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中医药生物化学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 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在生物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教育模式, 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通过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和实践, 培养创新型人才, 重在教学观念更新, 贵在教学方法探索。文章在积极思考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 对中医药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中医药;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科学, 由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的静态生物化学和研究物质代谢的动态生物化学构成, 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生物化学讲述的内容微观、抽象, 是专业基础课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在生物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学就是教师把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实质上, 这种把教学看成单向的“授”与“受”的过程, 偏离了教学的本质。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 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要求教师树立“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1 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探讨

  20世纪末, 全世界普遍开始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在1998年发布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通过综合教育, 培养一种特殊人才, 他们是发现者、学习者, 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 具备思维清晰的交流技能, 拥有丰富的多样化经验[3]。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解析, 关键点是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 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内动力;同时应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应通过营造校园创新氛围, 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给学生提供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场所和设备;并且当学生萌生创新想法时, 高校有相关的创新活动和指导机制[4]。第二, 必须切实发挥教师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充足的教师数量和教师精力投入, 需要教师具备更高超的教育技能, 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5]。当教师真正以教学为核心使命, 愿意花更多精力在教育教学上, 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第三, 必须高度重视“人际互动”, 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创新不是仅仅凭借个人力量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需要一个互动创造的良好氛围。良好的团队合作有利于创新,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期间养成合作创新的习惯,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6]。

  2 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

  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经典中医、中药学知识, 而生物化学属于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与西医院校学生相比, 中医院校学生的基础医学课时少, 知识背景薄弱, 学习兴趣较低, 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解困难、枯燥, 整体学习效果偏差。因此,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具体而言, 教师需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多层次精心设计,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2.1 课前精心设计问题, 唤起学生学习生化的欲望

  课前给学生抛出精心设计的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预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努力将课前的启发式问题与生活知识紧密联系, 这种切入方式通俗、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 讲授脂代谢-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一节前, 我们抛出这样的问题:社会上关于“吃面食多, 则容易发胖”的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一般对于肥胖问题比较关注,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 “面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肥胖是脂肪在体内堆积。淀粉在体内消化吸收后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 而脂肪的合成可以来自葡萄糖代谢吗?如果可以, 葡萄糖如何转化为脂肪?”这样就引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去探求专业知识时, 可极大提高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自学能力。我们发现, 课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重点分析、讲解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课堂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我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巧用多媒体设备, 激发学生兴趣。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多媒体设备的采用使笼统的书本知识通过生动的画面变活, 通过声音、色彩、美图、动画吸引学生眼球和耳朵的注意力, 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灵活、学习主动。例如讲解DNA、RNA、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时, 适时播放合成过程的Flash动画, 则学生主动参与动画所含知识点的学习中, 效果远甚于被动接受语言文字的长时间描述。二是重视课堂提问、讨论和测试, 增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 列出关键问题, 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后, 思考得出答案;对于较难的问题, 则在教师给予提示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后作答。每节课开始时, 首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每节课结束前, 将当次课的重点内容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 学生回答, 教师给予点评;而在课堂的任意时间, 当新知识的学习需要用到已学章节的相关知识点时, 则随时进行提问、讨论和知识点回顾。问答本身是一种交流, 而让学生感受到周围同学的学习效果, 同样可促使他们查漏补缺, 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三是让学生走上讲台, 讲授所学内容。在学期进行到后半段, 我们鼓励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 课前备课、制作PPT, 课堂给班级的其他同学讲解。这种做法可以同时增强讲课学生和听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讲课的学生, 课前的备课会促使其充分预习, 查阅大量资料,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听课的学生, 聆听同班同学讲课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情, 不仅会满怀期待、饶有兴致地听讲, 而且常常会评价这位同学讲得如何, 有无错误, 如果是自己讲, 怎样能讲得更好。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需把握学生授课内容和时间, 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让他们讲授, 时间应控制在15 min以内;学生讲完之后,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适当点评, 对没有讲清楚的内容需补充讲解。

  2.3 课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并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教育

  课后给学生留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综合性问题, 提高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 将较有难度的开放性问题, 以宿舍为单位分配给学生课后讨论, 再次上课时每个宿舍推选一个代表, 到讲台上讲解。这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也使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 提高学习生化的兴趣。我们认为, 通过教师的引领, 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让他们身心愉悦地获得知识, 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个阶段, 针对部分热爱钻研生化知识的学生, 可提供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参考书或参考文献, 组建学习小组, 进行个性化指导。

  3 创新人才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中, 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总结出以下三方面需注意的问题。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要给予切实的制度保障。在课前、课后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工作量, 必然要求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 学生是否自主学习, 不能仅凭他们的个人兴趣, 而应划归到考核体系中。因此, 我们学校很多课程抽出10%的课堂教学时间, 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且课程测试10%的比例来源于学生自习内容。二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给“教学型”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目前, 由于高校排名评价、教师晋升评价偏重科研, 导致高校教师以科研为重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大学不仅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 同时也应该是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因此, 应引导部分教师, 使他们花费更多精力在人才培养方面, 并给予他们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充分的薪资收入。三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虽然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重要。在知识层面上, 教师应精心把握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从情感层面上, 需要多鼓励、赞扬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等多种协作交流方式, 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 获得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基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我们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课前精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预习;课中融入动画演示、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学生授课等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后通过启发性综合性问题对热爱钻研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 我们认为, 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学校给予制度保障, “教学型”教师能有更多发展空间, 且需侧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懈探索, 未来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探索精神并能够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卓.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 2013, (16) :14.
  [2]赵先英, 肖湘, 田怀军, 等.科学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6, 18 (1) :42-44.
  [3]李亚员.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进展与实践框架[J].中国高校科技, 2017, (Z1) :46-49.
  [4]晁一方, 丁子妍, 陈梦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中国商论, 2017, (3) :172-173.
  [5]刘云, 朱欣婷.问题驱动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7, 19 (3) :176-178.
  [6]姜睿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互动[J].长春大学学报, 2017, (4) :51-55.

TAG标签: 创新人才培养     生物化学     中医药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