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入手, 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恋爱观;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love outlook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gui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ove.

  Keyword: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love view ;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乎家庭、校园以及社会的和谐, 也是立德树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还可以引导其自觉运用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解决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 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勤于奋斗、敢于担当、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 引领大学生把成长、成才和成人相结合, 做新时代有作为、有担当的新青年, 这些品质对大学生健康恋爱观的养成以及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恋爱观就是大学生对恋爱这一感情行为的看法和观点, 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爱情的看法和认识、择偶的标准和对婚姻的认知。”1高校学生的恋爱观指的是高校学生对恋爱行为所秉持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衍生出的具体表现。

  一、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一) 更加注重恋爱过程

  更多的90“后”大学生选择享受当下的恋爱状态, 并不过多考虑未来的恋爱结果。他们认为恋爱与婚姻不存在必然联系, 甚至部分恋爱中的情侣默认大学期间的恋爱就意味着毕业就各奔东西。

  虽然2005年教育部就公布了废除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 但婚姻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况且婚姻需要满足诸多条件, 独立的经济能力、心理的成熟以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等。婚姻也背负了太多的责任, 目前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他们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承担。尽管有对婚姻的美好憧憬, 但多数学生不会以结婚为目的去谈恋爱, 学习依然是大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二) 恋爱现象更加普遍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大学生 (18-25岁) 处于成年早期 (18~25岁) 。这一时期, 青年人进入人与人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2熬过艰苦的高考岁月, 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而被压抑的情感需求终于在大学校园有了满足的机会。调查显示, 大一谈恋爱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军训期间“看对眼”的人数也不少。大学在学子们眼中, 是恋爱的天堂, 不用背负太多的学习压力, 同时谈恋爱也是慰藉寂寞、丰富业余生活的途径。胡月研究发现, 在校的“90后”大学生中三分之一的正在恋爱, 而20岁之前有过情感经历的占到了51.2%。3

  (三) 恋爱行为更加平等开放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性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 性意识和意愿强烈。有调查显示, 半数以上的90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是顺其自然, 只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是坚决反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 喜欢追逐时尚。受到西方思潮和自媒体时代的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恋爱的观念越来越开放, 传统恋爱思想中的“三从四德、贞节牌坊”已渐渐被摒弃。校园里的各种场合包括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 大学生情侣间的亲密行为随处可见, 毫不避讳, 已渐渐被公认为很正常的现象。同时, 男女双方在恋爱中的地位也日趋平等, 尤其是女性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 他们呼吁精神与经济的双重独立, 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 不愿意依附屈从于他人。

  二、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一) 恋爱动机不纯洁

  调查发现, 跟风恋爱的现象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 一些大学生将恋爱当做一种时尚追逐, 为了恋爱而恋爱。仍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将物质条件、外貌长相放在首位, 希望通过恋爱行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冲动盲目的恋爱必然使得双方了解不充分, 更不能求同存异去理解性别带来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导致恋爱中冲突频发。

  (二) 恋爱双方责任感缺失

  恋爱双方过于注重过程的享受, 他们追求恋爱的权利却不能很好地履行恋爱的责任, 选择性忽略恋爱结果, 彼此不懂得珍惜与包容, 妥善处理矛盾的能力有待提升。此外部分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随意的态度, 性健康知识匮乏, 甚至出现三角恋、多角恋等有违社会风俗的情况, 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三) 恋爱抗挫能力不足

  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 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当发生矛盾冲突或者失恋后, 极有可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无法自拔。现实中, 大学生因不能很好地处理感情纠纷而出现焦虑、抑郁甚至人身伤害等极端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发的《教育蓝皮书》称, 近年来, 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 死亡人数也随之增多。蓝皮书指出, 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业困难和恋爱问题。因为恋爱问题而自杀的, 占总数的21.7%。4

  三、引导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 培育努力奋斗的品质

  习近平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谈到”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是最能享受和懂得幸福的人”。高校老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应经常告诫学生牢记学习是在校求学期间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协调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珍惜韶华, 勤勉笃实, 增长本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期间恋爱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双方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携手前行。此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情来讲身边理更能启发和打动人, 如可以邀请校园里双双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生年度人物、十佳共青团员”等荣誉的同学来做经验交流, 分享励志经历, 讲述美好故事。此外, 学校应利用多途径、多形式开展蹈厉奋斗精神的教育, 帮助他们设立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培育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独立人格。

  (二) 弘扬诚信友善的美德

  一系列因恋爱不诚信行为导致的人身伤害令人痛心疾首。据报道,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西校区公寓发生惨案, 起因疑为三角恋, 一女子与前男友的现任女友争吵被前男友割喉。5三角恋是道德品质的无下限, 是对纯洁爱情的亵渎, 也会给恋爱双方及家人带来难以预估的后果。一旦建立恋爱关系, 就要敞开心扉, 心怀善意, 任何对爱情不忠贞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谈恋爱不全是“阳光灿烂”, 产生小摩擦是正常的, 处理恋爱中的矛盾首先要有同理心, 真诚沟通, 彼此坦诚, 多站在对方角度上了解原因和苦衷, 恋爱双方也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互相帮助, 同时做到严以律己、慎独慎初, 忠贞专一。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用传统文化中“忠贞、尊重、礼仪”等思想浸润学生, 感化学生。

  (三) 树立感恩生命的意识

  近年来, 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引发的自杀案件时有发生, 给家庭和学校带来绵延不尽的伤害。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懂得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敬畏生命尤为重要。恋爱双方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更要有责任和意识守护对方的身心健康。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任何人无权故意伤害。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 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迫在眉睫。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应贯穿思政教育的始终, 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情美好的一面, 感恩每一个遇见与每一段经历, 恋爱之路与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顺畅。

  (四) 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

  高校应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初入高校时容易产生对专业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现象, 加上恋爱冲突处理不当导致的心理压力。首先要从学校层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利用各种讲座、谈话咨询等途径普及情绪调节的方法, 使大学生具备对不健康情绪的识别能力, 能很好地调节恋爱中的坏情绪。同时, 学校应善于把握重大时间节点, 如“雷锋月、女生节”等, 将这些时间节点作为工作坐标, 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引领学生志存高远, 丰富自我, 勤于奉献, 努力从狭隘的恋爱观中解放出来, 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踏上新征程, 奋进行时代。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抓住大学生心理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养成理性成熟向善的恋爱观, 培育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胡月.当前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 2014 (4) :61-63.
  [2]习近平.习近平在2018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2-14.
  [3]金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注释
  1 何润.电视相亲节目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建设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81-184.
  2 Erikson, Erik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3 胡月.当前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 2014 (4) :61-63.
  4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jyfzbg/index.htm.
  5 http://news.365jilin.com/html/20150420/2130143.shtml.

TAG标签: 恋爱     大学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