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中瓮安的地域文化, 指的是瓮安县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瓮安县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 具有地方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 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中的“文化”, 可以是单要素的, 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关键词: 瓮安地域文化,瓮安初中生德育培育
学术界对“地域文化”一词有不同的理解。杨文森《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认为“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 是控制一个区域内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内核”。张凤琦的《“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 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路柳的《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认为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与文化地理学大同小异, 又可为“区域文化”。唐永进的《繁荣地域文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李建平的《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认为地域文化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 以历史为主线, 以景物为载体, 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瓮安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流传至今有大量文物古迹, 境内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广泛, 门类齐全。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登记, 我县境内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它物质遗存156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包括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冷少农故居、偏岩摩崖、玉华山咸同农民起义遗址、桐梓坡农会和游击队驻地旧址。全县国有单位共收藏保管藏品375件套。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7项,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项, 包括:苗族“搓梗仔采阿诗”舞、草塘火龙、平定营灯夹戏。
将瓮安地域文化运用于瓮安初中生德育培育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 引导价值
新课程的实施强烈呼唤地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01年开始, 我国开始了第八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相比较于以往,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教学时间上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留足了10%—12%课时。这就要求初中德育课程的实施者紧扣本地区的文化, 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德育教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县域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补足瓮安地方课程资源德育教育这一短板。截至目前为止, 还没有文献对瓮安地域文化在初中生德育培育中进行过研究。将瓮安地域文化运用于瓮安初中生德育培育过程中进行探究, 有利于引导教师及学者关注、着手瓮安教育中类似问题的研究。
2 理论价值
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县域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补足瓮安地方课程资源德育教育这一短板。以往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 极少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倡导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这就为研究关于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契机。
3 实践价值
以县域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纽带, 可以有效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初中生德育的良好教育环境。目前我们县初中生的德育工作主要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比较欠缺。以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突破口, 有利于引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立体构建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环境。
4 社会价值
地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 坚定学生对家乡的文化热爱和文化自信, 从而服务于县域文化建设的大局和县域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