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多方面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施加策略性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数学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是教学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利用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干预, 使得学生对小学数学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本文从多方面对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小学数学; 教学; 应用;

  一、创设情境, 营造有趣的氛围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得知, 小学生大都存有爱玩的心理, 不太喜欢受约束。如果小学生在上课听讲时的氛围是有趣、活泼的, 那么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 也会收起自己爱玩的心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热爱, 对此, 教师可创设一种有趣的情境, 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知识, 在欢乐教学中收获乐趣。例如, 教师在讲述“前、后”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可邀请四名学生上台排列队形, 同时要求他们听口令进行队列调整:第一次喊出学生甲到学生乙的前边, 学生丙到甲学生的后边;第二次继续喊出学生乙到学生丁的后面, 学生甲到学生丙的前面……教师通过运用这样的互动方式, 有利于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逐步领悟位置与顺序的相关方位知识[1]。为了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切身体会这种位置变化, 教师可组织他们进行前后桌位置的互换并要求他们迅速回答前后桌学生都是谁, 这时他们都可以立刻说出答案。由此可见, 教师通过利用台上的队列与学生全体的互动, 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在玩乐中学, 在学习中乐, 提升他们内心对数学的热爱, 而且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空间概念, 增长知识。

  二、问题导入,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与社会性认知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 所以他们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奇, 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换言之, 小学生具有强大的求知欲望, 内心容易存疑, 对此, 教师应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利用他们的“?”, 正确引导他们梳理思路, 解决问题[2]。例如, 教师在讲授“比大小”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可由问题导入, 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具体而言, 教师可在课堂开头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并提问:“熊大、熊二与皮皮在森林里玩耍, 到了午饭时间, 他们开始分水果, 其中有苹果、火龙果与梨, 你们可以回答出图片上有几种水果吗?每一种水果都有几个?”同时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来数, 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苹果有3个, 火龙果有2个, 梨有4个。”然后教师可趁机展开深入地提问:“请问这里有几只动物, 每一只动物都可以分到一个苹果吗?”经过一分钟的讨论后, 教师可随机提问其中一名学生, 该学生回答:“这里有三只动物, 而苹果也有三个, 3=3, 所以正好一只动物可以分到一个苹果。”教师可对其进行充分的点评, 同时再诱导学生回答火龙果与梨是否够分的问题, 以便于让学生全面理解比大小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将学生的好奇心理作为突破口来切入课堂教学, 非常有利于诱发他们对数学的思考。

  三、建立兴趣小组,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教育心理学可知, 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 大都对各种事物只存在单纯讨厌与喜欢的感觉, 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自我意识, 所以教师应抓住他们的内心, 紧扣他们的真实喜好, 从兴趣入手, 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 “加法”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个符号, 同时掌握最基本的加法运算方法。基于这个目的考虑, 教师在讲述加法运算的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兴趣小组, 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人, 然后组织各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早上兔妈妈买了2个胡萝卜, 下午又买了一个胡萝卜, 请问一共买了几个?小红昨天就带了一支铅笔, 今天又带了一支铅笔, 请问小红一共带了几支铅笔?”并鼓励小组内部利用多种方式得出答案, 有的小组会进行再次分工, 如让两名学生动手演算第一道题, 另外两位演算第二道题, 最后一名学生总结并回答;也有的小组会进行实践操作, 从自己的铅笔盒中依次拿出铅笔来计算。五分钟过后, 教师提问时, 发现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踊跃地举手示意, 教师为了保持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可以让他们按顺序分别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最后答案, 同时可逐一点评并以小红花的形式嘉奖他们。这时教师可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由此可见, 教师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的方式教学, 有利于从学生的内心切入, 从他们的真实喜好切入,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对性格内向、自卑学生多进行鼓励和支持

  性格内向的孩子, 不敢举手发言, 遇到难题不会交流, 觉得数学晦涩难懂, 自暴自弃, 长此以往导致偏科。对于这些孩子, 我们要以同情的态度, 耐心聆听学生倾吐有关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过程,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尽量宣泄出来。先要向学生表示关心和同情, 使其在感到孤立无援时, 享受到人际的温暖;再鼓励他看到自己的优点, 从而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从消沉中振作起来;最后鼓励学生冷静地看待面临的问题。用熟悉的现象分析问题, 启发他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3]。例如:可以从人们熟悉的一种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说明“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提示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经过支持性前期干预后, 还要进行长时间的调整, 每解决一个问题, 都要给予说服和劝告, 必要时进行环境调整, 行为调整等, 改变自卑心理。

  五、对数字过“敏”学生进行系统脱敏

  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 部分学生对数学起敏感反应, 一见到数字就出现害怕、焦虑、不安等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 要进行系统的脱敏干预。首先要进行访谈。让学生详尽地描述他对数学的焦虑、害怕, 到哪种程度 (如:个别学生一听到数字就发麻, 不知所措, 就连英语听力中的数字都害怕, 影响听力效果) , 并要根据学生受刺激的时间、环境等分析过“敏”原因。其次要做好脱敏前的准备工作。一要提示学生若有任何想法, 在任何时候均可以提出;二要让学生通过深呼吸、碎步跑等方式进行放松调整。最后进行脱敏[4]。在学习“最小公倍数”这个知识点时, 针对数字过“敏”学生, 我们采用下楼梯找规律的方法进行干预, 选择有12阶的楼梯, 让学生先1步下2阶, 再一步下3阶、一步下4阶, 如此反复上下, 让学生自己意识楼梯总阶数是2、3、4的公倍数, 最后引导总结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过程中可能会有数次反弹现象, 但必须得重复上下楼梯, 通过运动和简单的数数来消除对繁琐数字的恐惧。

  六、总结

  总而言之, 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与理解实际上都属于一种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理活动,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从教育心理学着手, 深刻剖析学生们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真实感受, 只有从学生们的内心出发, 从学生们的真实需求出发, 才能由内到外真正地突破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防线”, 才能由浅即深真正地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占申.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 2017 (08) :191-192.
  [2]赵文静.试析小学数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 2017 (09) :133.
  [3]任生福.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分析[J].学周刊, 2017 (36) :40-41.
  [4]苏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 2016 (15) :99-100.

TAG标签: 教育心理学     教学     小学数学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