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分类特点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9-29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比较常见行为,它不等同于发脾气,而是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物质伤害的一种伤害行为。在活动中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为了幼儿身心健康以及人格和品德的良好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良好形成,我们需认真且谨慎地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诱因 -- 不良同伴关系的形成

  其中,遭到同伴拒绝或被同伴忽视是最大的诱因,体现在动作行为上。因此,同伴关系不好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诱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良同伴关系的形成有几个方面原因。

  1. 受欢迎程度低。幼儿普遍喜欢能干的,经常受表扬的小朋友,还喜欢与同一性别、爱好相同、能力相当的幼儿交朋友,幼儿不喜欢动作粗暴、攻击性强的小朋友。如自控能力差,总喜欢独占玩具,发生冲突多用武力解决问题。某种学习生活游戏时同伴范围不时缩水,内心上产生落差,继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发泄。

  2. 不善于或不屑言语交往。能善于与同伴交往,与伙伴友好相处的幼儿,同伴聚集人数相对较高。而那些被拒绝被忽视的幼儿,同伴聚集人数相对较低。缺乏正确友好交往的经验极大地减低这类幼儿的交往兴趣及与他人合作完成事件的能力。眼看着别人欢笑而自己冷清,遂以攻击性行为引起注意。

  3. 不良家教方式。父母思想素质及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力。缺乏温暖的家庭中幼儿潜移默化的生活经验,不良的家庭行为暗示,如幼儿遭受委屈,家长暗示暴力是平复的解决途径,且在幼儿执行攻击性行为后给予支持。很容易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攻击合理化。幼儿不觉得攻击性行为有何不妥。

  4. 教师的不当影响

  幼儿会在老师的影响下形成交友标准,老师对某些幼儿的态度和评价极大影响其他幼儿与之交往的兴趣。经常受到教师否定评价和批评的幼儿,往往会成为其他小朋友否定和批评的对象,令其遭受不公平对待。反正你们都看不上我,我何必热脸贴冷屁股,就捣乱、就破坏,你们能拿我怎样。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

  我认为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有强弱、有故意无意、有良性恶性等区分。

  1.强弱之分。攻击力量强大最容易出现双方纠纷。如打架、破坏对方的物品、甚至出现流血事件上升至安全事故。往往这类情况,老师就好比看着“活火山”,随时准备“灭火”.攻击力量稍弱的,危险系数没那么高却有隐患。如吵架拌嘴、小打小闹、说话挑衅。这些情况发生率较高。2. 故意无意之分。故意是攻击性行为中纯情绪的,好比我就是不想你玩、你开心我就不高兴,于是弄哭你、拿话嘲笑你等。无意是有实物基础的,好比这个好玩,我也要玩,这个位置好,你让给我,于是争夺。3. 良性恶性之分。良性是幼儿能认识到错误且愿意改正自我约束。恶性则是幼儿不能认识自己的问题,不愿解决问题,将错误恶性循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攻击行为的表现上有不同特点:1.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 ~ 3 岁幼儿常采用踢或打对手的方式,大多为争夺玩具物品。4 ~ 5 岁幼儿渐渐加入言语攻击。年龄稍大些的幼儿的身体攻击越来越少,转而恶意言语攻击。2.男生常采用动作攻击,女孩常采用言语攻击,且男生的攻击比重较高。

  三、老师该如何有效地减少、控制、消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幼儿间的交往,要求幼儿能够理解他人,体会他人的情感,有同情心和感情共鸣。幼儿间的交往还必须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要忍让,能等待。这就要求幼儿能够自我控制。”

  1.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发现幼儿的亮点,改善同伴关系

  友好交往经验的增加必须让幼儿参与到集体游戏和活动中去,只有参与合作、展示自我、体验快乐,这样才能建立友好和睦的同伴关系。合作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条件,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而集体合作游戏中的内容、情节、规则,都要求幼儿能互相配合,协调。如“头上传球”、“两人三足”、“传话筒”、“捉蜻蜓”等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分享合作的快乐,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

  老师在鼓励幼儿参与过程中,适当搭配互补能力的幼儿合作使各类幼儿均有机会与他人建立关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互相潜移默化地影响,在玩耍中学习互相交往的技能,从而改善同伴关系的结构与质量,提高每个幼儿的适应能力,提高受欢迎度,扩大同伴范围。

  2. 协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

  幼儿由于思维局限,不会主动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而现在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更不容易顾及别人的利益和需要。有时多数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没有考虑过别人。老师就需要与全班孩子一起讨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如情绪激动想要动手时,请离开人群,1 分钟平静时间之后找老师聊一聊再继续活动。自我控制往往比强制控制更温和也更有效果。

  3. 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自我分析

  优美的故事是幼儿所喜爱的,具体、形象的同伴交往故事让孩子们在体验故事中小动物情感的同时,受到启发,加深理解。时常谈谈自己的感想,说说哪些是对的好的,哪些是不对的不好的,假如你是故事中的谁你会怎么做,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又该怎么做?

  4. 做好老师的引导模仿范本,不要做出错误示范,及时强化正面榜样学习

  幼儿对事、对人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且易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影响,老师一定要严以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三思而后行。切记做到正面榜样示范,不要做错误示范,假如犯错要及时改正。在同伴交往中,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幼儿间的亲社会行为,并有意识地进行强化教育,予以积极肯定评价。对能够团队合作,一起快乐玩耍的小朋友,对把自己的玩具物品让给别人的小朋友,对能够帮助同伴的小朋友,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予以热情地嘉奖肯定,并号召其他幼儿来学习、模仿。

  5. 合理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防治措施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所以,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使孩子掌握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1、实行短时间“冷处理”.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同时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2、尽量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不要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3、让幼儿知道“攻击他人的孩子很讨厌”.4、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即使孩子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教育心理学

  [3]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长青林学前教育中心。2013

  [4]姜航。如何有效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总结。 长青林学前教育中心。2013.

TAG标签: 攻击     性行     诱因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