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 教师要真诚地用爱心去开启这些学生的“心门”, 积极搭建沟通的桥梁, 赢得学生的信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的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对于一些比较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 不能关爱过度, 要注意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另外, 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做好这些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思想工作,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 家庭变故; 情绪安抚; 家访; 家庭氛围;
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孩子的家庭都是和幸福美满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天灾人祸及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 一些学生的家庭发生了某些不幸的变故, 如:家庭成员身患重大疾病、父母关系恶化、父母离异、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不幸去世等。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对成人来说都是很难承受的, 要尚未成年的孩子来面对这些不幸, 确实是一件残酷的事, 然而这些又是不能改变的事实。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家庭变故的阴霾呢?对于家庭发生变故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处理不妥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甚至还会激化矛盾, 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对于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 教师不但要有爱的关怀, 而且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巧妙施力, 配合、协助学生度过“不幸期”, 迈过这道“坎”。
一、搭建沟通的桥梁
教师要真诚地用爱心去开启这些学生的“心门”, 积极搭建沟通的桥梁, 赢得学生的信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轲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他指出:“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 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 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 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唯有爱, 才能真正搭建起师生沟通、对话、交往的平台, 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
对于教师来说, 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学生信任你, 愿意同你交流、沟通时, 你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当学生信任你时, 你的教育行为才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珍惜儿童对你的无限信任是很有必要的。要想使教师与儿童之间永远保持和谐的、富有人情的、相互关怀照顾的关系, 教师就必须做一个有智慧的、热爱儿童、保护儿童的人……正是这种信任, 支持着孩子想要从老师那里寻求并得到保护的愿望。要像爱护无价之宝那样爱护儿童的这种愿望。只要孩子对你怀着希望并且相信你, 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指导者……”一般来说, 对于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 缺少的恰恰就是关爱。因此, 教师更需要多关爱他们, 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他们。爱能开启这些孩子封闭的“心门”, 赢得他们的信任;爱能使他们感受到温暖, 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爱能抚平那些灾难及不幸给他们所留下的伤痕。
二、做好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的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一般情况下, 人们在遭遇挫折乃至不幸的时候, 都渴望获得别人尤其是最信赖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快乐与人分享, 会变成两份快乐;痛苦有人分担, 就只剩下一半的痛苦。”在学生遭遇来自家庭的不幸和困扰时, 他想得到的最大安慰之一就是来自教师方面的。因为除了家长, 教师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可依赖的人之一, 是真心希望他们好的人。有些学生尽管平时在老师面前很淘气、不听老师的话, 但在他内心里还是很信任老师的。这就需要教师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在学生的家庭发生变故时, 能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给予其必要的精神慰藉, 安抚好他们的情绪, 做好他们的心理调适工作。
当然, 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都是有技巧的, 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方法。除了说一些劝解、安慰的话之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下面这些方法:
一是联系可能发生的后果。譬如面对一些父母身患重大疾病或者父母亡故的学生, 教师可以告诉他:“你必须振作起来, 这也是你的爸爸 (或者妈妈) 最希望看到的。你这样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你的亲人也会难过的。”联系可能发生的后果, 学生可能就会理智一些, 情绪也会好得快一些。
二是将这个变故“一般化”。对于学生的家庭发生的变故和不幸, 教师在劝慰学生的时候需要将这些不幸“一般化”:“孩子你很不幸, 我理解。但是这种情况很多, 还有比你更不幸的……”当孩子认识到这些不幸并不是个别的、特殊的, 也不是仅有他在遭遇时, 心里可能就会把这种情况认作是一般的、普遍的、正常的, 慢慢的也就接受现实了。
三是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人的不良情绪就像洪水一样, 有时候也需要适当地开闸排泄。心理学研究表明, 消极情绪积压太多太久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 面对沉浸在伤心、悲痛之中的学生, 教师要允许他们适当宣泄, 要默许他们哭一哭, 掉一掉眼泪, 甚至也可以陪着他们流一会儿眼泪。哭出来就会好受一些, 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当然, 如果条件具备, 也可以引导学生到专门的心理宣泄室去做一些宣泄活动。
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
对于一些比较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 教师不能关爱过度, 尤其要注意尊重和保护他们的隐私。很多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 一些看似很好的教育措施在某些学生身上并不管用。这说明好的教育往往都是因材施教的。对于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 教师更要注意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 教师就更不能把学生的家庭变故 (比如父母离异、父母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光彩的事) 拿到班上或其他公开场合讨论、渲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并使它不受侵犯, 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有谁去干涉少年所想、所感受的一切, 干涉少年不愿让别人看到的一切, 那就会影响少年情感的敏感性, 使他性情暴躁, 并变得‘冷漠无情’, 而‘冷漠无情’最终会导致情感上的麻木不仁。公开少年内心深处最敏感的东西, 用冷漠无情的双手去干涉他想自己做主的事, 试图用各种激烈的、强加于人的做法去‘触及’少年的‘痛处’, 使之‘颤抖’‘震惊’不已, 这都是教育上无知的基本表现。”其实, 即使教师的出发点是为学生好的, 是善意的, 是想带动全班同学甚至更多的人来帮助他的, 可还是很可能会触怒学生的。甚至有时候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家庭变故公开化, 只是在这时候多给了他们一些特殊的关怀与照顾, 可能还是会激起他们的反感。这是因为每个学生对“隐私”的理解和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越是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 越不愿意公开自己认为私密的领域。
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的确不能关爱过度, 但也不是说就无能为力了。教师需要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 不动声色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 如果一切正常, 学生能够及时自我调适, 教师可以选择不介入;如果学生的反应比较糟糕, 教师需要组织或设置一些包括这个学生在内的许多同学一起参与的主题活动:既可以是一些逆境中崛起的励志故事, 也可以是一些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沙龙座谈, 还可以是一些关于自我规划的讲座或演讲, 等等。当然, 教师还可以在拉近心理距离的前提下与这个学生进行私下的约谈和交流, 协助他调节情绪, 但一定要让他放心———你会保密的。
四、进行针对性的家访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做好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思想工作,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许多因素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 但最为重要的则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校合作这个平台, 进行家校互动, 把家庭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实际上, 教师无论做得怎样完美都不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因此, 面对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 教师不要想着怎样去努力替补家长的角色, 学生与亲人之间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不容置换的, 也是不该置换的。再说, “解玲还需系铃人”, 学生的心中的纠结、困惑和不良情绪源于家庭,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家庭入手, 找对问题的症结, 解决矛盾。
教师要想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优化家庭环境, 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与这些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 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孩子还是未成年人, 需要和谐、美好、充满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使他们能够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言行举止, 并能协助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这一点对于一些夫妻关系恶化、经常吵架或者已经离异的家庭显得尤为必要。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由于夫妻之间的矛盾、冷战、吵闹甚至家暴, 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多家庭由于夫妻离异, 疏忽、懈怠了对孩子的教育。把大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迁移转嫁到孩子身上, 让孩子来承受其中的恶果, 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然而, 有许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家访来开导他们, 来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为他们搭起沟通的桥梁, 使他们能够达成谅解, 至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 协同一致, 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 享有一个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14-16, 17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