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模式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在当前全社会热切渴望“大国工匠”精神的整体环境下, 职业素质教育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然而多年陈旧的职教模式却造成不少高校职教停留在相对浅表的技术层面、职业素质培育相对匮乏。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不仅是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促进, 也是对群体价值创造的推动。因此, 高校职教需要优化创新专业课教学设置模式、深入社会实践现场, 与职场保持充分密切接触, 多措并举优化职教形式, 形成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 素质教育; 专业课; 教学融合;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十九大”报告的内容给出了高校职业教育应当实现的两个目标, 那就是基于技术层面的理论联系实际、高超的实践水平;以及基于精神层面、卓越的职业素质。
 

  一、大学生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 停留在相对浅表的技术层面

  客观上说, 当前我国不少应用型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大多停留在相对浅表的技术层面, 着重于在各类专业课堂上滔滔不绝甚至迫不及待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职业理论和实操技术。固然, 这是由于越来越严峻的市场压力所致。近年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一波波“最难毕业季”、“最难求职季”, 导致高校不得不将几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技术、技能、技巧的职教过程中。只为了帮助学生在越来越残酷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也给学校挣得一个较为体面的毕业率、就业率。

  (二) 职业素质培育相对匮乏

  然而, 在表面相对光鲜的各种数据的反衬下, 进入社会后的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却展示出了不尽相同的一面。曾有数据统计显示, 在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所谓“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下, 近八成学生在“订单式”培养毕业后进入企业, 仅一年就会流失约一半, 两年后更只剩下约三成。显然, 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企业忠诚度、卓越的职业素养在此类“速食”化的职教制度下几近消失。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 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促进

  日本食品行业有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郞。此人只擅长一件事, 就是做寿司。但也正是在六十年只做好寿司这一件事上, 小野二郞成为了日本的“寿司之神”。中国的职业教育固然不是为了培养神人, 但至少需要培养有精神的职业人, 培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对个体来说, 日复一日的坚守、兢兢业业的追求往往能够开创出人意料的职业生涯新境界。这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职业倦怠症等亚健康状态, 也能实现个体更为出色的社会价值。

  (二) 对群体价值创造的推动

  三人成众。人类社会的组成并不是物质, 而是每个个体的人。只有当每个个体都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人类社会才能整体向好。同样, 当每个职业人尽职履责、具备足够的职业操守, 才能促进每个行业直至产业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从而实现对人类群体价值创造的不断推动。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 优化创新专业课教学设置模式

  传统模式下的职教之所以存在诸多缺陷,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按部就班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式发展。教学双方都满足于跟随书本教材亦步亦趋, 只要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考核就万事大吉。然而这样的纸上谈兵教学模式却无法在学生思想意识深处烙印上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专注专业的职业精神, 自然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大国工匠。

  因此, 优化创新专业课教学设置模式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是前提条件。

  比如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5+1+2”的职教育人新模式。“5+1+2”是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到原有教学设置的八成, 只用五个学期理论学习, 一个学期进行校内实训, 剩下两个学期则开展校外工程实践。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利用更加充分的校内外实际操作印证理论知识学习, 同时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实现理论指导实践。两相促进的结果不仅是参与新课改的学生毕业后即找到了基本满意的工作, 而且由于在校期间经受了真实工程项目的考验, 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与人相处的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 深入社会实践现场, 与职场保持充分密切接触

  中国古代社会其实不缺少大国工匠式的职业大师, 比如传奇人物庖丁。而形成这些大师级职业人卓越职业素质的职教方式则是师徒间的言传身教。不过, 古代社会的师徒制职教更多具有人身依附特点, 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客观需要。因此, 在新时期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专业课教学就需要更加深入社会实践现场, 与职场保持充分密切接触。

  比如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职教模式。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与学院开展了实训式联合教学, 学生在校内接受不到半年的理论学习后, 先进入实训基地, 由宝马公司具备职业资格的专业技师手把手开展实训式教学, 再进入宝马4S店开展实习。学校的专业教师与宝马公司外派的工程师组成了“双导师”教学队伍, 不仅将理论知识全面贯彻到实践过程, 而且将德国宝马严谨的工作作风、细致的工作态度也一并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德国宝马公司的企业理念、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这样身临其境的耳濡目染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高超的汽修理论和技巧, 也因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严格的职业操守要求而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理想职教目标。

  总之, 在世界范围内延续时间超过两百年企业里, 日本3146家, 德国837家, 荷兰222家, 法国196家。当国人惊讶于西方国家如此多企业“长寿”时, 也正是在叹息长久以来国内职业教育的一大“硬伤”, 那就是有职业教育的技术, 缺少职业教育的文化。换言之, 就是当下全社会强烈渴求的“大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 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当在技术层面更深入触及精神的教育, 尤其是在专业课堂上, 职业素质教育亟待得到强化。这不仅是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也是为了学生个体实现未来职业生涯的无限拓展, 更是为了使未来的中国成为推崇大国工匠也拥有更多大国工匠的大国、强国。

  参考文献
  [1]袁源.阐发“工匠精神”走向融合共赢——第二届全国职教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会议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6, 03:1-4.
  [2]胡冰, 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 2016, 05:85-89.

TAG标签: 职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