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仓储管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整体物流服务效率以及降低企业库存成本至关重要, 文章以德坤物流成都分拨中心为例, 结合德坤物流的仓储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其仓储管理, 供参考。
关键词:仓储管理; 现状分析; 建议;
1 德坤物流成都分拨中心仓储管理现状分析
1.1 德坤物流仓储类型
德坤物流成都分拨中心仓库有三种类型:1) 分拨中心仓储;2) 营业网点储存;3) 运输工具临时存储, 德坤物流位于成都的营业网点可分为纯出发部门和到达出发部门两种类型[1]。德坤物流成都配送中心仓库区域包括以下几个:仓储区、装卸平台、通道和消防设施。仓储区又可细分为送货区、自提区、中转区、装卸货区和异常货物区域。
1.2 德坤物流仓储业务的具体分析
纯出发部门的货物存放区域的特点是临时存放区域小, 库存货物集成整车运往深圳大坪配送中心和武汉配送中心[2]。例如, 成都传化营业部是一个纯粹的出发部门, 货物收集至成都传化营业部的时间集中点基本为15:00~16:00, 货物运至其他指定城市的分拨中心出发时间为17:00~18:00。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相对集中的紧张时间状况下, 该部门的货物接收量将超过现有的存储面积。货物临时堆放将占据货物堆积的公共区域, 其他商户也会在公共区域步行, 堆放货物或者行驶车辆, 这就影响了和其他商户的活动。
与出发部门相比, 到达部门的仓库有较大的空间, 仓库库存和货物的压力相对较小。以成都操作部为例, 介绍一下派送车辆的几个时间点:1) 短途派送车辆到达时间点一般情况下为7:00~9:00;2) 短途派送车辆出发时间8:00~10:00。根据运输车辆的到达和离开时间, 每辆运输车辆的时差为2h, 装载时间为1h, 最近到达的车和最早的出发之间的时差仅为2h。总存储区域保持不变, 货物的到达和交付将在同一仓库中同时进行, 时间太过集中仓储工人分拣和检查货物会感到很有压力。
1.3 德坤现有仓库设备状况
德坤物流部门目前拥有的物流设备为手持式叉车和托盘, 少数部门配备液压叉车。手持式叉车只能用于轻巧货物转运, 载重量仅为1t, 不能转移过重货物, 利用效率低下。分拨中心仓库没有停放叉车的车位, 它们占用仓库的存储区域, 同时它会影响货物的库存, 所需的燃油叉车数量和燃料叉车司机不足。没有配置货物安全检查设备, 仅仅是依靠人的视觉来检查货物的外包装及损坏程度, 存在不易发现货物损坏的问题。
2 德坤物流成都分拨中心仓储管理存在问题
德坤物流的货物流动性大, 更新速度较快, 货物储存的信息看起来没有规律, 最终影响配送时效。成都分拨中心对中转仓库货物的管理不太注重, 中转货物区域的划分和存储设备的使用没有明确的界限, 没有及时输入货物具体信息比如品种、型号、货架号等,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3 德坤物流成都分拨中心仓储管理改进建议
3.1 提高仓储服务质量
德坤物流应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种仓储设施, 提高仓库面积利用率, 缩短货物出库时间, 保证有效拣选。在仓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保货物先进先出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德坤物流还需要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和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在货物拣选, 库存控制, 货物包装及派送等环节的使用。
3.2 合理控制库存, 追求经济性
降低存储成本需要合理控制库存, 保证仓储管理追求经济性,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共同实现利益最大化。例如德坤物流为迎合客户的需求, 新开通了“一票通, 一口价”业务, 秉承着“一站服务, 绝不加价;一票到底, 点点直达”的经营理念, 给客户带来利益最大化。德坤物流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期库存控制方法, JIT库存控制方法及经济批量订货法等方法来管理库存, 节约管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使库存结构合理化。
3.3 注重人员培训
物流企业作为服务行业, 因此需员工加强服务意识。德坤物流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让员工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同时对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做到人尽其才。为获得稳定的人才输出, 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形象, 需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也可与高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只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与现代化设备结合, 才能有效利用仓储设备, 企业仓储能力才能提高。
4 结束语
德坤物流成都分拨中心的仓储管理目前存在着一些不足, 应致力于提高企业仓储物流的运营效率, 合理利用仓库面积, 降低物流企业存储成本,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出入库管理, 发挥仓储的资源整合作用, 追求规模经济,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仓储作业标准化应用水平[3]。
参考文献
[1]李超.论德邦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企业导报, 2015 (1) :56+58.
[2]林立华.提高仓储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4 (2) :107.
[3]陈泽.仓储物流企业信用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