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蔓延程度的加深, 体育锻炼不仅成为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升的基础, 也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此, 本文将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希望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助益。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锻炼强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将无法完成21世纪的健康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所以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锻炼强度的关系进行研究, 为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笔者所在的院校选择10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358份, 其中男生680名、女生678名。
1.2 、研究方法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 (SCL-90) , 针对学生锻炼强度的评估采用主管体力感受等级量表开展研究活动, 根据学生运动之后的主观感受, 将锻炼强度分为3个等级, 分别为A运动之后感觉非常轻松、B运动之后感觉尚轻松或稍累、C运动后感觉精疲力竭。本文研究的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参与锻炼和不参与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如表1所示, 是参与锻炼和不参与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统计表, 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从整体情况来看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在常值范围内, 但将锻炼者与不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 还是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 锻炼强度为C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其他方面的指标比较上, 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这就说明强度为AB的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表1 参与锻炼和不参与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统计表
注:数据越高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即心理问题越突出
2.2、 经常锻炼者不同强度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以每周锻炼3次、每次不少30分钟的经常锻炼者为研究对象, 从量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锻炼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锻炼强度为A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锻炼强度为B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锻炼强度为C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将锻炼强度为A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锻炼强度为B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 虽然前者在数据上具有一定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太明显, 数据相差并不大, 而将锻炼强度为B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锻炼强度为C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锻炼强度为B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锻炼强度为C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综合上述研究结果, 可以得到对于大学生而言, 采取B强度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加突出。
3、 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动力之源, 其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所以需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还要对提策略进行研究, 近几年来提出的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缓解技能,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从外在因素来看, 体育锻炼是一项选择自由度相对较好的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促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综合能力, 在锻炼过程中, 不同学生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避免学生将自己封闭在狭隘的网络世界中;从内在因素来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断增强身体素质, 而且通过锻炼对纾解内心不良情绪也很重要, 对于一些心情比较差的人而言,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人的焦虑和抑郁反应, 让心情变得愉快起来。适当的锻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抗压能力, 逐渐养成对生活充满好奇的良好习惯, 而不是生活在黑暗的想法中, 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收获更多友谊和朋友。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锻炼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锻炼强度为A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锻炼强度为B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锻炼强度为C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强度为AB的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但综合各项因素, 最终发现锻炼强度为B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锻炼强度为C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采取强度为B的锻炼方案不仅可以促使大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而且B强度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张梅.体育锻炼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30 (05) :88-94.
[2]杨渝疆.体育锻炼中不同强度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品牌 (下半月) , 2015 (06) :287+290.
[3]李家柏.体育锻炼强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