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改革也不例外。该文作者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照下,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美术教学中各种评价方式的看法, 涵盖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四个方面。由调查可知,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下, 教师可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等方面改进教学评价, 让教学评价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美术; 教学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小学美术教学各个层面的改革持续进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 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 还关系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自信, 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但现实中,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过去一段时期, 我国美术教育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 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专业美术教育, 而非生活美术教育;倾向于从美术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 而非从教育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中所论述的美术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不尽如人意。因此, 如何科学、系统地构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是相关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 美术教学评价成为国内外美术教育研究者研究的课题。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提出“儿童中心论”, 强调“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 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艾斯纳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 (DBAE) 理念, 强调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和示范, 评价目的在于改变儿童、塑造儿童。20世纪90年代, 针对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的薄弱之处,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 人的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1999年, 他又设想了三种潜在的智能, 即存在智能、道德智能和精神智能。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 没有优劣之别。因此, 每名学生都有可观的发展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层面看待每一名学生, 并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西方美术教学评价理论对中国美术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部分专家和美术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和体系。尹少淳指出, 现阶段我国美术教学评价的功能是改善和促进, 应采用适应于多元美术教育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樊玉祥提出,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应发生“六变”, 即变“静态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 变“权威性”评价为“伙伴式”评价, 变“数字化”评价为“无等级”评价, 变“套话式”评价为“人文性”评价。张勤贞强调,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起点要和美术学习目标一致, 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史美霞在分析教学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 探讨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的策略:关注课堂结束环节的总结性评价,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以及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总结十几年美术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 “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 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1) 216。
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美术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和重要性, 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这些方式操作性强, 可以用于指导实际美术教学。然而上述研究大多从宏观着手, 着眼于理论分析, 缺少实证型研究。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面提高素质, 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研究方案
根据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团队编制了学生调查问卷, 意在了解学生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各种评价方式的看法, 涉及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四个方面。笔者在合肥市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共10所小学向656名学生发放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564份, 约占86.0%。经过统计处理, 得出学生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反馈结果。
三、调查结果
1. 评价标准
针对“老师根据什么来评价你的美术作品”, 学生的反馈如表1。
受调查学生因不了解教学目标, 没有选择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54%的学生认为, 教师以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为标准进行评价;46%的学生认为, 教师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评价标准。
2. 评价内容
针对“课堂上老师在哪些方面评价你的作品或表现”, 学生的反馈如表2。
受调查学生认为, 教师较多地评价自己的创作技能和美术知识, 而创作过程与方法以及创作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太被教师关注。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3. 评价主体
针对“对我的美术学习最有帮助的是 () ”, 学生的反馈如表3。
受调查学生认为, 来自教师的评价对自己最有益, 来自家长和同学的评价位居其次, 而自我评价和来自其他人员 (如周围的亲戚朋友、社区人员等) 的评价效果不太理想。
4. 评价手段
针对“你最喜欢老师以什么样的手段评价你的美术学习”, 学生的反馈如表4。
受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手段是作业等级和书面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其次是师生共同评议和橱窗展示, 而不喜欢教师只给自己的作品一个等级的方式。
针对“实际教学中, 老师多采用何种手段评价你的作品质量”, 学生的反馈如表5。
82%的教师评价学生作品是量化等级, 有少部分教师能坚持采用师生共同评价、橱窗展示的方式, 少数教师能将量化等级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 在实际教学中,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存在一些问题:评价标准较单一;评价内容局限在创作技能层面, 忽视了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以及创作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主体较单一;评价手段相对简单。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启示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 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针对实际调查中显示的问题,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可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等方面改进教学评价。
1. 评价标准
“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特征明显的神经活动过程, 而这些过程的大部分在人类中是颇为相似的, 只是某些过程可能会因人而异。” (2) 71在10种不同类型的智能中, 每个人拥有种类、程度不同的智能。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以单一、固定的标准评价智能各异的学生, 而应依据多个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
(1)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是美术学科建设的依据。课程的总目标中包含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1) 81, 这些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的尺度之一。针对知识与技能的维度, 教师在评价时, 应把握尺度, 不能过高地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什么级别, 也不能不谈这方面的要求。该维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美术学习, 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审的方法,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针对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教师应意识到学习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 它是比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方面。因为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时, 可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 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有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三种维度的教学目标作用不同, 教师应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综合评价具有各异智能的学生, 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规定。如存在问题, 则需要及时分析问题, 进行教学整改。
(2) 学生本人的纵向比较
虽然教学目标从宏观上指引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应实现的目标, 但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差异。因此, 评价活动还需要以学生本人的成长比较作为标准, 即将学生目前的表现与过去相比, 看其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改进。其中的某一点进步被教师、同学、家长肯定后, 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美术学科的乐趣, 自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以学生本人的纵向比较作为评价标准,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观和加德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3) 同班学生的横向比较
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是评价的维度之一, 它可以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表现。不但看到别人的长处, 虚心向别人学习, 而且看到别人的短处, 力争避免自己再犯;不但看到自己的长处, 用心发扬光大, 而且看到自己的短处, 努力改进。这种兼收并蓄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能让学生既不因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也不因一次表现不好而郁郁寡欢、失去斗志。
2. 评价内容
针对美术课程评价目的和评价要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写明:“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 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1) 216由此可见,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应囊括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及知识和技能背后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感知能力、创作能力、反思能力和兴趣态度四个方面成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 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应以其作为第一评价内容。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 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感知目标。如,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观察、认识与理解不同的造型元素, 运用不同的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强调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学生要学习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在上述的教学目标中, 体验、感受、欣赏、认识等都是感知能力的表征。教师在不同的学习领域, 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感知能力的评价, 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2) 创作能力
创作能力是在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较复杂的能力。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生要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活动, 提高动手能力。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学生要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学生要拓展想象的空间, 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 美化环境与生活。上述不同领域的创作能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3) 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反思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过程, 因为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能深化对自身感知、创作能力的认识。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反思能力时分为两步:第一, 认真听取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评价, 从其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反思能力的高低;第二, 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做出中肯的评价, 既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全盘肯定, 而应重在点拨、启发、引导, 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图1
(4) 兴趣态度
人们早已达成共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态度成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又一重点表述的目标。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情感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 强调了体验乐趣、产生兴趣、敢于创新, 产生热爱美术的情感。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生要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 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 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学生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学生要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 发挥个性, 学会合作, 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 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上述目标都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要求,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 应予以高度重视。
3. 评价主体
长期以来,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教师是权威, 掌握着评价的权力, 教师的评价就是评价标准;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 较少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这导致教学评价缺少全面性和民主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强调, 评价要多主体化, 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社区人员都可以加入评价的行列。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提倡多主体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 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1)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属于加德纳提出的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 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 (2) 19学生在小学期间处于积累知识能力的过程, 自我评价的能力有限, 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否则, 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价。为此,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 在自我评价的内容上,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涵盖立意、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 不能以偏概全。第二, 在自我评价的方式上, 自我评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感受评价带来的认知上的提高;还可以在课后进行, 学生对教师、同学、家长甚至自己, 说出自己的观点, 抑或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想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 学生再回顾以前的想法, 就能更清晰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和观点。第三, 在自我评价的态度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作品, 不能因为一时的高兴或难过而影响自己对创作的看法。
(2) 教师评价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多元化并不等于抹杀教师评价的作用。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 教师往往比学生及学生周围的人员要专业得多, 体现出一定的专家素质。为了使教学评价朝着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第一, 在评价内容上, 教学评价应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 在评价方式上, 教师综合采用口头点评、书面评价、等级评价。只要学生的作品有闪光点, 教师就应予以放大, 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第三, 在评价态度上, 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教师一定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内接受美术教育。第四, 在多元化评价主体关系上, 教师承担着各种评价主体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应构建开放的评价主体队伍, 让学生、家长甚至社区人员都进入评价主体队伍。
(3) 周围人员的评价
周围人员指学生的同学、家长和社区人员, 他们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 让学生能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加德纳强调, 把同学、家长和社区人员引入评价主体, 让他们也参与评价,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更丰富的建议。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在学校宣传栏或周边的小区展出, 并配以图片和文字简介, 让学生的作品接受别人的审视和评价, 他们的评价建议不一定完全正确, 不一定像教师和专家那样专业, 但不同视角的评价能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
在评价过程中, 三种评论主体之间不是各评各的孤立关系, 而是互通有无的合作交流关系。他们之间合作的目的是共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 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是教学评价中值得考虑的方面。如果教师采取过去的评价手段, 仅仅给学生的作品一个成绩, 这种量化评价则显得简单、粗暴, 无法客观、公正地衡量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潜能, 容易扼杀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自信。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综合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作品, 可以开展师生共同评价, 甚至创作的学生也参与评价, 说出创作时的所思所感。评议环节的设置, 不仅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学评价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后,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橱窗或美术园地中, 接受更多人的评议。针对每一幅学生作品, 通过师生评议、书面评语、量化等级、橱窗展示等步骤, 给予学生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 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能自觉、主动地付出努力。
上述多元智能视域下的相关教学评价的各方面构成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如图1。
结语
实证调查表明:教学评价虽然是小学美术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反映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晴雨表”,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亟须改进, 方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应重新审视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以评价标准为基准, 以评价内容为核心, 以评价主体为关键, 以评价手段为抓手,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贯彻教学主线的理念。其最终目标是让教学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美) 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知觉与视觉的发展.张丹, 刘海英, 孙宏, 葛凌凌, 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2]樊玉祥.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六变”.美术报, 2006-06-17.
[3]李丽珍.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 (美)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 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5]史美霞.浅谈美术教学中的评价作用——谈教学评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S1) .
[6]王秀珍.美术教学中的三种评价方式——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7]尹少淳.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对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中国美术教育, 2001 (5) .
[8]张勤贞.多样的课堂, 多样的评价.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7) .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美)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沈致隆,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