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后的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原理探析。主要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 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这两种心理学流派学习理论的契合之处, 探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找寻背后的理论支撑, 为其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1.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家看视频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 课堂上则将精力花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上, 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完全颠倒的。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 完成知识的传授;而课后教师布置练习、任务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上, 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 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 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1].一种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一种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翻转的过程中, 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研究学习、协作学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侧重结果转为侧重过程。

  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一个重要前提, 即教师要事先准备好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近几年来, 慕课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 目前已形成了若干技术成熟的慕课平台以及数量众多的慕课课程, 这些在线资源为翻转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而慕课在其本身的教学实践中也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有其先进、合理之处。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变化, 如果生搬硬套、突兀地进行改变, 很容易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各种不适, 而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有必要了解翻转课堂背后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理解其合理性, 学会正确运用这些原理方法进行翻转教学, 才能促进翻转教学的顺利转化, 更好地服务教学。

  建构主义者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怀疑, 认为知识是基于主体的经验, 在一定范围内 (人类社会范围) 里建构起来的。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 但我们所接触的知识只是对现实世界尽可能正确的解释。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 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2].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现实, 但由于经验、信念的不同, 其对世界的理解总会有所差异。因此, 知识不能被动的灌输或以权威来压服学生, 对知识的学习必须靠学习者自己建构, 以自身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去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这个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有其合理之处, 其对客观主义经验论进行了批驳, 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 也对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挑战。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直接装进新知识, 而应把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 而是信息的加工者, 是知识构建的主体。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者, 而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的看法, 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 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生由于各自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自主构建出来的知识难免会有偏差。随着学习对象的复杂程度和问题规模的增加, 要想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建构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者有必要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 这种交互作用会对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起十分关键的作用。创设协作式的学习环境, 学习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每个学生的观点都能得到表达, 并在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协商的环境下进行考察、评论, 每个人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就会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而全面。

  在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几种教学模式中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 都包含有情景创设、协作学习的环节。为了促进良好的知识建构,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了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具体如: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抛锚式教学时, 一般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看出,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更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而评价学生时也会更多的体现学习过程的因素。

  基于以上的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可以看出其模式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分吻合。

  3. 翻转课堂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 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实现的。基于此认识的学习观, 要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 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高层次的需求, 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 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 肯定自我, 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罗杰斯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 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只要有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可以凭借自身, 自动、自我地完成学习。教师不必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要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潜能, 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的环境, 是学习的促进者。因此,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所有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必须正视学生及其自我的发展。在具体教学上, 罗杰斯认为应重过程轻内容, 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同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精神世界的活动, 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精神世界的相互沟通、理解的过程。要使整个学习活动生机盎然, 就得深入学生内在情感世界, 以师生间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知情分离学习的结果会导致学生人生意义的不和谐, 成长的不健全[4].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以平等的态度, 与学生进行沟通、理解,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人格修养。

  基于这些分析,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学习是学生自主、自动参与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相互沟通与理解,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 实现终身学习。这与翻转课堂的教学观也是基本吻合的。早期的慕课线上教学, 师生互动困难, 缺乏情感的交流,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育的信息化使得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由同步变为异步, 教学环境由真实变成虚拟, 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分离[5].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尤其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 其最终的目标也是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进而实现终身学习, 这些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显得尤其有意义。

  4. 小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现形式上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极其相似, 而其提倡在师生间、同学间的深入交流, 以及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目标又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 在进行翻转式教学的实践时, 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学习理论, 取其精髓, 合理运用其总结的方法原则, 将有助于翻转课堂的顺利落地,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 (4) :46-51
  [2]杨维东, 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 2011 (5) :77-80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5) :74-81
  [4]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5]雷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新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6)

TAG标签: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翻转课堂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