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试图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轻动词概念对及物性系统的过程类型、参与者角色界定以及过程类型的语义和论元结构的匹配进行分析, 以期使及物性系统的分类更为合理, 形式化更为精细。基于轻动词的分析框架, 我们认为: (1) 所有小句都是及物性的, 但每一过程的及物性有程度的差别; (2) 及物性系统各过程类型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 (3) 及物性是小句的, 而非动词的; (4) 对过程类型的形式描述将有助于计算机的处理。
关键词:轻动词; 及物性; 过程类型; 构式;
On the English transitivity based on light verb theory
ZHANG Hua QI Ming-zhen
Weifang University Shandong Drug and Food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lassification of process types, participants and the meanings and argument structure of processes based on the light verb theory to mak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nsitivity more reasonable. Based on the light verb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1) all clauses are transitive; (2) each process is a match of form and meanings; (3) the transitivity is clausal, not verbal; (4) the formal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es is helpful for the computer processing.
Keyword:
light verb; transitivity; process; construction;
一、引言
Halliday (1994) 指出及物性是小句的语义特征, 及物性和小句的关系比和谓语动词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小句层面把动作过程归为语言的及物性系统。然而, 在人们运用这一分析方法的过程中, 也发现SFL及物性系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引起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完善或改进 (程晓堂, 2002;彭宣维, 2010;Fawcett, 2008) 。因此, 本文在SFL及物性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 借用转换生成语法的轻动词理论, 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 对英语及物性系统中过程分类、参与者角色分类、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区分以及形式和功能/语义的匹配等问题进一步探讨, 对其完善。
二、Halliday及物性系统的不足
按照Halliday的功能思想, 语言中的意义成分和功能成分是等同的, 意义即功能。意义决定词汇语法的选择, 反之则不然。概念功能的体现形式是及物性系统, 但及物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语义系统, 它又划分为不同的过程类型。虽然Halliday认为及物性过程在语言中的体现形式谓语动词, 强调过程、参与者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但这些成分都是语义的, 它们在实际的句子中由于人们的视角、焦点等因素会出现语序变化、隐现等现象, Halliday对此没有给予充足的关注, 导致他对语言的形式表征不足。
构式语法 (Goldberg, 2006) 认为构式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及物性系统也应该属于构式范畴, 各过程都是不同的构式, 体现某种构式义。为此, 我们将及物性系统定义为它是由过程和参与者互相影响、互相约束的形式-意义结合体, 每一过程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特定情景意义或事件意义 (事件概念在此是广义的, 既指行动、过程, 也指状态) 。事件通过句子表达。因此, 及物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 它由事件结构和句型构成。事件结构由语义结构表达, 语义结构体现为各参与者的语义角色。句型由论元结构表达, 论元结构表示动词要求的论元数目或价数目, 由主语、谓语、补足语 (包括传统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补语) 和附加语 (有些是必须成分) 构成。
三、轻动词理论框架
Chomsky (1995) 、黄正德 (1997) 、冯胜利 (2005) 等都对轻动词做过研究。黄正德 (1997) 认为轻动词属于事件谓词, 具有的语义内容。它不仅是谓语的核心成分, 而且对语句所表达的事件进行分类, 还可以指派题元角色。基于生成语义学派的“词项分解”理论, 他把轻动词分为四类:行为动词DO;起始态谓词OCCUR;状态动词BE;使役结构CAUSE。这些事态谓词就是轻动词, 所有的主动词都是各类事态谓词的补语, DO、BECOME、BE和CAUSE不仅给动词分类, 而且能给句子分类, 帮助小句表达谓语功能, 如执行、使役等。
基于黄正德事态谓词理论和冯胜利的轻动词分类理论, 本文认为轻动词英语小句结构所蕴含的轻动词可以分为四类:动作DO、经验EXPERIENCE、存在BE、致使CAUSE。这四类事件谓词对应着英语的四类及物性过程类型。事件谓词通过最具原型特征的动词表示出来, 这些原型动词也是过程类型的典型代表。下面将对四类过程的事件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描述其语义结构和论元结构。
四、基于轻动词的及物性过程类型
(一) 动作过程
动作过程 (Actional) 识解的是外部经验, 描述的做某件事的过程。在动作过程中, 通常过程动词表示的动作具有某种程度的动态性、能动性、支配性和目标性, 能够对动作对象施加某种影响;一个参与者是促成该动作的角色, 称为行为者 (ACT) ;另一个是被动、消极承受影响的角色, 称为经受者 (UND) 。该过程的语义结构是[行为者+过程+经受者], 相应的典型论元结构是[主语+谓语动词+补足语]。例如:
(1) a.Later John dismantled the house. (承受:双参与者)
b.The workers elected him as leader. (关涉:三参与者)
c.Jack painted all day. (承受:隐性经受者)
d.We slept a whole afternoon. (承受:单参与者)
动作过程还包括与言语有关的各类活动, 言语动词与行为动词一样, 描述的也是外在经验。只是言语动词的承受对象一般表示某种概念, 而非实体。言语活动语义结构是[行为者+过程+图形+背景]。论元结构是[主语+谓语动词+补足语1+补足语2]。
(2) a.He told the news to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b.She said nothing to me about it.
行为过程的轻动词是DO, 主语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 能动地发出某动作。此时, 轻动词在语义上是不自足的, 即具有求补性, 要求整个限定动词词组作DO的补足语。假如该动作对某一事物施加影响, 即带宾语补足语, 形成典型的动作过程类型。
(二) 经验过程
“经验” (Experiential) 识解的是人类的内心活动, 由表示心理活动或认知过程的动词表示, 如see、like、know、understand、want等。这一过程和动作过程的不同在于经验过程中的行为者既不是主动地参与者, 也不是被动的经受者。行为者的行为虽然是本身发出的, 但动作不具有主动性、目的性, 因此是一种被动反应。
(3) a.They saw a snake in the grass. (感知)
b.John likes Lily.. (情感)
c.He cannot understand those remarks very much.. (认知)
d.We want to pass the exam only once.. (意欲)
表示经验过程的小句一般经受者必须出现, 即动词必须带补足语。该经受者既可以是物理实体, 也可以是概念实体, 还可以是另外一个过程类型。经验动词的宾语一般描述新出现的情况, 并且这种情况对行为者产生某种影响。经验过程的语义结构一般是[行为者+过程+经受者], 对应的论元结构是[主语+谓语动词+补足语]。经验过程的轻动词是EXPERIENCE, 动作虽然是行为者发出的, 但不是主动发出的, 而是受经受者的影响发出的。因此, 这类动词语义上也是不自足的, 后面必须带感知、认知到的事物作为其补足语。
(三) 存在过程
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描述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判断、存现、识别、比拟等关系。过程动词的动作性很弱, 主要表示一致或类似的关系, 起到联系一个参与者和另一个参与者的作用。其中前一个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具有支配地位, 对后一个参与者施加影响, 而是处于经受者的角色地位。后一个参与者可以归类为一个概括性的角色“存在” (Essive) 之下, 包括时间 (Time) 、地点 (Place) 和属性 (Property) 等。它的语义结构是[经受者+过程+存在], 对应的论元结构是[主语+谓语动词+补足语]。
(4) a.His name is Jack. (标识)
b.Sahara is desert. (类别)
c.She is very happy. (属性)
d.The cat is on the mat. (地点)
e.There is only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 (存现)
f.John is like his father. (比拟)
例 (4) a-c主要表示经受者和存在之间的判断关系。判断动词没有动作性, 仅起连接和加强作用。d-e表示经受者和存在的存现关系, f表示比拟关系。存在过程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就是它们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 而是说明经受者和存在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四) 致使过程
致使过程 (Causative) 表示一参与者在另一参与者影响下, 执行某一动作或事件的过程。致使者一般是具有能动性、意识性的实体, 受使者是实际动作的执行者, 这是它的特殊之处。致使过程的语义结构一般是[行为者1+过程+行为者2+动作+ (经受者) ], 典型论元结构为[主语+致使动词+补足语+动作动词+ (补足语) ]。
(5) a.John made Mary clean the classroom.
b.Mary got the ball into the net.
c.The cook thickened the sauce.
例 (5) a是典型的致使结构, 包含了致使过程和动作过程, 可以说是分析性致使结构。b表示的心理的致使行为。c通过介词into引出致使结果。由此可以看出, 致使动词指的是或明或暗地表示一个致使过程中两个动作过程或事件之间因果联系的词语。语义上, 致使动作必须先于受使动作, 使受使动作成为前一动作的结果。语法范畴上, 致使动词可以是词汇性的 (anger, clear等) , 也可以是形态性的 (thicken, beautify等) , 还可以是致使助动词 (have, make, get等) 。
本文按照黄正德事件谓词的分类方法对英语及物性系统的过程类型进行重新考察, 主要围绕及物性的定义、过程类型的再分类、参与者的数目、类型和性质, 以及过程类型的语义结构和论元结构等几个方面展开的。英语及物性系统的处理和考察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
(1) 所有小句都是及物性的, 及物性所涉及的不是及物和不及物的二分法。人们通过过滤方式滤掉一个过程的某些参与者, 而只留下一个、两个或三个参与者。因此参与者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所以有些小句传统上是不及物性的, 其实它隐含着行为者或经受者, 因此也是及物的。
(2) 及物性有程度的差别。由于过程的参与者主动性、意识性各不相同, 动词的动作性也各不相同, 因此各过程类型的及物性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导致它们的句法操作和语义内容有所不同。
(3) 及物性系统各过程类型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每一过程类型都是事件结构和典型句型、语义结构和论元结构的结合体, 因而及物性是小句的, 而非动词的, 虽然动词起着关键作用, 但及物性是小句内动词和参与者互相约束的结果。
(4) 按照共现制约, 只有过程动词要求共现的成分才是参与者。过程类型只包括动词和参与者两部分, 而环境成分属于外围成分, 不属于过程类型。因此, 我们提出的过程类型具有原型性, 称为元构式。在实际的话语生成中, 形成派生构式。
参考文献
[1]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IA:MIT Press, 1995.
[2]Davis, A.Lexical Semantics and Linking in Hierarchical lexicon[D].Stanford University, 1996.
[3]Fawcett, R.P.Invita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through the Cardiff Grammar (3rd) [M].London:Equinox, 2008.
[4] Goldberg, 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5]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M].London:Arnold, 1994.
[6] Halliday, M.A.K.&C.M.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M].London:Arnold, 2004.
[7]Huang, C.-T.James.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A].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C].Taipei:“Academia Sinia”, 1997:45-89.
[8]程晓堂.关于及物性系统中关系过程的两点存疑[J].现代外语, 2002 (3) :311-317.
[9]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 2005, 4 (1) :3-16.
[10]何伟, 马瑞芝.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概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 :98-105.
[11]彭宣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与系统功能语言学[A].黄国文, 常晨光, 廖海青.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群言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