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至关重要。事实证明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有很多缺陷,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要倡导新课标提倡的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结合社会情境,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精讲多练, 分层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社会的进步, 对我们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越来越倡导合作学习, 开展教师与学生更平等、尊重的研讨式学习, 慢慢形成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的新的教学理念。“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 那么, “教师主导”显然是指教师是主要的并且引导学生向着自己预期方向发展的角色。“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那么, “学生主体”显然是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部分”。本文就这一教育理念做些浅谈。
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之前我们的教学大部分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师生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都是真理, 都是不需要验证、探讨的, 教师只要把这些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 学生需要做的只是记住、背过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 完全忽略了学生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怀疑精神的人这一基本特点, 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像是教会学生怎么去考试而不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生活, 背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初衷,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缺少探讨、缺少验证, 对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帮助非常小。学生学到的知识应该是服务与生活而不是服务与考试、服务与做题。
在灌输式教师模式中, 教师是主体, 学生和教学过程被控制, 师生关系非常不和谐, 总是在维持和被控制的循环之中, 教师教授的知识缺少扩散性、实践性, 学生被束缚, 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推崇。
二、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主体”的实际应用
(一) 社会情境与课本知识结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 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学习、探讨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分析、研究教材,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学生的兴趣点在哪、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在哪、怎样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生活的能力。
我是这样做的, 例如, 我在数学加减法的教学中,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 创设教学情境, 举办了班级“跳蚤市场”活动, 让学生把家里看过的书籍或者学习文具带到教室, 定好价格,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买卖, 大家可以砍价, 对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询价买卖, 在这个过程中模拟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市场活动, 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经验, 买卖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增加了其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远远比单纯的课堂教授要好。
(二)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一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 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 做到每人都有小组, 每人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 同时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 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展开。例如, 在《四边形》一课的教学中, 我设计学案, 让各小组找找身边的四边形,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通过竞争的方式选出找到四边形最多的小组, 我发现各小组学习热情非常高, 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分工合作。
(三) 精讲多练, 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精讲多练”的运用。所谓“精讲多练”是指教师讲的要尽量少, 也就是精讲,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 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上课前都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生兴趣点做整体、综合的分析, 讲重难点、讲练习方法、讲思路, 避免避重就轻, 给学生练习留下空间、时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例如, 在教学Christmas装饰圣诞树一课中,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句型I will put...on the tree进行实际操练, 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输出。学生在“多练”的过程中边练习边思考边探索, 学懂并且学透知识, 让学生“只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对所练习的知识有充分的认知, 哪些知识没掌握哪些知识掌握了做到心中有数, 对没有掌握的知识小组探讨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形成“练习-总结-反馈-纠错-再练习-掌握”的学习模式。
(四) 分层教学, 学生受益多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性格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家庭教育环境都不同, 在班里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习成绩“分层”的现象, 也就是有“学习好”“学习不好”的学生。我的解决办法也是“分层”, 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后作业都采用“分层”设计, 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 对成绩稍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 避免“题海战术”,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分层评价”的方法, 不仅要对成绩好的学生表扬, 还应对学习中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
通过课堂上的实践, 我发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等于学生中心主义、自由主义,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非常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灵活运用, 让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江松涛.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5) .
[2]刘淑霞.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5) .
[3]徐叶兵, 倪圣海.“小组讨论”在主体性学习中的作用[J].山西教育 (管理) , 2003 (3) .
注释:
1刘淑霞.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