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择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使用浅静脉输液留置针患儿29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静脉留置针操作,分析中止留置原因,制定护理方案.结果:有114例患儿出现非正常原因中止留置,失败率为38.5%.原因从多到少分别为:静脉炎、导管阻塞、针体滑落、患儿自身因素.穿刺位置留置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大隐静脉、足背静脉、手背静脉、头皮静脉.头皮静脉留置时间和大隐静脉以及足背静脉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头皮静脉为小儿留置针首选静脉,其次为手背静脉.护士在对患儿开展留置针穿刺时,应当选择合理血管,提升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降低留置失败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小儿患者;中止留置;护理对策
因留置针疼痛感轻微、对血管刺激性小且可以依照血管形状随意弯曲,不会轻易脱出血管,方便活动,现已成为儿科临床输液的主要方式[1].其为提升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合理应用社会卫生资源以及降低患儿治疗费用做出了一定贡献,在输液过程中使用留置针,不但能够缓解护患矛盾,也能够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值得说明的是,在对患儿开展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非正常拔管现象,这种情况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意外拔管发生的原因,同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
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使用浅静脉输液留置针患儿29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区间为0.15~9.22岁,平均年龄为(5.28±1.14)岁.男患儿166例,女患儿130例.就穿刺部位来看,大隐静脉38例、足背静脉60例、手背静脉68例,头皮静脉130例.
1.2方法
本实验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与肝素帽对患儿开展穿刺工作.穿刺前,护士确认包装无破损,将穿刺点视为中心,在周围直径8cm范围消毒皮肤2次.自血管上方位置,以15°~30°直刺血管,回血之后稍微降低角度,进针0.10~0.20cm,妥善固定针芯.沿穿刺血管方向,从外部推进,直至进入静脉.移除针芯.回血畅通后妥善固定留置针.每次输液完毕后,使用浓度为62.50U/mL的肝素盐水封管处理.妥善记录穿刺位置情况,留置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长,分析中止原因.
1.3效果判定
a.分析患儿留置效果以及失败原因.b.分析患儿不同穿刺位置留置时长.
1.4效果判定
本实验使用INS学会最新制定的关于静脉炎诊断标准[2],开展相关评价.细则为:0级:穿刺后无临床症状.1级:穿刺后皮肤存在/不存在疼痛现象,颜色发白,局部皮肤温度下降,输液位置皮肤发红.2级:穿刺后皮肤苍白,局部皮肤温度下降,输液位置存在红肿、疼痛现象.3级:穿刺后皮肤苍白,温度下降,输液位置红肿、疼痛、麻木感强烈,可触摸到条索状物.4级:除上述症状外,触及静脉条索样物>2.54cm,脓性分泌物流出.
1.5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利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方式进行计算,并使用(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式进行计算,当P<0.05时,说明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留置效果以及失败原因分析
本实验中,有114例患儿出现非正常原因中止留置,失败率为38.5%.原因从多到少分别为:静脉炎、导管阻塞、针体滑落、患儿自身因素.静脉炎者共计56例,占总失败人数的49.1%.导管阻塞和针体滑落人数分别为24和18,占总数的21.1%和15.8%.
2.2不同穿刺位置留置时长情况
穿刺位置留置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大隐静脉、足背静脉、手背静脉、头皮静脉.头皮静脉留置时间和大隐静脉以及足背静脉存在显着差异,P<0.05.
3护理体会
留置时长和穿刺位置存在相关性.关节活动会引起套管脱落,进而对血管内膜造成摩擦效应,引起穿刺部位红肿.加上患儿远端血液流动速度较慢,患儿哭吵或者竖抱时,易引起穿刺位置血液压力上升,进而引起导管阻塞.由此能够看出,为患儿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3].引起意外中止置管的主要因素为静脉炎[4].主要引致原因为足背以及头皮皮下脂肪层相对菲薄,当发生摩擦时,可能引起血管内膜受损.对此,护士应提升自身护理水平.在进行穿刺处理过程中,控制进针角度和力度,应以15°~30°角在血管上方穿刺进针.第二,护士应了解正确封管方式,避免引起静脉炎或导管阻塞.本实验使用含有肝素的生理盐水封管,在开展临床操作过程中,在退针同时注入其余肝素盐水后移除输液针.操作过程中保持正压强,以免引起血液反流.完成封管之后,使用医用纱布妥善包扎,避免发生细菌污染.另外,护士还要避免贴膜脱落.当贴膜无法妥善固定或者导管移位时,应及时更换新的贴膜以及调整导管、更换新的敷料,并在局部做好消毒工作.对于哭吵严重、流汗较多患儿,可以在贴膜区域内使用医用胶布妥善固定,包绕2周.但要注意规避穿刺点,以免引起误拔管.在头皮留置静脉针时,应当适当剃除毛发,做好备皮工作,消毒局部皮肤,避免对粘贴效果造成影响.在足背以及手背留置时,应妥善固定贴膜,令局部皮肤适当绷紧,以免脱落.
值得说明的是,患儿自身因素也是导致非正常撤管的重要原因[5].主要包含贴膜处不适以及自行拔管.前者表现为粘贴处红肿、瘙痒、患儿抓挠.对于此,在为患儿固定留置针时,应当选择防敏胶带,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皮肤情况.另外,完成置管后,护士也应做好患儿家属以及患儿的健康宣教工作,强调自我拔管的危害,加深患儿及家属的认识.
综上所述,头皮静脉为小儿留置针首选静脉,其次为手背静脉.护士在对患儿开展留置针穿刺时,应当选择合理血管,提升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降低留置失败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何清华,唐穗香,何春红.国内弹力绷带用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05):371-374.
[2]李菲菲,吴月丽,等.不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01):95-97.
[3]张静,何淑贞,靳爱红,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06例小儿外周静脉[J].护理研究,2016,30(12):1533-1534.
[4]朱振云,叶天惠,王颖,等.护理专案行动降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不规范使用率[J].护理学杂志,2017,32(03):40-42.
[5]刘风媚.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9):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