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第一章】浅谈竞技体育内涵及绪论
【第二章】基于体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章】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运行现状和主要矛盾
【第五章】国外体育管理模式分析与借鉴
【第六章】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预测和建议
【第七章】关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结论及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却又不仅仅是体育,它始终紧密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向前,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今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体育因其自身的竞技性,亦是国家、民族之间实力的较量比拼,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尤其在竞技体育方面所获得的成绩,更是衡量国家经济水平、社会文明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体育对于国家来说从一开始就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实力薄弱,政治上又面对着欧美国家的封锁,为了能够打破内外交困的局面,展示国家实力,树立民族自信心,迅速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积极向当时的苏联学习,经过不断的摸索,结合当时计划经济的时代条件,逐步确立了以获得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利用集体力量调配各类资源,经过整体的计划分配,集中国家力量培养有潜力的优秀体育人才去参与国际上的竞争,建立把竞技体育活动进行统一管控、整体分工的运行机制。从被轻视到如今向着体育强国大步迈进,从 1984 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夺金,到 2000 的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前三,更于 2008 年在我国举行的 29 届夏季奥运会上,首次达到中国代表队在金牌榜的第一名,我国体育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飞速提高和突破,这些在体育事业发展上的一次次的飞跃,大大的提升了我国人民的士气和自信心,更是让我国的竞技体育变成在国际赛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辉煌荣誉的获得无疑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优势的体现,要归功于我国实施的举国体制。
伴随着我国逐步对外开放进行经济建设,国内迅速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制度上也逐步进行深入的改革,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举国体制逐渐暴露出了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体育管理运行机制急需改革和突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体制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无法掩盖体育管理运行机制不适于的当前社会发展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解决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进步的保证,是国际认可我国体育实力的基础,也是我国树立大国形象所要肩负的责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意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历程,分析当前时期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弊端,进一步论证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证明当前时期我国仍需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在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我国目前体育现行制度的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等详细情况,结合当前我国体育制度的改革发展状况,分析目前仍待解决的矛盾和原因,同时与国际上部分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运行模式进行比较,提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未来的转变方向,探讨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的转变思路。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的完美落幕,我国竞技体育又一次实现伟大的新突破,但是举国体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带来更多冷静的思考,举国体制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同样的,这种运行体制背后的局限性也不可忽视。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进行转变?本人希望通过分析,我国探索体育运行制度的改革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国际上的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模式比较,借鉴其先进经验,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具有我国特色的运行模式,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运行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2.2.2 实践意义.
举国体制下的政府对竞技体育无疑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体育体制的转变自然首先就要从政府开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政府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运行机制、整体职责、宏观策略、转变方向、实施手段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总体分析了我国体育现行制度实施现状,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转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究,为我国体育制度的运行改革提供思路,希望能够通过对新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体育体制未来改革总体方向,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1.3 文献综述.
当前,在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探讨研究中,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承认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举国体制。虽然有一部分人的观点是现行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不仅诞生于计划经济,现在依然是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体制。但是,我国现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等存在着不相适应,必须对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变革2。同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府对体育的定位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目前体育政治功能的需求依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民族主义精神仍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按照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难度很大,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完全抛弃“举国体制”,一蹴而就的完成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我国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虽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但这种不适应可以从政策上、方法上和技术层面上加以解决。总的来说,对“举国体制”的态度,归纳起来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完善。在坚持体育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完善我国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一种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竞技体育体制,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1.3.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举国体制”,是在参照苏联集中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模式建立起来的,自世纪年代形成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体制改革,但是比起其他领域的改革,体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依然表现出其不完善的方面,滞后于整个社会的改革进程。因此,针对中国体育改革中的核心环节,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展体育运动,国家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等政策性的文件,明确了要巩固举国体制的地位,虽然对体育系统进行了调整,但是依然是保持了依靠计划和指令的方式发展体育,并没有带动体育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在上世纪年代末,作家赵瑜的《强国梦》和《兵败汉城》两本著作,对中国体育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虽然并不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但是通过现象反映出了体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方向感到忧虑,提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体制弊端重重,更是发出中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平迫在眉睫的呼声,他的著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体育界对赵瑜的观点反应很激烈,但是当时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依然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从而阻碍了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20 世纪 80、90 年代,原国家体委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如 1986 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表明了国家体委认识到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年下发的《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 90 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思路,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以及随后颁布的《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推进了体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1.3.2 国外研究现状.
池建在《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指导原则、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组织机构设置、立法程序、运动员招募办法、项目布局和竞赛市场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大学发展竞技体育的状况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参考5。研究发现:1.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属于非盈利的社会组织。联合会有执行委员会,从总体上协调、管理联合会的各项事务。2.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比赛项目按季节划分为秋季项目、春季项目和冬季项目三类,大学所有体育竞赛应按照联合会的规则进行。大学体育联盟是组织美国大学校际比赛的核心部分,大学校际比赛多数是在联盟内部进行。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的指导原则是大学体育竞赛和体育运动要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美国录取大学生运动员时要求也是比较严格,除必须具备良好的运动条件外,还必须有四个条件:高中毕业、高中期间必修课程的数目和成绩合格、有些课程的成绩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必须参加 SAT 考试或 ACT考试。4.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分为独立型和非独立型的两种管理体制。学校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从而保证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过程。5.联合会的资金来源包括:企业资助、电视转播权的转让、锦标赛收入、注册商品销售等。通过以上途径获得自身组织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
彭崴、罗亚娟在《美国体育思想嬗变与启示》一文中提到:在 1885 年前,美国体育发展并没有规范化的概念,完全按照美国人赖以追求的自由的模式进行发展,1901 年,美国第一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在美国师范学院创立,幵始着手培养高层次的体育人才。1905 年,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正式成立,NCAA 的成立,推动了美国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发展,同时大学体育团体的建立也使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凭借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发达的职业体育,推动了美国体育的发展,使体育迅速与经济、文化、政治相结合。美国体育虽然没有政府管理,但是他们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将美国的体育运动迅速推向职业化,使美国体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给民众提供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体育思想,使竞技运动员也能进入一个良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平台。
总而言之,美国的体育理念在与国家政治结合的基础上,不但不完全依靠国家的管理,又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美国体育发展的理念。以体育归属于教育为本质,将体育和资本主义市场与社会实现了有机融合,以人本、权利和法治为前提,健全了体育发展的保障体系。在这方面,与中国的体育发展定位具有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被赋予了过多的标签符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金牌至上”的观念成为体育管理者和行政部门的角逐目标。目前中国形成的三级训练体制和唯竞技体育成绩衡量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准,是以牺牲青少年的全面成长教育为前提来换取竞技体育成绩和训练实践的,进而导致了运动员文化水平偏低,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困难等诸多社会问题。由此也扭曲了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身心教育与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导致了青少年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从教育理念出发是体育发展的正道,美国体育发展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参考,让体育回归教育应该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时代使命。
1.3.3 基本概念及范畴.
1.3.3.1 体育.
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狭义的体育专指学校体育;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是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这个概念说明了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是一种社会活动,确定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体育具有健身性、教育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文化性、社会性等多种属性。
体育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不同的领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不同。学校体育也可以称为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以体育教育为目的,普及体育知识、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常识、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群众体育又称为大众体育,群众体育能够使体育知识得到普及、通过开展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高水平竞技体育又称为高水平竞技运动,竞技体育具有对抗性,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目标,就是论文中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所追求的金牌至上的目标,它具有明确而正式的规则、竞赛结果被社会承认、参与者的角色代表性以及功利性等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并不矛盾,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展和提高,竞技体育可以增强人民的体育意识,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样群众体育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能为竞技体育打下群众基础。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训练和竞赛。
1.3.3.2 体育体制与体育管理体制.
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1995年版《体育概论》中将体育体制划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体育的组织机构,即各级体育行政机构、体育事业机构的设置;各级体育行政机构、事业机构的职责、权利、利益的划分;各项体育管理制度。该书中指出“我国体育体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举国体制,其具体内容包括;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运动训练体制、运动竞赛体制、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以及保证组织领导体制实施管理的各种法规、制度和措施。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从以上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体育体制与体育管理体制所指含义无显著差别。
1.3.3.3 举国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追根溯源,起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适应当时军事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建国以后转入建设,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基础性建设中推行“重点项目”、“大会战”等各种方式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此,形成广义上的国家经济建设、军事、外交以及应对公共灾害事务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工作机制,更是一种政治实力。原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同志认为“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以上是广义的举国体制,本文要讨论的是我国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对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定义,2002 年出版《体育管理学》对举国体制的解释是: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2000 年出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对举国体制的定义是:国家集中、支配和调动一切可能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使几乎全部管理职权,从事全面管理;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计划机制占支配地位,行政方法是主要的管理手段,是比较典型的政府管理型体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时期,举国体制与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相一致,发挥了很高的效率。
虽然体育理论界对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定义存在争议,但是学者们基本认同举国体制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竞技体育管理的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从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它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可以理解为: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目标和需要,有时甚至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具体来说,就是以国际上重大比赛的冠军(尤其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