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 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文章阐述了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并从学生情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分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分层教学; 评价分层;

  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 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差异很大, 造成了班级授课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样的学情, 笔者尝试采取隐性的分层教学法, 关注全体学生的认知能力, 适当激发中高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注意保护后进学生的自尊。隐性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教学智慧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确定与不同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利用不同的目标引导, 因材施教, 采取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 同时注意适当的拓展和加深, 并随时帮助后面的学生。笔者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法, 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

  由于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差异很大, 为了使生物课堂教学更高效, 笔者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兴趣、习惯、方法、感受、态度和期中考试成绩, 并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1]。甲层的学生:基础扎实, 学习习惯好, 思维能力强, 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乙层的学生: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上进心强, 但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 不愿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人数在班级中所占比例也最大。丙层的学生:基础差, 成绩不理想, 思维能力不强, 缺少必要的学习信心与向上的动力。笔者将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 建立学习小组, 分层情况不公开, 但分组情况要公布, 而且尽量使小组成员座位相邻, 以方便互助。中途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作调整, 这样的分层既方便因材施教, 又可保护学生的自尊。

  二、从教学环节上进行分层

  备课分层策略:对学生进行分层后, 笔者钻研大纲、教材, 确定与不同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同时, 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上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内容以丙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 但也要激发甲层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 要保证旧知识导入新课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此外, 问题、练习题的难度都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

  课堂分层教学策略:教学的成败重点在于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目的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2]。新课如何引入, 过程如何优化, 习题如何讲解等都要精心设计。例如, 课堂提问要逐步深入,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概念性问题让丙层学生回答, 理解性问题让乙层学生回答, 应用性问题让甲层学生回答。分层输入和分层输出, 例如, 每课配套练习的讲解交甲英组, 先点拨一下, 然后再讲解, 使乙组在甲组的引领下认真听讲, 归纳知识总结方法;对丙组同学, 笔者在学习习惯和方法加以指导。

  作业分层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多套有“弹性”的、不同难度的必做题和选做题, 让不同水准的学生自主选择。其中, 必做题统一, 要求全班必做。对于难度较大, 考察智商的题, 要求甲层必做, 并要求一题多解。对于乙层, 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丙层的同学只做必做题。另外, 作业的数量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设计有梯度的作业, 使“学困生”能“吃得消”, 优等生能“吃得饱”,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辅导分层策略:笔者重视辅导, 每天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问题, 处理共性问题。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能力, 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3]。例如, 笔者会面批丙层学生的练习和作业, 当面解决问题;对甲、乙层学生的作业, 则采取统一上交、批阅的方式, 在课前5分钟统一解决问题。

  三、从评价上进行分层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笔者都会用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评价。对甲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对乙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 即指出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对丙层的学生采取欣赏评价法, 做好和家长的沟通, 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有进步就共同对孩子加以肯定与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 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认知能力, 适当激发中高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注意保护后进学生的求学自尊, 不忽视任何一位学生。学生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心设计可以使差异逐渐缩小,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教学才会成功。

  参考文献
  [1]黄敬川.新课程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郑晓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恩山, 方红峰, 郑春合.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TAG标签: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