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对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管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

  中国经济面临快速的转型升级,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随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崛起,知识已经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企业生存、团队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高效地获取、传递、转化和应用知识资源是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所面临的难题。研发项目是知识资源应用与创新的重要的平台,团队成员是知识资源的重要载体,所以对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前期对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发现影响团队内部知识合作以及知识创新应用的主要矛盾在于知识传递。为清除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信息交流,改善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机制,提高知识传递的能力,增强知识传递的效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找到在研发项目团队中影响成员之间知识传递效果的具体因素并确定其作用机理。本文通过对企事业单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项目团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研发项目团队中知识传递的主体、客体和路径,并对影响知识传递的动力因素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最终找出影响知识传递效果的具体因素:知识结构异质性、认知与学习能力异质性、传递意愿以及利益关系两个维度研发项目绩效指标和团队氛围,并对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提出理论假设和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对吉林、四川、山西、陕西、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区的研发项目团队进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然后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分层回归模型分别对提出的理论进行假设检验。

  通过假设检验,找到影响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的直接因素与调节因素,明确各个变量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作用机理。然后从知识结构、认知与学习能力、传递意愿、绩效指标、团队氛围等五个因素对传递效果的作用机理出发,找出清除知识传递中的障碍、增强传递效果找到解决方法:适当增加研发项目内部知识结构异质性;减少成员之间认知与学习能力的异质性;适当加强成员的科研压力,发挥研发项目绩效指标对传递条件的调节作用;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为知识传递创造条件。

  关键词:研发项目,知识传递,机理分析,假设检验;

Abstract


  The Chinese economy is facing a rapi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knowledge econom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current era. Withthe rapid rise of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knowled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strategic resource that supports national development,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teaminnovation. How to efficiently acquire, transfer, transform, and apply knowledgeresources is a challenge facing the curr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 R&D projects are important platform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knowledge resources. Team member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knowledge resourc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R&D project team members ha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R&D proje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contradiction that affects the knowledgecooperation within the tea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lies inknowledge transfer. In order to clear the obstacles i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of R&D project team members, promote information exchange among team members,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members, improve the ability ofknowledge transfer,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main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knowledge transfer among members in the R&D project team and determine itsmechanism of ac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D project team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analyze the subject, object and path of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R&D project team,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factors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three levels. Finally find out the specific factorsaffecting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heterogeneity of knowledg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of cognitive and learning ability, willingness to transfer, and interestrelationship, two dimensions of R&D projec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eamatmosphere,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to R&D project team members Themechanism proposes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R&D project teams in Jilin, Sichuan, Shanxi, Shaanxi, Jiangsu, Shandong, and Beijing, the relevant data were collected, reliabilityand validity of the data were tested, and the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hierarchical regression were established. The model tests hypotheses on the proposed theory.

  Through hypothesis testing, the direct factors and adjustment factors affectingthe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of R&D project team members are found out, and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each variable on knowledge transfer is identified. Then, from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cognit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transferwillingness, performance index, and team atmosphe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transfer effect, finds the obstacles in clearing the knowledgetransfer, and enhances the transfer effect to find a solution:appropriately increase theheterogeneity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ithin R&D projects; reduce the heterogeneityof the cognitive and learning abilities among members; appropriately strengthen thescientific research pressure of members; use the adjustment role of performanceindicators of R&D projects; create a good team atmosphere for knowledge transferCreate conditions.

  Keywords:R & D project,knowledge transfer,mechanism analysis, hypothesistesting;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早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也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融入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的投入不仅能够带动经济的迅猛发展,更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知识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甚至成为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密集型产业比重减小,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增大;传统制造产业也逐渐摆脱机械化、规模化运作,越来越依赖知识走向智能化和现代化。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升级为知识储量的竞争,企业只充分发挥知识资源优势和学习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力[1].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快速获取外部的知识资源,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管理。知识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高效地对知识进行获取、传递、转化、应用和创新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新产品新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企业管理早已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组织的发展与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寻求高效、合理、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形式才能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我国正进入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期,国家和企业高度重视研发活动的进展情况,研发活动不仅是国家能否顺利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导向,对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来说,研发活动大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存在。通过调查发现,从2006年到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R&D项目数量、经费投入量、人员投入量基本逐年增加,具体数据见下图1.1和图1.2.研发项目活动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日常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研发项目团队成员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复杂,并且研发项目还具有工作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团队临时性、涉及专业范围广、资源较多、管理难度大、研发风险高等特点。根据研发项目的特点,管理者首先要从研发项目活动的主体--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成员之间由于正式组织关系以及非正式组织网络存在的竞合关联性,存在如何促进研发项目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增加团队知识存量、加快知识整合、提高创新能力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加大对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投资力度,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研发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专业人士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概念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内各大高校也将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领域的重点内容,并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研发项目知识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分支,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从2000年开始知识管理逐渐进入管理研究领域,2006年达到研究的峰值,此后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是在2010年以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兴起带动了知识产业的发展,知识管理研究热度也伴随着知识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又有了上升的趋势。虽然知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对研发项目等特定条件下的组织成员之间知识传递领域研究尚浅。据调查显示,团队内部的知识有70%的比例分布在成员之中,成员之间通过非正式网络的沟通,潜移默化地将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进行传递和整合。知识的传递主要是依赖于“人”这个载体,而大部分的研发企业却将精力主要放在了研究知识管理的外在形式上,导致知识利用的效率低。在团队内部,知识传递仍依靠文件传输等命令的方式,过分依赖于组织结构的上下级关系以及非正式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知识粘滞性导致一些专业性的知识资源无法准确地传输给真正需要的研发人员。对于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团队成员来说,人的各种特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阻碍知识传递主要障碍。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关于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且文献大都是定性分析,为弥补缺少定量分析的缺陷,本文主要对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对提出的理论进行假设检验,不仅是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对促进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实践意义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创新研发活动的研究热潮逐渐兴起,本文对研发项目管理的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国R&D经费总支出是1630万元以上,到了2015年已达到10013万元以上,投入资金的数额逐渐增大,所占企业投资比例也越来越高。与国外研发活动相比,国内的研发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虽取得巨大的成果,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主要包括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使用不合理、研发团队管理机制落后等。为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大力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专业人士为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不断出谋划策。为了降低研发项目风险,控制项目的范围,缩小企业的成本以及加快项目进程,企业针对研发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抢占商机占领市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传递的效率[3],企业为研发项目的知识传递投入大量的资源,引进各种硬件设施,建立技术转移平台以及知识管理服务系统集聚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设想研发项目团队成员通过程序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传递,从而得到研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虽然对于专利技术和文本信息等显性知识的传递方便快捷,但是对于大部分蕴藏在研发人员和专家学者头脑中以及在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隐性知识传递效果并不明显。只有找到真正影响知识传递的因素,清除影响知识传递的障碍,才能高效地促进知识传递,加快研发项目的进程,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能力,促进创新性国家的发展。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给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带来丰富的商品和资本,知识已经转化为重要生产力,对工业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进入管理的研究领域。经过阅读国外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对于知识传递的研究主要从个体、团队、企业三个维度,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工业生产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与研发项目进程。近年来,国外知识管理的课题主要包括知识传递界面管理、知识联盟、知识结构管理、知识传递模型等更深层次的管理研究,研究更加注重与实际项目结合。不同条件下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不同则传递机理、研究的侧重也会不同,以致于在理论研究中从变量的选取到相关关系的确定都会发生改变。在个人因素层面,Argote和Ingram以研发项目团队成员作为企业中竞争优势,认为影响知识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4];Pugh,D.S.,HicksonD.F.和Hinings.C通过测量企业中项目经理在项目团队中的集权程度找出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知识传递的具体因素,包括领导者的方式、非正式组织网络关系、组织结构以及沟通方式等[5];LindaArgote和PaulIngram等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影响知识传递功能的组织成员心理过程进行研究,阐述了知识传递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打开了组织中知识传递的“黑匣子”[6].在组织因素层面的研究中,JanuszZawila-Niedzwiecki基于基础理论结构的知识管理,对初始战略和知识管理的具体操作以及知识管理应用过程的循环积累,建立知识管理的分层模型,展现出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组织结构管理和内外部结构化的知识资源[7];GabrieleSantoro和DemetrisVrontis等在网络领域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用于增强开放创新和知识管理能力,通过假设检验找出知识管理系统、开放创新、创新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四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企业网络中内外部知识的管理策略和方法[8];VetleNilsen和GiovanniAnelli以欧洲核试验组织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组织中用于知识传递的各种模型,在公开许可和致力于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建立知识传递的软件和硬件设施[9].从企业层面,RobertCerchione和EmilioEsposito将知识管理体系应用到中小型企业(SME,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的战略分类中,总结中小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强调中小型企业应采取和使用更加传统的工具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使用花费较高的现代工具;二是强调知识管理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关注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外还要寻找成熟的操作以应对知识管理的要求;三是揭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操作之间的关系--相互加强并且反向取代[10].LenaZuchowski对复杂科学知识传递的结构进行分析,针对跨学科知识别目标的垂直和水平系统建立新的分类方式,找出复杂科学领域不同活动模型中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传递相互影响机理[11].MaureenBrookes在国际服务管理行业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中研究前情与语境因素对知识传递的影响,知识分享者的性、知识吸收者的能力、对模糊信息的处理能力与相互组织过程等因素是对知识传递改革的动力[12].

  1.3.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从不同的维度对知识传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研究知识传递机理的重要途径,国内相关文献大多是基于不同的专业或企业对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知识传递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研发项目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体系与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知识联盟、组织绩效计算方法等方面,而对于研发项目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仍然是空白点。倪旭东、戴延君和姚春序主要研究团队内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冲突根源模型,为团队内知识传递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13];王晓红,金子祺和姜华基于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的双重视角,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14];ZengTin以人工智能研究中知识管理为背景,遵循知识工程的基本原则建立知识管理多层次结构,强调知识获取过程和不确定知识需求的知识传递[15].本文主要是以研发项目为背景,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详尽梳理发现,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知识传递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知识结构与组织结构两个角度。从团队成员知识结构的角度,王毅和吴贵认为在研发项目团队中知识受体与知识授体间的背景相似性对知识传递效果也有重要影响[16];吴岩以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提出团队成员显隐性知识异质性对创业绩效(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绩效)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创业学习作为中介变量对因果关系的作用机理[17];李卫东和刘洪认为同事信任对研发团队成员知识共享意愿存在显着直接正向影响,知识权利丧失与互惠互利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知识共享意愿[18].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樊钱涛和王大成发现项目团队集权程度对隐性知识传递具有负向作用而其它项目特征对隐性知识传递均有正向作用[19];尹惠斌和游达明认为研发团队组织内部知识冲突对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都有显着地正向影响,进而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产生影响[20];胡琼晶和谢小云发现团队内地位差异稳定的情况下,地位低的成员比地位高的成员更愿意知识分享,地位差异不稳定会减少知识传递[21].

  1.4论文主要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内容是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的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论述本论题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需要的三大支撑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分析与假设。这部分首先对知识传递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和路径进行详细阐述,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项目管理理论所对应的个人、组织、项目三个层面分析研发项目中知识传递的动因。根据对研发项目团队内部知识传递过程及动因分析,找出知识传递条件与利益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对各个影响路径做出假设,最后对假设中出现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行量表的设计与检验。第三部分是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对各地区研发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检验直接因果关系以及分层回归分析检验调节作用,根据检验结果修正概念模型。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是对研发项目成员知识传递机理研究进行总结,对假设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原因,找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4.2研究框架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项目管理理论
  2.1.1项目管理
  2.1.2研发项目管理

  2.2知识管理理论
  2.2.1知识管理过程
  2.2.2项目知识管理
  2.2.3知识动力学
  2.3团队交换理论

  第3章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分析与假设
  3.1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过程分析
  3.1.1知识传递过程的主体
  3.1.2知识传递过程的客体
  3.1.3知识传递过程的路径

  3.2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动因分析
  3.2.1个人层面动因分析
  3.2.2组织层面动因分析
  3.2.3项目层面动因分析

  3.3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理识别
  3.3.1知识传递条件作用机理
  3.3.2利益关系作用机理
  3.4研究假设

  3.5量表设计
  3.5.1自变量
  3.5.2因变量
  3.5.3调节变量
  3.5.4量表检验

  第4章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的实证分析
  4.1样本采集与分析
  4.1.1问卷设计
  4.1.2样本选择
  4.1.3样本描述性分析

  4.2效度和信度检验
  4.2.1效度检验
  4.2.2信度检验
  4.3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假设检验
  4.4.1直接作用检验
  4.4.2调节作用检验
  4.5检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找出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的机理,通过论文开题与预答辩时老师们的建议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还发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分为研发项目绩效指标和团队氛围两个维度,并且将利益关系作为调节变量作用在知识传递条件与传递效果之间。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本文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机理做出初步的假设,并且构建假设的概念模型。在实证研究阶段,针对研发项目团队这一特定的关系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吉林、四川、山西、陕西、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区研发项目团队成员对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的观测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和分层回归模型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对于研发团队知识管理的研究,早已经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知识传是促进研发项目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知识传递效果作为因变量,不仅包括对研发项目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包括对自身知识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作用效果,缩小研究范围,从而减少研究中出现的干扰因素和测量误差。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因果关系可知:知识结构异质性对知识传递效果有显着影响,在实证研究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知识结构异质性是造成知识传递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研发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知识结构的异质性越强,知识传递的效果越好;认知和学习能力异质性对知识传递效果造成负向影响,认知与学习能力差异越小,成员之间知识传递效果越好;知识传递意愿代表成员知识传递动力的大小,对知识传递效果就越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分层回归分析调节关系发现:利益关系同样也是决定传递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研发项目绩效指标与团队氛围虽然不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响,但是在传递过程中具有调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作用,研发项目绩效指标能够正向调节知识结构异质性与知识传递意愿对传递效果的影响,能够负向调节认知与学习能力异质性对知识传递的影响;团队氛围对知识结构异质性和认知与学习能力异质性不具有调节作用,对知识传递意愿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经过对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的分析识别,提出影响知识传递效果的假设概念模型,通过对概念模型的假设检验,找出模型中未通过显着性检验的假设,重新构建新的概念模型,找到真正影响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效果的各个变量证实知识传递机理,并为增强知识传递效果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首先,研发项目团队应适当增加不同专业的高端人才,为研发项目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与知识创新的条件;其次,研发项目知识管理者需要减少成员之间认知与学习能力异质性,加强成员的业务培训,增加成员之间认知共性是增强知识传递效果的重要手段;再次,团队管理者应改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成员设定有竞争性的研发项目绩效指标,适当增加成员的科研压力;最后,研发项目应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改善团队氛围,加强对知识传递效果的正向调节作用。

  5.2 研究展望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研发项目团队成员知识传递机理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支持知识结构异质性与利益关系对传递效果的作用影响,排除了认知和学习能力对传递效果的负向效应。本文在实践上,对研发项目团队将来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示。对于研发项目的管理层来说,研究知识在知识密集型团队中传递机理,充分发挥知识结构异质性与利益关系带来的积极影响,弱化认知和学习能力差异给传递带来的障碍,降低知识粘性,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加快攻克研发项目中的难题,提高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对于整个团队的建设来说,找到影响知识传递的外在因素,从团队管理制度以及环境氛围的影响下,改变个人对于知识传递得意愿,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共享心智模式。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本研究采用的是具有特定调查对象的方便抽样,限定团队的性质和数量,并且有些样本都是同一个团队成员给出的数据具有相似性,对于多样的研发项目团队来说本研究的假设检验只是暂时接受,还有待于进行更大范围的采集样本进行检验。其次在概念模型构建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潜在变量没有进行探索,在今后的研究将会继续探索和修正概念模型。最后知识结构异质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多维度进行分析和量化研究,未来的研究也应重点关注研发项目团队对于加强知识传递效果的具体措施,找出各变量促进知识传递效果的最佳点,使得整个团队知识传递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

TAG标签: 研发     团队     成员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