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还面临着德育目标不够明确、德育实践缺乏价值引领、德育模式亟待重建等困境,需要遵循统一主动性与自觉性、兼顾多元化与层次性、融合传统性与时代性、统筹社会性与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建构一个包含通识教育、大学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师范生德育模式,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 师范生德育; 困境与原则; 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课程育人视角下对师范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使得研究内容与对象更具针对性,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性和具体性,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将大大丰富我国现有德育理论的成果。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德育目标仍不够明确

  师范生德育工作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现有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导致了师范生德育力量弱,"两张皮"问题突出。在教育目标上摇摆于专业化和广博化之间、优良的师德传统和当代师德观念之间、高尚师德和实用主义之间,难以找到适合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导致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的不清晰和泛化,难以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师范生德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搭建平台,明确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德育目标。

  (二)德育实践缺乏价值引领

  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给师范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嬗变、理想信念的动摇、道德水准的滑坡等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建构下的教师形象,已经被推向"圣人化"和"殿堂化";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和社会需求推动下的教师培养,已经将实践技能、技术运用和绩效考核作为新的价值诉求,更多聚焦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获得。教师正在集体卸掉"道德重负",日渐退化为"职业饭碗".当全社会都在提倡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教育标准远远超越了普通群众的要求,在此种情境下,师德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似乎已成为不解之题。

  (三)德育模式亟待重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师范生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师范生德育工作应当适应新形势与新变化,建立新的德育模式。"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道德传统之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公民个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利于纠正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教学技能轻师德培养的不良倾向,促进师范生的合格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通识教育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通识教育是一种开试听、启心智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教育。通识教育的主旨与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内化的师范生德育工作是相通的,都提倡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开放式、多元化的内容引导,唤醒师范生在师德养成上的主体自觉,最终确立全面和谐的师德价值观念。

  1.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通识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导向和标杆。要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师范生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把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教学实效和教学效果的标准。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中的引领地位,又要正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现实存在性,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和谐共存与发展;要树立师范生为师德教育主体的观念,尊重师范生在师德水平上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充分调动师范生在通识教育中汲取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2. 突出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通识教育内容。

  我们开展师范生通识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突出家国教育、诚信理想教育在师范生情感认知上的认同和感知,自觉将国家形象、集体利益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并付诸行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正面应对师范生德育工作在目标上的泛化和在价值观念上的异化等现象,着力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群众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增强师范生的德育养成意识。

  3. 完善增强教育实效的通识教育方法。

  师范生德育工作要注重通识类教育方法的引入,针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有待探讨的理论问题、有待商榷的师德矛盾点及新闻报道中的热点现象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身处地的感知体验,在探究中提高思想认知、感知师德魅力。要注重新媒体技术在师范生德育课程中的运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性、感知性和趣味性,切实提升师范生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针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以社会调研、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形式,带领师范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增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践认知与价值认同,在实践历练与调查研究中实现师范生师德理论和育人实践的共同提升。

  (二)大学文化是构建师范生德育氛围的保障

  1. 建设以主流价值观为内核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注重把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价值取向与师范生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精神的本质和追求,继而成为师范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要以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念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为准则,创造出有利于师范生健康成长的师德文化环境,促进师范生师德认识的提升;要充分利用物态文化和景观文化表达师德诉求,在建筑景观、园林构建、文化设施的风格特色、功能划分等方面,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的和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外显。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侧重于对师德主题活动的策划,突出师德的主题和目的性,把主流价值观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增强师范生德育的文化熏陶和浸染。

  2. 积极培育师范生德育文化新载体。

  全面把握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变化,发挥网络载体在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网络平台成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校报与校刊、电台与广播、网站与网络以及宣传窗口、文化墙等建设,形成一种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师德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丰富、传播迅速的优势,建立师范生德育工作专题网站,将传统道德文化、师德政策方针和富有教育意义和思想内涵的热点新闻、文化作品传递给广大师范生;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微博等师范生德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触摸当代师范生思想深处,做好排忧解难和思想引领工作。

  (三)社会实践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关键

  1. 以师德养成为重点,强化实践引领。

  师德是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师德的教师才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本。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修养,重在建立师范生师德评价标准体系,明确师德养成的目标和方向,促使师范生充分发挥自我主体作用。注重运用情景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师范生进行师德体验,注重用正反面师德典型来引导师范生确立师德典范,注重在热难点、焦点和疑点问题上澄清师德认识。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主意识强烈等特点,在师德引导中要让学生多做"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摆脱"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养成正确的师德价值取向。

  2. 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强化教学引导。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师生在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风格,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渗透师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崇高理想信念,体现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和践行能力。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将"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有机融入师范生日常学习管理当中,培养他们的理性、批判、质疑、创新精神。

  3. 以教学实践为重点,开展行为引领。

  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条件,要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学习教育和生产劳动、技能训练、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机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通过组织师范生义务支教、送教兴学等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增强师范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与教育服务能力。通过教育见习实践和教育实习活动,引导师范生将师德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师德认知体验师德情感,最终养成自身的师德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09日(第01版)。
  [2]李修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7) .
  [3]陈飞。价值主体论下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研究[J].教育探索,2015 (7) .
  [4]成都师范学院。构建全方位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成都师范学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2) .

TAG标签: 课程思政     师范生德育     困境与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