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微课”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29


  一

  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教育实践家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先后制作了超过 3 600 个关于数学和科学的短小视频,并将它们传到网上,免费供任何需要学习的人观看。这些视频时间长度一般在 10 分钟左右,每段视频都围绕该课程的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至2012 年6 月,仅在 YouTube 上就已经有超过 2 亿人次观看。①这些网络视频被称作“可汗学院”.在美国的可汗学院兴起之后,中国自 2010 年也兴起一种类似的新的教学形式,即“微课”,也是属于一种时间长度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每段都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教学视频。2010 年广东省佛山教育信息中心的一位教师提出“微课”概念②之后,“微课”迅速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当年,佛山教育部门首次向全市征集“微课”作品。佛山的微课热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从2012 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微课作品举行评奖大赛; 接着于2012 年 11 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 2012 年 12 月至 2013 年 8 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目前,关于微课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例如,焦建利认为: “微课是指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③胡铁生认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④综合微课的特点以及目前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对微课表述如下: 微课是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的用于教学的视频,它围绕教学内容中某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可以通过在线播放等方式,供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

  关于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和中国的微课之间的区别,有观点认为: 中国的微课是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适合于教师观摩反思,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中,教师不出镜,内容节奏得当、语言幽默,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并且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互动性强。①由此可见,尽管微课这种新生事物相比传统课程有很多优势,但尚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下面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论述。

  二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促进中国微课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微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一) 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方面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种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视和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动机、认知和行为,直至完成学习过程。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实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其很大程度上是在自我调节学习的六个维度上选择过少所造成的。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受到学习者对自我调节学习维度的选择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 为什么学( 学习动机维度) 、怎么样学( 学习方法维度) 、什么时候学( 学习时间维度) 、学什么( 学习行为维度) 、什么地方学( 学习物理环境维度) 、和什么人学( 社会维度) .这六个维度提供给学习者六类不同的选择,学习者拥有的选择越多,自我调节学习的可能性越高。③相反,学习者拥有的选择越少,自我调节学习的可能性越低。自我调节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学习者拥有多种选择。

  传统的课堂课程,学生很难具有这几个维度上的自由选择: 学习方法上,采用课上接受的方法; 学习时间上,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学习; 学习行为上,学习规定课程的规定内容; 学习物理环境上,在教室内学; 社会维度上,和固定的同学、教师一起学习。总之,在各个维度上,学习者拥有的选择都比较少。

  相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自由选择怎么样学( 方法) 、什么时候学( 时间) 、学什么( 行为) 、在什么地方学( 物理环境) 、同什么人学( 社会) .例如,在学习方法维度上,学生可以自由选用自己的 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浏览微课视频,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时间维度上,学生可以在几乎任意的时间进行学习,而非局限于固定的课堂时间; 在学习行为维度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要学习的不同难度的知识点; 在学习物理环境维度上,学生可以在几乎任何环境( 如家中、公交车上等) 进行学习;在学习社会维度上,学生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跟任何人( 而非一定是固定的老师和同学) 进行学习。因而,微课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

  此外,自我调节学习非常强调学生的兴趣。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自己而言不太简单也不太复杂的刺激信息,并对之产生兴趣。这类信息的难度,稍微超过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但又不会过难以致于让其无所适从。如果刺激信息对学习者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而言过于简单、缺乏未知的信息,一般就会引起学习者的厌烦; 如果刺激信息过于复杂、难于理解,接受者也会受到自身的智力水平、知识经验的约束,不会引起注意。④微课可以将课程切分成层次不同的视频,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水平,由不同程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自由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接受到符合他们注意水平的信息。

  ( 二) 学生的持续性注意方面

  提高学习者在学习时的注意动机,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学习与记忆的效率。只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持续的有意注意,学习者才能进行有效学习。⑤微课有助于将注意持续地集中于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

  一方面,从注意的选择性上看,微课有助于排除无关的视觉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个体的注意具有选择性,在众多的外部刺激中,个体能注意并选取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作为进一步加工和处理的对象。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以上刺激信息的时候,就只能接受部分刺激信息,拒绝另外一些刺激信息。①由于这种注意的选择性,当课堂上同时出现许多无关刺激信息时,学生容易分心。传统课程很难将无关信息完全排除。

  而可汗学院所制作的网络教学视频,画面上没有教室,看不到教师,仅仅能看到一个黑板,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上简练地列出教学的内容,配以详细说明的画外音; 有时画面上会浮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此无关的视觉信息,被全部排除。可汗学院的视频是微课制作的典范,很多优秀的微课视频同样是在画面上摒弃了所有无关的视觉信息。可汗学院的微课画面仅仅呈现需要学生注意的视觉刺激( 注意目标) ,最大限度地将与注意目标无关的视觉刺激( 如老师的外貌、讲台的形状、老师手中的粉笔等) 从画面中去除。尤其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显示时,微课视频将充斥整个屏幕。学生除了学习内容之外,在画面上什么都不会看到。此外,由于微课的录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技术,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需要学生注意的各类信息,例如录像片段、动画片段、音频等,都可以在视频上展示出来。这就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需要学习的内容上。

  另一方面,从注意的持续性上看,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有时间限制。所谓注意的持续性,指的是人对某刺激信息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并且不受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分心。“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 10 分钟左右。”②可见,课堂上学生注意集中的有效时间,一般维持在 10 分钟左右。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精品课程,其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 40-50 分钟左右,远远超出维持在 10 分钟左右的学生注意集中的有效时间。因此,传统课堂的课程教学、网络精品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讲课视频都难以保证学生注意力持续地高度集中。

  微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时间上短小,长度限制在 10 分钟左右。根据黎加厚的定义: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的时间一般在 3-5 分钟为佳,超过 6 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③微课用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完全符合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有效时间,因此,微课与学生的持续性注意相吻合。

  ( 三) 学生的记忆方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一堂课上,学习者先后接受到的信息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现象会造成遗忘。前面接受的信息可能会干扰后面接受的信息,造成后接受的知识被遗忘,这就是“前摄抑制”; 后面接受的信息也可能会干扰前面接受的信息,造成前面接受的知识被遗忘,这就是“后摄抑制”.④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微课,一堂课可能会讲解不同的知识点,围绕不同的目标进行,而这些信息之间发生“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可能性也大于微课。

  此外,心理学的系列位置效应认为,在一堂课连续地传授给学习者的信息之中,位于起始位置和结尾位置的信息,学习者能够回忆的程度较高,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位于中间位置的信息,学习者能够回忆的程度较低。⑤在传统课堂教学以及网络精品课程中,受系列位置效应影响,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只记得开头和结尾所讲的内容,而忘记了本课中间的内容。

  微课时间短小、围绕同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内容精炼,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同一堂课中不同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传统课程一节课讲述不同知识点造成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系列位置效应造成的对课程中间部分的遗忘。由于一堂完整的课程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时,必然会被根据其包含的不同知识点切分成不同的单元,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视频。这样一来,相对于所有知识点连在一起的传统课程来说,微课学习者产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只有通过复述的方法才能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微课可以起到这样两种作用: 第一,教师在课前让同学观看微课视频,利用微课进行预习,课上则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二,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复习。由于微课将知识点切分,因此每个微课视频都非常短小,这有助于学生反复观看。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感兴趣的相关知识进行重复的预习和复习。因此,微课更有助于将学习者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

  三

  从可汗学院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得到的反应来看,微课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微课发展时间不长,仅有三年多时间。总结经验,会发现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第一,目前的微课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微课自2010 年在中国出现,至今已有三年多,然而当前大部分微课的制作目的仅仅是为了参加微课比赛; 大部分微课的主要价值,一方面是教师通过微课比赛的方式获得其个人和所代表的学校被认可的手段,另一方面是教师或学校之间通过比赛相互交流、借鉴、学习的途径。简言之,微课并没有真正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脱离了实际教学应用。然而,微课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式,其所有优势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得以发挥,它应该也必须同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因此,今后的微课有必要逐渐向与实际教学结合的方向发展。

  第二,从正在进行的“中国微课大赛”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作品上看,很多微课变成了普通课程教学的翻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导致一次呈现给学习者过多的知识点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这些微课视频呈现的知识点存在细化与切分的不足。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对刺激信息进行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限制: 刺激信息越复杂,需要运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而如果刺激信息过于复杂,认知资源就会被耗尽。①因此,一次呈现过于复杂的学习内容,往往很难吸引受众参与,这时需要将该目标分解细化,让学习者从部分目标开始学习。在微课中不能一次性呈现给学习者太多的东西。在微课的制作中,可以结合注意力的延缓特性,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放入不同的微课视频中进行讲解。

  微课的制作绝不应仅仅满足于时间上的短小,更应该做到“小题大做”,即将一个小的知识点展开成为 10 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学生在这 10 分钟内明白这个知识点,而不应该“大题小做”,将包含若干知识点的内容浓缩到 10 分钟时间的长度。微课应将传统课程中同一课的内容,尽可能分离细化成不同中心单元,分入不同的视频中,而不应将两个不同中心单元的内容合并入一个视频。

  第三,从目前“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作品上看,相当多的微课视频被制作成上课的实况录像,有很多视频是教师照本宣科地陈述教学内容。对比美国的可汗学院,可汗学院的视频中仅仅出现学生需要注意的东西---黑板、与目前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相关的讲解,没有呈现出任何不需要学生注意的刺激信息。此外,可汗学院的语言大都既不乏严谨,对所要讲述的内容充分、细致地进行陈述,又不时穿插着风趣幽默的成分,毫无照本宣科之感。优秀的微课不一定要做成上课时的实况录像,更不一定非要照本宣科。如果一节微课没有充分利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的特点,反而失去了微课应有的优势,这样制成的微课往往“只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②。

  第四,微课的时间太划一。微课在时间长度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层次( 小学、中学、大学等) 、不同年龄阶段来制定。心理学的“注意力的能量模型”认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接受外界刺激信息时所受到的接受能力的限制是不同的,持续接受刺激信息的时间长度也是不同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和成年人的课程学习,每一个学习单元浏览学习时间应限定在 30 分钟之内; 中学生的课程学习,每一个学习单元浏览学习时间应限定在 20 分钟之内; 小学生的课程学习,每一个学习单元浏览学习时间应限定在 10 分钟之内。”③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和层次学习者的这些差别,制作不同时间长度的微课。比如高校的微课时间可以设计在 15-20 分钟之间,中学的微课时间可以设计在 10-15 分钟之间,小学的微课时间可以设计在 10 分钟以内。

  此外,微课完全可以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当今的网络课堂往往只是呈现出一个操作界面,界面上以文字、图表、图片等形式呈现学习的内容。即使包含视频,也常常只是课堂教学的录像,缺乏前面所提到的微课的优势。如果能把微课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能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点播微课,则可以为网络课堂增添新的形式和效果。

  由于微课是新出现的事物且尚不成熟,因此目前情况下微课无法取代传统课程,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存在。也就是说,在当今,传统的课堂课程、精品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并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的趋势,即随着微课开发与应用的不断完善,未来微课高度成熟之后,可能逐步引发课程的革命性变化,微课形式可能将成为课程的主流形式。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TAG标签: 教育心理学     微课     发展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