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 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 新时代的师范生是振兴国家教育的后备力量。师德是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 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升华教师生命质量。然而传统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消解了教师的职业价值, 造成师德的失落。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应当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 以德引路、以爱养心、以情化人, 引导师范生乐教、爱教、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范生; 师德; 养成教育;
2018年3月,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1], 明确了今后五年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十大行动。其中“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是为首要目标任务。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近年来关于当代教师师德的审视和追问引起学界的广泛思考,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中国踏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口, 新时代教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 又该怎样在教师教育生涯中养成良好的师德?通过探讨新时代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而挖掘传统师德养成教育模式的弊端, 试图追寻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新时代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为师之道, 重在学养, 贵在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 是立身之本, 所谓“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师德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灵魂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教育要推陈出新, 新时代加强对师范生师德涵养有助于教师完善职业素养、提升生命质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就一生的教育事业。
(一) 完善教师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素质。师范生承载着未来人民教师呈现良好职业素养面貌的重任, 新时代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助于深化其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性格、升华职业理想与信念。
一是师德的养成有助于深化职业意识, 坚定职业认同感。职业意识是师范生从教的心理准备与认同, 师范生乐教、爱教, 把教师当做崇高的职业用一生去追寻, 在接受教师教育过程中养成形而上的师德, 有助于坚定师范生从教之路。二是师德的养成有助于提高职业能力。师范生养成良好的师德促使其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汲取与能力的锻造。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 养成教师良心, 有助于开拓其职业生涯, 锻造职业能力。三是师德的养成有助于升华职业理想与信念, 形成独特的职业性格。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然心怀崇高的职业理想与信念, 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富有耐心、爱心的职业性格。优秀教育者必然有拥有良好的师德, 而师德的养成恰是师范生升华职业理想, 养成独特职业性格的助推剂。
(二) 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其从事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梦的现实召唤, 同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生命价值的必经之路。
一是师德的养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生命意义。有学者指出:“人的生命最根本的向度是‘意义’, 正是‘意义’决定了人的生命存在、发展方向, 正是‘意义’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2]拥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视“教书育人”为天职, 以“关爱学生”为职业准则, 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 对学生充满关心和耐心, 这种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是在提升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师德的养成有助于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拥有良好师德的教师爱岗敬业, 爱生如子, 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价值追求。同时学生成为社会领域各方面的人才,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是教师生命价值的最终体现。
(三) 养成教师良好行为习惯
西方着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道德的德性是习惯的结果。”[3]师德的养成是外在规范的获取与内在人格品质的生成。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是有助于养成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桥梁, 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有助于其与他人构建“我与你”和谐相处的交流模式, 有助于其倾听学生的内心需要, 尊重学生的人格,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有助于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终身学习”是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 “一日三省”, 经常反思教学实践的优点和不足则是其坚持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是有助于养成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则是人生命长存的秘钥, 一个拥有良好师德的师范生, 必然心向阳光, 内心充满爱与关怀, 具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仅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重视自身生命价值的提高。
二、传统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师良心的丧失、行为的僭越、职业倦怠的升级均是师德低下的表现。教师师德的丧失一方面是任职后受社会物质化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大环境的侵蚀, 另一方面源于师范生在校接受的职前教育以知识技能为本位, 缺乏对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视。此外, 师范生本身对师德认知的匮乏与忽略导致其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与操守, 致使在从教之后师德低劣也是原因所在。
(一) 社会工具理性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消解
教师职业是一个强调爱与关怀、创造性与价值性并存, 饱含人文意蕴的良心职业。然而当前市场经济下流行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不仅左右着社会人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误解, 也在瓦解着部分教师的职业信仰。
一是功利化价值取向遮蔽了教师的精神家园。当前社会以拥有财富的多寡、坐拥地位的高低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由于其薪资薄微, 既不能依靠收入大富大贵, 也不能随意挥霍享用。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缱绻于自己狭小的职业圈, 一方面想冲突围城寻找更好待遇的岗位, 一方面想通过校外兼职弥补经济上的短缺。这种功利化追求遮蔽了师范生的精神家园, 导致了教师职业信仰的坍塌, 师德的失落。二是传统工具理性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仍旧盛行。当下一线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模式的追捧, 各种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桎梏了教师从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范生也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从教资本, 然而以技术化为生存技能, 易使人成为机械的操作“物役”, 削弱教师的职业价值。
(二) 传统教师教育对师德养成教育的漠视
由于师德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内化于心的过程, 需要师范生长期汲取养分, 塑造职业信念, 锻造职业道德, 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教育学知识容易量化和测评, 也最能展现教学水平。故而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以知识技能为本位, 重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的培养, 而缺乏对师德养成教育的关注。
一是校园文化中教师教育文化氛围的淡薄。校园文化是师范生涵养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与价值观的精神家园。师范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浸染中潜移默化的养成高尚师德。然而现代大学崇尚综合化, 淡化师范院校的师范性, 造成校园文化中教师教育文化氛围的淡薄, 弱化师德养成教育。二是师德养成教育内容片面狭隘。传统教师教育对师德教育这一块仅限于职业道德规范相关知识的讲授, 忽视对师范生情感、信念、道德全方位的养成教育, 教育内容的片面狭隘促使师德养成教育形同虚设。三是师德养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传统教师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观看相关题材视频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 缺乏实践性、体验性活动的组织。学生只是外在的观摩, 而未内化为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三) 师范生自身对师德认知的匮乏与忽略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和教师荣誉是师德的主要范畴。然而当代师范生对师德知识了解甚少, 缺乏对师德正确的认知, 造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一是师范生师德知识的匮乏。理论指导实践, 师范生对师德知识的忽视与匮乏, 缺乏正确合乎道德规范的指导, 不利于从教之后依法执教。师范生本身对师德认知的匮乏主要在于其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深、态度不明确、缺乏情感体验、从教意志不坚定。师范生如果缺乏坚定的执教信念, 只看重教师职业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厚重的经济社会地位, 那么其必然难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二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低落。主要表现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和教育对象爱的缺失。师爱是师范生应当养成的教师良心, 对学生爱的匮乏源于缺乏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之爱。教师是一颗心养育另一颗心, 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充满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爱的缺失不利于师范生的职业发展。
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探寻
“师德素养的养成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道德、产生师德情感、培养师德信念、养成师德习惯的客观过程”[4], 同时也是师范生逐渐将师德情感与信念内化生成习惯的过程。新时代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5]。师德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师范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一) 以德引路, 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指出:要全面推进行动师德养成教育, 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故而应当根据新时代、新形势特点和要求完善师德养成教育内容, 改善养成教育模式, 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
其一, 完善师范生师德修养课程指导标准与内容。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修养是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师德修养的内容, 将新要求、新方略整合到新的课程体系之中。此外, 应改善师德修养课程指导标准和评价标准及方式, 使得课程内容受师范生喜爱和追捧, 做到以德引路, 以德教人, 以德化人。
其二, 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师范生在入学伊始应当接受教师职业认识的教育, 只有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萌生从教的坚定信念, 培育高尚的职业信仰。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 能够激发其创新、创造热情, 有助于生成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其三, 提升师范生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教育爱是教师师德的核心, 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则易导致教师良心的丧失。现实中教师对学生施加身体暴力与精神暴力均是教师目无法纪、缺乏师爱的表现。因此,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师范生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的培养, 使其恪守职业道德, 依法执教。
(二) 以爱养心,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教师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2014年2月24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师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 开设专门课程, 传授中华师道。教师教育中应开设《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记》《史记》以及饱含师道精神的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能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儒雅气质, 升华师道人格。
其二, 通过经典诵读, 领悟师道意蕴。诵读经典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上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才子彭敏一举赢得当季冠军。这是其13年苦背诗书的劳动成果, 是“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最美的人生经历。师范生应当自发诵读经典, 领悟师道意蕴, 通过长期积累, 厚积薄发, 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文气质。
其三, 组织专题培训, 汲取师道精髓。联系理论与实践, 通过课内相关课程的传授和课外活动的组织, 架构师范生的职业愿景, 不断地丰富师范生的精神世界, 潜移默化中汲取师道精髓, 成就自我。
(三) 以情化人, 发挥师德模范的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榜样是灯, 照亮前方的路;榜样是尺, 规范为师的度。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应当以德立教。
其一, 邀请师德先进典型, 传授教学经验心得。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和灵魂。教育场域中的教书育人楷模对学生都充满关心、体谅和包容。邀请一线教师中师德突出的典型教师为师范生讲授身边充满爱的教育故事, 唤醒师范生对教育对象的爱, 引导师范生以德施教。
其二, 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学习系列活动。做好师范生入学教育, 开展“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 助力师范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借助教师节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 通过组织公益支教、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形式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其三, 借助新媒体平台, 弘扬当代教师师德风采。建立学校新媒体团队, 挖掘师德先进典型, 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通过构建充满教师教育文化意蕴的环境, 涵养师范生师德。
师德修养是师范生自我陶冶、自我改造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师范生要想养成良好的师德, 成就自己一生的教育事业, 就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 躬身实践, 努力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87.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着选辑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291.
[4]杨茜.生命视阈下教师养成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5]林格.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上) :养成教育的方法与内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7.
[6]人民网.“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0731/c40531-25376152.html.
TAG标签: 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