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尽管课程改革推进十余年了, 评价体系的建立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评价问题仍然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 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尤其在小学低年段, 课堂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阵地, 学生较差的自律性以及短暂的有意注意必然决定了教学评价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 我们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从已有研究的情况来看,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 存在不少的评价误区。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问卷的因素分析
本次问卷共设计8个维度的题目及5个学生基本信息的题目。数据采用Epi3.0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 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因素分析 (即问卷的主成分分析) , 明晰本次问卷的结构效度情况。分析结果显示:KMO (Kaiser-Olkin) 的值为0.813>0.7, 说明问卷数据可进行因子分析。同时, Sig=0.000 (p<0.01) , 表明显着性差异十分明显,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主成分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 (p<0.01)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 主成分共计8个, 依次命名为:评价参与主体、评价的公平性、评价的及时性、评价内容、评价语言、评价作用、评价奖励和评价改进。从整体分析, 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26, 可见较为理想。
(二) 问卷的发放概况
为保证问卷填写的有效性, 本次调查面向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发放, 问卷数量共计236份。其中, 四年级学生136人, 五年级学生有99人;男生148人, 女生87人, 缺失值为1。
三、调查内容分析
问卷的各项内容按评价主体、评价的公平性、评价的及时性、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语言、评价奖励机制、评价的作用和评价的改进方向9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 课堂评价主体
从数据分析来看, 在当前的课堂中, 评价主体较为均衡。选择“老师”的学生有210人, 选择“学生”的学生有185人。这些数据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见图1)
图1
(二) 评价公平性
从数据分析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会经常请一些学生做评价,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大部分的学生表示,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照顾大部分的学生, 不会有学习成绩方面的偏向, 在课堂中评价较为公平, 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评价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三) 评价及时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 在语文课堂上, 在自己或者同学发言结束后, 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给出及时的点评, 而且会对参与评价的学生作出及时点评。
(四) 评价内容
从数据分析来看, 在语文课堂上, 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能听懂老师点评的内容, 而且认为点评的内容较为简单易懂。
(五) 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调查发现, 评价方式较为多元。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纠正错误是老师经常性使用的评价方式, 其次是提炼学生回答的内容, 而重复学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少教师经常性的做法。但不足的是, 还是存在否定、批评的现象, 在正面肯定、鼓励和借机启发全班的评价方式上有所不足。
(六) 评价语言
在课堂上,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丰富而多元的。大体分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体态语言。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情况来看, 评价语言呈现了多样化的良好趋势。大部分的语文老师较多采用口头语言进行评价, 通过访谈, 有四年教龄的H老师就表示:“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评价一般以口头表扬为主。”诸如眼神暗示、头部动作、手部动作等体态语言方面也略有涉及。通过访谈三年级的学生, 有学生表示:“老师最常用口头评价, 有的时候也会写表扬信, 或者发表扬信息给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会告诉我。”
(七) 评价作用
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评价和同伴之间的评价对自己都有一定的启发, 如通过访谈三年级的学生, 有学生表示:“老师会请班级里的‘小老师’来评价, 我会得到肯定或者纠正。”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表示没有得到启发。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 这些表示评价没有什么启发作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成绩稍微薄弱的群体。可见, 在评价过程中, 这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公平”的评价。
(八) 评价奖励机制
适当的奖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肯定和鼓励, 因此, 在评价体系中, 奖励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其中, 口头语言奖励占了近80%的比例, 这也符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如在访谈过程中就发现, 有不少的孩子表示老师经常使用口头表扬, 有时在讲台上, 有时站到学生旁边。当口头语言评价成为日常教学评价语言主流的时候, 教师对口头语言评价的要求就不言而喻了。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 只有少数 (8%) 的老师会给予适当的诸如小奖品类的物质奖励。在访谈中,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H老师就明确表示:“最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式是物质奖励。”
(九) 评价的改进方向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尽管较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了很大的改良, 但是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是不少。本次调查旨在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需求,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 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评价范围方面有所改进, 应当扩大评价的范围, 不能局限于部分学生。在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民主性两个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多的改观。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 学生成绩、学生喜欢语文程度、学生喜欢老师程度与学生是否经常参与评价、老师是否及时评价等基本上与课堂教学各项评价项目息息相关, 而且呈显着性的正相关 (见表1) 。
表1 学生成绩、喜欢语文程度、喜欢老师程度与课堂教学评价各项目相关分析比较
四、讨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发现,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尽管有所改观, 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 表扬性评价语指向不对
大多数口头上的评价倾向表扬性评价, 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当中, 大多数教师的表扬指向学生的人格。如:“老师觉得你很了不起, 文章写得这么棒!”“你第一个举手, 说明你很聪明!”“你太聪明了, 所以你的反应速度比其他的同学都快!”有研究者表示, 表扬学生应该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人格[2]。同样面对一群学生时, 教师不能对一些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说:“很优秀!很聪明!很厉害!”因为, 其他未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在听到老师的这些评价语之后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会怀疑自己, 产生诸如“很差、很笨、不如别人”等不良心理。所以, 教师一般使用表扬性的评价语应从评价人格走向评价行为, 如使用“不错、正确、答对了、善于思考”等词语就更为恰当。这样的评价也会间接性地激发其他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
(二) 表扬性评价语次数过度
通过研究发现, 普遍出现过多使用表扬性的评价语主要集中在低年段的较为年轻的教师群体当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和学习自信力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实践表明, 教师频繁地使用表扬性的评价, 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精彩、是否正确, 都能够得到相似的表扬, 尤其是在灵动性比较凸显的语文课堂。如:“你的答案非常正确”“你真棒”“回答正确”“真聪明……”课堂教学评价出现过多诸如此类的表扬性评价语, 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评价没有期待感。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 使评价语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三) 评价主体的公平性不够
尽管当前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理念, 但是很多时候的课堂却出现了“少数人狂欢, 多数人围观”的不良局面。可以说, 不少的课堂教学中, 拥有评价权利的往往只限于少部分的优等生或者说资优生, 而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听众或者被评价的对象。因此,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就要面向全部的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拥有平等的评价权。在极具丰富性和情感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要创造这种民主的评价环境, 观照多元的评价主体, 让评价在开放与包容中孕育出成长之苗。
(四) 评价内容的启发性不足
真正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与成长, 这种有效性却取决教师评价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启发性。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有不少的教师经常使用“不错、很好、正确、答对了、善于思考”等较为简单的评价语;而只有较少的教师会说“你善于……如果……就更好了”, 这样的比较具体、对所有学生都具有导向作用的评价内容。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出于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语文情感的丰富性、思维活动的多样性等特点, 教师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抽象走向具体, 还要从学生回答的表象走向解决问题的本质。
(五) 评价奖励机制有所失衡
最佳的评价机制应该是物质奖励和口头评价的有机结合。然而, 在调研中发现, 目前的评价奖励机制出现低年段偏向物质奖励, 而高年段偏向口头奖励的两个极端。研究也表明, “许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教师的一些‘空口’表扬”。[2]因此, 不论在低年段还是中高年段, 采用适当的物质奖励和恰当的口头评价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评价机制。但不同的是, 要根据每个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爱好需求, 在口头评价和物质奖励方面要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郑海燕.小学教师课堂评价实践研究与思考[J].教育导刊, 2010, (3) :81.
[2]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79,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