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术欣赏; 审美素养; 培养; 凡·高;
审美素养是指审美知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诸因素的总和。美术教育是培育人的审美能力、熏陶人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内在素质的重要途径。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在《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中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美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以及美术教学方法作了清晰、深刻的阐述。美术教育就是在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点的过程中教会人感受美、欣赏美并灵活创造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并提出:“通过美术课程, 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美术欣赏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其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在美术课程教学中,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四个学习领域都离不开欣赏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 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理解和尊重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 关注生活中的艺术现象, 了解各种文化情境中的艺术作品。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依照课标要求, 遵循“提高美育质量, 提升审美素养”的理念, 立足美育本质, 谈谈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一、欣赏、感悟经典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国内外经典的美术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积累审美知识, 感受美的熏陶, 提升审美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经典美术作品,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艺术作品, 通过审美知觉、联想激发特定的情感,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学生欣赏大师作品, 既能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 又能用美术术语如线条、色彩、构图描述作品。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 内化知识, 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这里以人美版教材第八册“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画家梵高》为例, 谈谈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大量大师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首先课件展示凡·高《向日葵》系列作品, 引导学生思考凡·高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 (因为向日葵代表着阳光和希望, 温暖和热情, 是积极向上的) , 这些向日葵都是用哪些色彩完成的 (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 。
其次了解画家凡·高, 解读他的自画像和人物作品。赏析《戴毡帽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给出的信息, 分析凡·高是个怎样的人 (忧郁、孤独而又热情四射) 。课件播放凡·高各个时期的自画像, 请学生说出几个关键词描述凡·高 (热情、孤傲、精力充沛、自我矛盾等) 。
最后赏析探究、自主评价《星月夜》。可以从四个方面分组探究。一是画面色彩:画面中只有蓝色吗?还能找到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的出现在画面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二是画面安排 (构图) :创作者是怎样安排画面的?描绘了村庄的哪些景象?大面积的漩涡状星云组成的夜空在画面上部, 这样的构图给你的感觉如何?三是画面笔触:为什么作品具有流动感?通过这样的笔触, 凡·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是情感表述:根据内容、色彩或者笔触等方面用100字左右描述这幅作品及其带给你的感受。如果说对凡·高向日葵系列、自画像和人物画系列是浮光掠影的欣赏, 到这里对《星月夜》的欣赏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精雕细刻了。从画面的色彩、笔触、构图到内容情感的表达, 完整的赏析让学生对凡·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切的领悟。
这节课让学生对凡·高作品进行点、线、面式的全方位解读, 让学生会读画、会说画, 能体悟画面里的情感, 并能够加以描述。这样在对凡·高作品进行图像识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受到凡·高作品的冲击和洗礼, 学生对凡·高作品的内涵、外在表现形式和画家的创作思想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画家凡·高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了自己的审美判断和全新的解读, 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审美素养。
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意识和辨别美丑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和身边的艺术, 并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其实, 欣赏、感悟美术经典的教学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学习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如, 在学习《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一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重点赏析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餐桌》。首先让学生找出画面的主色调, 然后找出对比色, 最后说说画家用什么样的色彩进行调和。学生对作品有了感性的认识:红色构成了整幅画面的主色调, 画面中窗外的蓝色、绿色与红色形成了对比, 黄色和橙色的窗框则使这一对比得以调和, 画面中有蓝与橙、黄与紫、红与绿的对比。笔者进而进行更深层的感悟交流, 这幅作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又是和谐温婉的, 引导学生体会画家的情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相互交流, 学生对这幅作品有了充分的认识, 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风格有了初步认识, 也对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知识的具体运用有了直观感受, 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情感也得以提升。
二、临摹创新, 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学生在欣赏美术经典作品时, 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是有一定效果的。学生在欣赏之后对一些美术作品进行临摹或运用这些作品中的元素进行再创作, 可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正确认识美、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里再以《画家梵高》一课为例分析。在完成对凡·高系列作品的赏析之后, 笔者让学生尝试进行笔触练习。在学生尝试有困难的时候, 笔者和学生合作, 选取《星月夜》画面的月亮部分进行了简单的笔触示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练习, 分两个层次让学生动手尝试:第一层是让学生感悟凡·高的笔触特点——破碎的短线、扭曲的长线, 并体会凡·高炽热的情感;第二层是分组完成《夜间咖啡馆》《星月夜》两幅作品的局部临摹, 然后拼贴组合, 让学生感悟不同色调的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受。完成艺术实践之后, 学生对凡·高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他们由开始认为凡·高是一个忧郁、孤僻的人, 到最后认识到他是一个热情、积极、努力、对生活极端热爱的人。
又如, 在《与米罗游戏》一课中, 在学生赏析米罗《哈里昆的狂欢》《女诗人》《倒立的人》《太阳前面的女人》《星空》等代表作品时,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米罗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如:米罗作品中的设计元素 (胡须、眼睛、耳朵、帽子、昆虫、行星、蜥蜴、女人、鸟等) ;米罗作品的色彩 (红、黄、绿、蓝、黑、白等) 。在学生对米罗作品有了充分认知后, 教师布置作业:模仿米罗的绘画语言, 提炼其中的设计元素, 画出带有米罗风格的画, 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米罗作品的认识, 自然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审美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及艺术美、环境美、道德美, 产生美的体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与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姚振雷.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3]都星.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