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3月—10月120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5年2月—11月120例患者为观察组, 观察组实行PDCA循环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外科管理, 对2组跌倒、压疮、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跌倒、压疮、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结论 PDCA循环法能够显著提高外科护理的质量, 减少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外科护理质量; 持续改进; PDCA循环法; 临床应用;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的要求相应提高, 因此各科室对临床护理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PDCA循环法是一种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体系, 具有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等特点。本次研究观察了PDCA循环法在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10月120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5年2月—11月12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80例, 女40例, 年龄18岁~86岁, 平均年龄 (40.5±11.5) 岁, 其中气胸35例、腹部疾病41例、胰腺炎32例、胃肠道疾病12例;对照组中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9岁~86岁, 平均年龄 (40.8±11.7) 岁, 其中气胸28例、腹部疾病40例、胰腺炎37例、胃肠道疾病1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质量管理, 根据护理内容、医院规定的护理原则, 结合病房管理、消毒隔离以及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观察组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 具体做法如下:
1.2.1 计划 (P)
(1) 了解循环管理的思路, 调整相应的管理模式。a) 结合等级医院评定标准和临床外科护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 使其了解持续性护理的特点, 并且对过程管理和细节进行控制。b) 改变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 改为由一名经过培训的专业质控人员, 每周进行现场检查的质控模式[1]。 (2) 修订医院内外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
1.2.2 实施 (D)
(1) 熟悉标准:依据JCI管理的相关文件的要求和医院的护理制度, 并结合本科实际情况, 如业务流程、基础护理常规等, 进一步完善外科护理标准, 让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有章可循。 (2) 护理培训:根据制定的相应标准, 对科室内的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做到完全掌握评判标准。 (3) 建立考核机制:根据质控小组对质量评定的分数进行奖惩, 将结果纳入护士个人绩效考核中, 并与收入挂钩[2]。
1.2.3 检查 (C)
建立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三级质控体系, 对其实施中的情况进行随机调查, 并将出现的问题整理总结, 进行分析、整改、再分析、再整改等。
1.2.4 处理 (A)
每月在科内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 对护理内容进行分析点评。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跌倒、压疮、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跌倒、压疮、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 见表1。
表1 2组跌倒压疮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例 (%)
3 讨论
PDCA循环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其质量管理控制没有顶点, 不会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停留, 对护理过程中问题的不断解决为其发展和上升的过程。外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情况发生, 因此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 以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恢复。
本文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法后,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践表明, PDCA循环法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实施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时, 通过对各过程的严格把关, 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遵循标准, 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从而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恢复, 减少了护理风险因素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的效果较好, 能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婉红, 黄芳, 陈玉侣.PDCA循环法在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 (7) :97-98.
[2]万爽.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的效果评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 (8)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