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1].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2].政策的贯彻与实施需要体育教师的努力与实践,对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自 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的颁布,确立学校教育制度及体育教师职业的合法性至今,体育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应的政治、文化、教育背景下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沿着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探寻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变迁与发展。
1 职业能力
1. 1 理论基础
职业能力观的哲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代表观点分别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将工人机械化和生产动作技能单一化,束缚了工人的身体和精神自由,扼杀了创造和生产才能。
他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依托教育与生产劳动、智力与体力的融合[3].职业是现代社会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人们以职业为媒介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强调劳动者受教育的连续性,受教育者在胜任工作之余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应不同阶段角色的转变。
1. 2 价值取向
职业能力价值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和美,是技术与人文的高度统一,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高度赞扬了他的职业精神和能力。纪录片《大国工匠》中 8 个工匠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它蕴含着劳动者对从事职业的热爱、责任、使命,是对敬业和良好职业道德等核心价值的体现,使劳动者通过生产实践实现自身文化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职业不仅单指体力脑力劳作,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美好的心理体验,它不是流水线般的按钮操作,也非自动化的电脑操作指令,更不是空洞的无聊者、无趣的调侃和乏味的孤寂[4].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劳动者在从事生产时,就像在艺术表演,诠释操作技能的美,他的一举一动间透漏着专业精神和美的感受。
季羡林认为“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人文和技术并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职业能力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是三者间的灵活运用,是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与内化。
1. 3 历史渊源与脉络
职业能力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与还原主义导向的专项能力观的产生; 第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与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的浮现; 第三,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主客体相统一认识论导向的整合能力观的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形态变更,人们的职业能力观也在演变和发展完善,见表 1、表 2.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作用是通过个体在岗位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量和本领; 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是顺利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
2 体育教师职业的确立
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的颁布,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及体育教师职业的合法性。接踵而至的是教师资源匮乏、教师能力欠缺等问题。起初担任体育教师的是一些清军退役军官、留学回国的教员和聘任的日本人等,其师德修养、职业能力、价值取向令人堪忧。随后经过开办体操教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体育教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与扩充[9].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出,体育教师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2( GBM1/2) ],标志着体育教师职业身份在社会诸多职业中位置的确立。
3 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变迁
体育教师在不同阶段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指导思想及价值观影响下,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其能力的变迁沿着“专项能力”到“关键能力”再到“整合能力”的脉络发展。
3. 1 解放前( 1949 年以前) “专项能力观”: 体操技术至上到多样化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国外教育思潮涌入,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当时称之为“体操”的体育课程在全国学堂中开展,以日本体操为主。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培养体育教师的专门机构,体育教师急缺,一些在日本学习体操回国的留学生、清退役官兵、聘任的日本专业人士担任体操教师。教授内容单一,如军事体操和身体训练,对体育教师文化素养、个性品德、教育价值观等职业能力要求较低。
随着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的融入和 1922 年新学制的颁布,“提倡民主与科学、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体育课程内容从“仿日”的旧式体操到“仿美”的球类、田径、游泳、游戏等近代项目,替代了以军国民思想主导的单一术科模式,形成美国多学科、全面化培养的风格。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日趋多元化,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从强调体操技能至上转向更加强调综合素质,掌握多项运动项目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3. 2 建国初至文革前( 1949 年 ~ 1966 年) “关键能力观”: 注重专项运动技术习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性质的变化使得体育与政治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指出: “要把体育活动和一切新民主主义的建设结合起来”“新的体育方针就是新民主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国家以实现稳定发展为要务,在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是继承和发扬解放区经验,针对性地接受和改造旧体制。此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在思想层面要求具备高的政治觉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
1952 年体育界亦发起了批判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否定此前的体育发展,转向全面仿苏。苏联体育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学科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体育发展走向了“专项化”之路。体育教师的培养由解放前综合大学培养转向专业体院与综合性大学并重的局面。此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以掌握专项运动技术为主。
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大跃进及中苏关系紧张,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体育院系办学体制发生变化,以运动项目设系,强调技术、轻视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能力的培养等。体育教师职业能力中要求具备专项运动技术,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被忽视。
3. 3 文革期间( 1966 年 ~ 1976 年) : 动乱引发的迷失
十年文革动乱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发展,一些体育院系被取消和合并,正常的招生和培养被中断,导致各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资源匮乏。体育教师培养数量的急剧减少,伴随着职业能力要求的一再降低。体育教师选任方法: 一是抽调有体育基础的上山下乡青年经过短期培训上岗,将原有体育教师逐层向上提拔; 二是部分体育院系复招,以工农兵大学生为主,基础和专业素质差,加之劳动和政治活动的干预,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低至又低。
3. 4 改革开放至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1976 年 ~2003 年) “整体能力观”: 重视综合素质养成
自 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1978 年《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的发布、1979 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的出台,到 1983 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纪要》的确立,招收体教专业学生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成共识,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为此,国家在1980 年、1986 年、1991 年、1997 年相继颁布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见表 3)[10].从其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培养目标从单一过渡到全面,体育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具备全面的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身体素质; 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各项工作。
3. 5 教师教育标准化( 2003 年至今) :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师范教育”变更为教师教育,标志着教师培养观念和制度的转型与国际教育发展接轨。2004 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颁布,对教师能力素质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后,要求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强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决策能力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11].体育教师素质要求全面改变,体育老师从课程执行者、传授者变为决策者、指导者; 学生管理者过渡成为组织者; 教学仲裁者向促进者和研究者转变。体育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全面综合,知识与技能具备,教学与科研并重,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卓着等[12].
2007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 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要通过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和充满活力。政策的落实,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努力与实践,其自身具备的职业能力是否能胜任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加大培训体育教师的力度,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
新时代优秀体育教师在教化或培养学生时扮演着多重角色,如在学生知识传授、技能强化、价值观形成、良好生活和锻炼习惯培养、心理调节、学习效率提升和潜力挖掘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表 4) .
4 结论
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依附于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亦受到体育价值定位的影响[13]; 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和扮演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体育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专项技能、教材固定内容为主体,更应该强调从学校、学生、课程资源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自我组织、自主学习基础上,建构自身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结构,促进心理健康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14].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 号[EB/OL].
[2] 阿英嘎,朱晓文,张朋。 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9( 3) : 1-6.
[3] 陈兰。 综合职业能力导向高职课程改革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08.
[4] 范玉刚。 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 4) : 89-95.
[5] 张国猛。 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 南京: 南京体育学院,2013.
[6] 庞世俊。 美、英、德、澳四国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比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4) : 67-70.
[7] 吕景泉。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培养[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 ( 3) :14-16.
[8] 庞世俊。 澳大利亚职业能力内涵变迁与理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7) : 10-12.
[9] 陈雁飞。 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之路[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
[10] 方千华,黄汉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1) : 102-107.
[11] 李凌姝,季浏,汪晓赞。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4( 5) : 108-110.
[12] 程传银。 欧美国家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动态与进展[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27( 2) : 8-11.
[13] 孙卫红。 以专业化视角审视体育教师职业的演变[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12( 5) : 138-141.
[14] 武伟东,夏成前。 中澳体育教师教育文化体制对比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28( 5) : 84-90.131
TAG标签:
教师
能力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