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一种教学中的隐性渗透,在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德育教育的推进也是不可或缺的。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数学知识因其过强的理论性并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如果适当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使德育教育服务于数学学科,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做到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分析教材,挖掘数学美韵。
了解一门学科的美韵所在是生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因而数学教学中必须有效突显数学美,而美育又是德育的基础。 鉴于此,我们可以说挖掘数学中美韵是德育向数学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实际需求。
数学美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实际知识相关联的,所以数学美韵的挖掘必须落实到实际的教材分析当中,这也是德育能够真正作用于教学实践的前提。 比方说,数学中对字母、符号以及图形的应用非常普遍,这不仅简化了烦琐的数学语言,同时也清楚地显示出其中的种种数学关系。
以勾股定理“c²= a²+ b²”为例,结构简单清晰,但内容丰富,直观地表明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之间的关系。 这显示出了数学的简洁美。
此外,数学还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谨性。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均大于第三边”时,只要懂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一公理即可,无需其他烦琐的计算或证明。 这又体现了数学的逻辑美。
如上所述,数学的美韵是深邃的,隐藏于表面之下的。
也正因如此,许多学生无法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身的兴趣点,而单纯地将数学知识看做各种理论的枯燥堆砌,但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材,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透过这些看到数学真正的魅力所在、挖掘出数学隐含的美韵,就能轻易打破数学枯燥和单调的表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知识点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和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还原教材中如抛物线形成、椭圆轨迹等抽象知识,适当加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讨论气氛,反问式启发学生对数学美的探究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正如数学家罗素所言:“正确地看待数学,你不仅能够发现真理,同时也会看到至高的美丽。 ”这也是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教育准则。
二、魅力渗透,彰显教学本色。
知识实践于生活,同时也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也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与数学有关的各种信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学教学已经远远偏离了实际的生活轨道,失去了其原有的色彩,逐渐变成了一门孤立的课程。 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让数学教学重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数学更加“生活化”和“情境化”,彰显出其应有的教学本色。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干涉。
德育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如课外学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都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 因而,德育向数学教学的渗透就要求了数学教学“走出理论、走入生活”,切实地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例如,在讲“同类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的互动活动:制作一些写有 xy、-5. 2、y 的单项式卡片,并将卡片分别交给两组学生。 之后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内容“找朋友”,即寻找同样持有与自己卡片单项式同类的学生。 这一活动将现实中的交友问题带入数学教学,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掌握“同类项”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应当谨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道理,要持有正确的择友观,才能够对自身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影响。
此外,类似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知识问答、数学历史趣事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小活动。 在活动中,正因为教师巧妙运用了德育教育理论,将教材的内容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相联系,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乐趣,同时也加强了对该环节知识点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强化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帮助。
三、导入哲学,落实辩证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公理和知识点都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这与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是相一致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德育教育引入辩证法的观点,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对数学知识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片面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如果对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和梳理就会发现,其中许多的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培养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授几何的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罗列出如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相似图形,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其中的关联,并总结出各类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等,而后教师再进行系统的归纳,完善学生在知识点认识上的不足。 采用这种方法,无论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都会有所提升,尤其是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明显加强。
数学中的知识点除了具有关联性外,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例如,在认识负数之前,我们所知道的减法就是两个整数相减,且减数必须大于被减数。 而在认识负数之后,同一题目我们却可以看做是一个整数与一个负数的相加运算,而且原有的减数与被减数之间的关系也被推翻了。 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进行侧面启发:我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甚至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之后再举出一例,让学生对(x +1)(x +2)(x +3)(x +6) +2x 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如果按照其顺序进行一次分解,这道题就会变得非常烦琐,但如果转变思维,将式 1 与式 4 相乘,式 2 与式 3 相乘,之后再做进一步运算就会发现该题的解题过程被简化许多。 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找到了解题的新思路。
四、习惯培养,增强学生意志。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知识点的关联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更强,因而数学的计算和推理也更加严谨。 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的理念刚好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单纯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扩展到生活当中来,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往往很难理解公式本身的含义,最终选择了死记硬背。 这时,教师就可以随意借助道具,如窗子或桌子等,让学生去测量窗子或桌子的两边和对角线,再根据测量的信息去证明窗子和桌子的两边形成的是一个直角。 这时,学生就在实践中理解了勾股定理这一公理。 所以,当学生再次遇到同一问题,或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就会很自然地在实践中寻找课本知识的突破口或有效的方法,而不会如以往一样放弃寻找问题根源,而进行毫不理解的死记硬背。 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学习意志的养成。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团队讨论环节。 尤其是面临学生普遍不易理解的问题时,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相互学习、研究,让学生在团队智慧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往往能够使同一个难点得出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依靠教材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与沟通过程中也会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因此再遇到不能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很本能地求助于团队智慧,继而养成虚心向学、依靠集体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教育理念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升华,并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