征带来的情绪会同课堂内容一起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就像背景一样。因此,当学生每节课伊始参与体育课时,如果他们当时的情绪和历次课堂存入记忆时的情绪相同,他们对课堂内容吸收的效率更高。体育课的教学可以是目的性的,也可以是超越目的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氛围,建立愉快的学习情绪来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快乐运动的能力和享受课程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愉快的教学氛围和追求成绩的动力并不冲突,教师需要依据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合理安排和结合二者,实现教学中目的性和超越目的性的良性结合。
3、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探讨体育教学的思路
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最佳健康状况时,他们更愿意做出各种助人行为(Carlsonet al.,1988)。医学生的职业特点之一表现为压力问题。即使是最富热情的医护工作者,也会因为压力而感到疲惫,这些压力是他们不断同大量面对各种个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问题的人接触,始终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而每个医护工作者所要照顾或直接接触的病人数量是医患交互质量(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医患交互是指医护工作者和病人进行有目的的、以达成的一致目标的共同的行为:使病人得到医治。)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和垂危病人接触,病人数越多,就有越大的认知、感觉和情绪负荷。而运动作为培养健康的愉悦,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更好的精神、身体健康而言,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深远的意义。医学生是否具有健康身心的储备,是否具备指导和鼓励自己更加积极地、持续地参与运动,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和心理环境。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要结合职业角度培养终生持续性的运动动机和能力,使其未来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能进行可以来带更多的快乐和更好的精神健康的活动,为将来医学生走向医护岗位更好地从事医护职业,避免出现工作倦怠,能够持续为他们的病人服务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俊峰,等 .“武术格斗”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1-104.
[2] 程文广 .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哲学反思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7-82.
[3] 谢燕歌,等 .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4-96.
[4] 杨树堑,等 . 医学生肥胖者体育运动习惯和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J]. 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