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美国着名儿童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划时代意义的着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Last Child in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Disorder,以下简称《林间最后的小孩》)问世。该书因其对儿童与自然关系,尤其是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独特解读而掀起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但近十年来在我国,有关该书及自然缺失症的研究仍然屈指可数。鉴于此,本文在细读该书英文原版的基础上,分析了洛夫有关“自然缺失症”现状、后果、原因、对策等诸多观点,这些观点对反思我国儿童与自然的关系,重构儿童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自然缺失症的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无论是在农村、市郊,还是城市长大,都应该在儿时有过不少户外体验自然的经历:或者在清澈的溪流中戏水,或者在林中攀树摘果,或者在田间观看或捕捉青蛙,或者躺在草丛中对着浮云思绪万千。但不幸的是,洛夫借用《华盛顿邮报》中的一则报道,指出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即“在 1946 至 1964 年间出生的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代享有过与土地和水形成亲密关系的人。”
在最近几十年里,孩子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尽管他们能够认识到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他们与自然接触和融合的能力却在急剧退化。在当今儿童严重疏远自然的大背景下,洛夫首创了术语“自然缺失症”,并用该术语来潜在地形容人类脱离自然所要付出的代价。书中关于儿童疏远自然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一例,一位四年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更喜欢在户内玩,因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电源插座”,洛夫对此评论说:“在很多方面,这句话描述了当今孩子的生活。”
二、儿童缺失自然的后果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洛夫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缺失自然对儿童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诸如,注意力很难集中,各种感官能力退化,近视人数、肥胖症人数增加,生理、心理疾病发病率(诸如忧郁症)上升。即使没有出现上述的任何一个健康问题,那些不常到户外活动的孩子会缺乏仅有自然才能够提供的好奇感。缺失自然会削弱儿童的创造力、灵性和自信心。缺失自然阻碍儿童热爱自然、敬畏万物的天然动机和需求,不利于环境保护。
三、儿童接触自然的益处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洛夫认为接触自然正如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一样,对孩子身体、情感和精神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相关研究已表明渴望接触自然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生理机能,理性的接触自然是治疗许多熟悉的儿童疾病(诸如,忧郁症和肥胖症)的一种有效方式。接触自然对减轻乃至治愈注意缺陷症有明显的效果。洛夫暗示说,自然环境好比利他林(一种治疗注意缺陷症的药物),具有舒缓神经,使人平静的作用,接触自然能够有效地减少压力,延长儿童的注意广度(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其次,接触自然能开发和增强儿童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在复杂的自然系统中,儿童所有的感官得到激活,他在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触摸,甚至用舌头品味。自然是打开乃至激活儿童已封闭感官的最佳场所。其三,接触自然对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那些直接接触自然的孩子往往会成为较好的学习者。其四,体验自然有助于唤起儿童的好奇感,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其自信心,改善其社会关系,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做决定的能力。最后,接触自然有助于提高环保意识。研究表明,孩子们在户外的时间越多,对待动物就越友善,也就越有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开展。
四、自然缺失症的原因
尽管许多儿童和自然研究者均已指出了户外体验自然的好处,但儿童与自然的隔阂依然越发明显。导致儿童疏远自然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过度依赖科技产品。手机、电子游戏、电视、音乐播放器、网络等一系列科技产品正在扼杀孩子走进自然、体验自然的天然本性,当今孩子在科技玩具上花费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孩子都要多得多。洛夫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所以哪儿是最危险的地方呢?是在户外,林间,田野里,还是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呢?”
其次是畏惧陌生人和大自然。父母对交通事故、犯罪、传染性疾病乃至对自然本身的太多畏惧致使孩子通常被约束在户内。更不幸的是,这些令人畏惧的因素被媒体歪曲放大,越发让更多的父母不敢对孩子放手。一位堪萨斯州的父亲说,“我有一个规定。我想一周 7 天,一天24 小时地知道我的孩子在什么地方。”
其三是自然环境面积的锐减。城市中的公园和其它空地被过分地修整,其上虽然建造了漂亮且整齐的足球场、篮球场等娱乐场地,但却缺少了未被人工化、高低不平、富有野性的地方。而后者才是孩子喜欢探索的地方,因为那里他们可以找到岩石、杂草和昆虫。
其四是僵硬的环保规制。例如,某些公园的规定限制了孩子游玩的地点和方式,促使他们对自然持有不敢接近的潜意识,同时也向他们传递了一个令人寒心的信息:“户外的自由活动是不受人欢迎的,在被修整过的运动场上举行的有组织的运动才是唯一得到官方认可的户外娱乐形式。”
此外,安排过于紧凑的家庭时间,久坐的生活方式,室内有组织的娱乐活动的流行,日益沉重的课内外学习任务,落后的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教学方式,不尽如人意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化进程等等,也是导致儿童疏远自然的因素。
五、自然缺失症的对策
尽管自然缺失症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但洛夫毅然乐观地认为,我们的生活越高科技化,我们就越需要自然,负责任并具有前瞻意识的父母、教育者和社会各层人士可以共同努力来缩小乃至弥补儿童与自然之间的沟壑。首先,父母应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榜样。父母本人应对接触自然富有兴趣和热情,“修补孩子与自然之间的断裂关系离不开我们成年人的兴趣,因为这是实现孩子心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一个基础。”
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例如,可以在庭院中留出一块未被修整的地方,这样孩子可以在那里自由地刨土,捡石块,了解有趣的杂草。
如果有一个菜园,可以让孩子帮你播种种子或者采摘果实。时常和孩子一起到当地公园散步,让他们有机会收集飘落的树叶,观察昆虫的行为,聆听小河的声音,“让孩子在泥土中玩耍,这样他才能亲眼看到其中蕴含的大宇宙。”
其次,学校(包括幼儿园)要把自然带到课程设计和校园规划中。教师应该把户外探索融入课程设计中,领导应把更多的自然环境纳入校园规划中。西欧的许多学校已经把自然融入到了育儿中心和学校的设计当中,并且已经在延长儿童注意广度和减少压力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其三,城市和社区规划设计应融入自然因素。打造亲生命建筑(biophilic architecture),将自然融入现代城市和社区。亲生命设计将自然不仅编织到建筑的外部,还编织到建筑的内部,这样,孩子即便在户内,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其四,医学领域尝试采用自然疗法。例如,在华盛顿,一个儿科医生带头,很多医生参与,共同制作了华盛顿公园地图,他们给病人开的药方就是走进公园,到户外去,到自然中去。其五,组织家庭自然俱乐部。当众多家庭凝聚一个团体,在徒步远行时,可以减少对陌生人和自然的恐惧感。最后,洛夫认为,一家人挤进一辆车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体验自然是非常过时的想法,其实附近的自然才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关键之地,一个公园,一个农场,一片空地,郊区的一小片树林,甚至一个很小的庭院花园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户外活动的场地。
在预测儿童与自然关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时,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给出了乐观积极的态度:“修复孩子与自然之间已经断裂的纽带看似是一项巨大乃至于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必须坚信这种趋势的发展动向能够得到改变或者至少会放慢速度。”
在此,笔者希望包括教育者、父母和祖父母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提高对自然缺失症问题的认识,为弥补儿童与自然之间的沟壑,呵护儿童健康成长,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2][3][4][5][8]Richard Louv. Last Child in the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Disorder[M]. Chapel Hill,NC: Algonquin Books,2005:19,4,131,124,31,303.
[6][7]Richard Louv. Why Kids Need Nature[J].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2005,(3):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