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资源建设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下简称“共享工程”) 的核心。近年来,共享工程通过实施地方特色资源项目,以数字化、影像化方式,建成一批优秀原创数字资源成果,内容涵盖舞台艺术、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等领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活动,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指示与要求,共享工程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资源成果的有效转化,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共享工程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 2016 年度资源建设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服务推广”的原则,将资源的服务推广摆在了与资源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庆图书馆在稳步推进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始终在积极探索地方资源服务推广的渠道与方式。笔者在总结重庆市地方资源服务转化具体措施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服务推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根据全媒体时代特征提出释困途径。
2 重庆市地方资源服务推广的措施
2. 1 坚守传统阵地,有效开展地推服务
在信息技术与全媒体移动终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重庆图书馆坚守阵地服务,充分发挥自身公共空间的职能,在有限的实体空间内切实打好传统服务牌,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将地方资源有效推送给每一位进馆的读者。首先,馆内开辟了近 300 平方米的展览馆,用于定期开展资源专题展览,截至目前共开展百余次专题资源展览,累计服务群众达数万人。
其次,对资源成果进行数字化加工,充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实现了馆内所有 LED 屏、触摸屏资源成果的滚动播出; 整合优势资源,将“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库以及“重庆抗战史迹”系列专题片整合再加工,并结合特色馆藏,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建立了“重庆抗战文化”特色展览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抗战资源,成为重庆图书馆资源服务推广的一大亮点。另外,重庆图书馆还结合“世界读书日”、儿童节、国庆节等大型节庆日以及周末讲座,积极开展资源的有奖竞猜、光盘赠送等活动。
2. 2 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特色服务品牌对外输送资源
重庆市于 2003 年启动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现已基本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服务体系全覆盖。
重庆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农民工文化服务品牌---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农民工联盟。联盟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先后在南岸区、大渡口区等25 个农民工集聚地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为农民工提供贴心服务,定期为服务点输送优秀地方资源,深受农民工群体的欢迎。
此外,重庆图书馆还依托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服务组织机构,通过与妇联系统、共青团、教育系统、NGO 等组织合作,开展了乡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项目。该项目以资源为载体,搭建起“E 路共享数字阅读平台”,通过输送丰富的地方资源和特色服务,成为重庆市公共图书馆集群化服务的品牌活动[1].
2. 3 开辟网络服务窗口,扩大资源传播范围
2009 年,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网站正式上线运行,读者通过网站可以详细了解重庆市共享工程概况、专题活动、共建共享等内容,在线浏览资源成果,反馈使用意见。网站先后经过两次改版,逐步优化功能设置及用户体验,强化资源成果展示,简化资源使用步骤。截至目前,网站累计访问人数达400 余万人次。市级分中心网站的开辟与运行,突破了现实空间的物理局限,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空间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更多受众的覆盖。
近年来,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全媒体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重庆图书馆开发制作了“掌上重图”APP.“掌上重图”除了能满足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参考咨询等基础服务外,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海量地方资源、电子图书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使用浏览,进一步缩短了地方资源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同时还为后续的资源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接口与路径。
3 地方资源服务推广面临的困境
3. 1 资源吸引力不足,文化产品与群众需求脱节,群众主动使用意愿不高
近年来,随着共享工程的不断发展,资源建设的选题有不断专业化、学术化的趋势,而群众喜闻乐见且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主题讲座以及技能培训等选题却鲜有涉及。例如: 重庆图书馆近年来承建的《陪都记忆·统一战线在重庆》文化访谈录、《红岩丰碑---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文化访谈录》等项目,从主题到内容,再到表现形式都比较专业和严肃,对受众的政治素养与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而更多的普通群众对这类资源明显兴趣不大,网络上的点击浏览率始终不高。因此,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应站在百姓视角,策划、建设更多的对接百姓需求的产品。
3. 2 资源形式单一,全媒体移动终端适配性差
共享工程地方资源的成果形式经历了图文资料到多媒体资源库、专题片的演变过程。早期通过卫星网络、互联网等渠道实现了城、乡、村的多级覆盖与资源的有效配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网络、全媒体移动终端、智慧城市等新兴的技术与产品已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与阅读方式。传统的多媒体资源库在建设之初就注定了对电脑终端的依赖性,无法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快速、便捷的传播。而目前以专题片形式为主的资源形式,在体量、时长、内容的设置上也偏向于电视渠道以及网络形式的传播,限制了全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空间和推广方式[2].
3. 3 经费成为制约资源服务推广的瓶颈
地方资源建设按照先申报再立项后拨款的流程进行。项目经费由资源建设费用与软硬件设备费用两部分组成,并未单列资源成果的推广服务专项经费。由于缺乏推广经费,大型的有特色的品牌服务活动就无法开展,甚至连常规的服务方式都无法常态化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推广的开展。
资源推广服务与资源建设同等重要,资源成果为民所用才能实现资源本身的价值,资源建设才有意义。建而不用或者重建轻用,都有悖共享工程的初衷。
3. 4 文化单位孤军奋战,社会化力量参与不足
以重庆为例,共享工程地方资源的推广应用主要依靠各图书馆、共享工程分支中心、文化馆等,社会单位的参与十分有限,服务的范围、社会影响力也十分有限,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
4 改进创新地方资源服务推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4. 1 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策划接地气的资源产品
文化共享工程的初衷是让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普通百姓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方式享受优秀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国家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保基础、守底线的数字工程,不具有濒危资源抢救、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专业任务与工作目的。因此,应突出用户意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内容的丰富性、针对性、适用性,努力实现资源内容建设与群众需求的对接.
在资源的选题、策划环节要优先考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带着需求搞建设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发挥资源建设的积极效能,因此,在资源策划环节要秉持两个“放开”.①要放开思想。集思广益,打开门搞建设,广泛吸纳文化系统内外不同行业的意见,扩大资源选题范围,建立资源选题库。在选题的环节除了有专家的把关,还需要群众代表的参与,避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②要放开脚步。下基层、跑田野,了解群众真正需求、真正感兴趣的文化产品,要在群众身边寻找选题。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才能有效地改变资源成果吸引力不足、文化产品不接地气的局面[4].
4. 2 改变形式单一的现状,积极适应全媒体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无线网络与全媒体移动终端时刻影响着群众的生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人们学习、娱乐、交流的环境与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内容呈现出定制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单纯依靠 PC 终端的远程浏览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手机、平板电脑、触摸屏、无线馆舍、智慧城市等无线终端及设施迅猛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各种信息以快捷、可视、片段化的形态抢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人们就能很方便地了解新闻资讯、观看影片、下载数字资源等。共享工程资源成果要在移动终端上实现精准服务,一方面要在技术上满足各种移动终端播放的要求,提高移动终端的适配性,增强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项目成果本身也要适应移动化、轻量化的表现形式。大部头、长剧集的作品无疑是不适合移动终端的,更多地推出微视频、微音频、听书作品等项目,对往年资源成果进行二次加工,使其微型化、片段化,以多元化服务方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 3 突破公共文化机构垄断,寻求社会力量合作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之一,最终也将呈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的格局。自 2013 年开始,重庆市面向全市进行资源项目的征集与申报,以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开展资源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资源成果的服务推广上也要借鉴这种思路。毕竟图书馆人员、技术都是有限的,其能扩散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因此,打开门搞建设,走出去谈合作也是必由之路。不局限于图书馆、文化馆的自身力量,广泛开展社会合作,与社会各单位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才能增强资源传播动能,提高资源影响力。
4. 4 创新传统服务方式,特色活动搭台,实现资源成果的定点持续输出
在重视新兴传播手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资源成果的传统推广方式。基层群众,包括基层工作人员所知道的资源内容和资源使用方式,与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建设、宣传的资源总量、资源传授手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一种“有货倒不出”的感觉。
成千上万 TB 的资源成果挂在网上,或许还比不上一场农村文艺汇演所能带来的文化愉悦及满足。这就需要文化共享工程分支中心、基层工作人员带着资源成果再回到群众中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特色活动,将资源成果有针对性地推送到群众身边。
地面推广不能限于活动的单次输送,而需要形成一种资源成果有效梳理、定期定向输送的机制,活动的策划开展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侧重于系列化、持续化。虽然这种方式服务的群众人数是有限的,但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5 结语
文化共享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是让老百姓享受优秀文化产品的工程,资源建设的内容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形式上要适合老百姓,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在推动资源成果服务转化的道路上,公共图书馆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顺应需求、迎接挑战的同时,坚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管理机制,努力探索资源服务的更多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张波,严轩。 重庆市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建设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 5) :153 -154.
[2] 杨小凤。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果推广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探索,2015( 2) :50 -51.
[3] 贺定安。 以地方特色理念构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J]. 图书馆建设,2008( 2) :59 -60.
[4] 刘丹。 特色品牌化 服务专业化: 浅析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与发展[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 3) :219.
TAG标签:
资源
地方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