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发展迅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0%~50%),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评估该类患者主要从感染情况、器官功能障碍、易感状况及宿主反应情况等方面入手,并采用早期的预测系统及生物学标记物质,以进一步加强该类患者诊断的准确性[2-3].而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一种脓毒症相关蛋白物质,不仅可以评估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且已经逐渐应用于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状况的评估[4],但目前临床上关于检测血清PCT质量浓度与脓毒症患者病原学感染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证实血清PCT和脓毒症患者病原学感染之间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病原学感染提供鉴别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45例,男55例,年龄40~79岁,平均(53.51±12.10)岁。(1)纳入标准:符合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美国危重病学会(ACCM/SC-CM)制订的重症脓毒症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儿童与孕妇;②短期预后评估十分差的患者;③肾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滤泡癌及甲状腺髓样细胞癌等患者;④出入院时间在24h内的患者。
1.2方法收集10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患病史、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基线资料,并观察与记录血常规、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肝肾与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乳酸、患者入院7d后的预后状况等指标。对患者入院24h内的可疑感染部位作为检测标本,进行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腹腔引流液及痰培养。具体血清学测定项目包括:(1)对副流感病毒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腺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以及单纯疱疹病毒Ⅰ型与Ⅱ型抗体等进行检测;(2)轮状病毒、腺病毒等抗原定性、立克次体及肺炎支原体等血清学的试验;(3)检测(1,3)-β-D葡聚糖成分的G试验(采用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在患者入院6h内,即可对其静脉血液标本进行采集,采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德国Brahms公司试剂)对血清PCT水平进行检测,以PCT质量浓度大于或等于0.5ng/mL作为脓毒症的诊断依据之一。对于首次检测PCT质量浓度小于0.5ng/mL者,则安排其于24h内重新检测,血清PCT与病原学培养的送检时间相隔在12h内,对于1周内送检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的患者,仅记录第1次检测结果,对于同1例患者送检时间相差超过1周的,则记录每次的血清PCT与病原学培养的结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进行Kolmogorov-Smimov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25百分位数-75百分位数)的表示方法,并行Mann-Whitney U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则采用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指标预测患者入院7d预后状况的效能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原学检测结果入选的100例患者,均完成病原学培养与检测,其中75例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单纯真菌感染者15例,单纯细菌感染者45例,单纯病毒感染5例,其他非典型致病菌感染者6例,细菌合并真菌的混合 感染者4例。
2.2不同病原学感染患者的血清PCT质量浓度对比细菌感染患者的PCT质量浓度显着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细菌感染者血清PCT质量浓度与细 菌 合并 真菌 感 染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 义(P>0.05),见表1.
2.3不同病原学感染患者入院时PCT质量浓度与入院7d后死亡的相关性分析以年龄、性别、细菌培养结果是否为阳性及入院时PCT质量浓度作为自变量,以患者入院7d后是否死亡为因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细菌感染患者的PCT质量浓度与入院7d的病死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r=0.279,P=0.003),而非细菌感染者的PCT质量浓度与入院7d的病死率不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r=0.097,P=0.414)。细菌感染患者的PCT质量浓度对入院7d的病死率存在显着的预测效能(P<0.05),而非细菌感染患者的PCT质量浓度对入院7d的病死率不存在显着的预测效能(P>0.05),见表2.
2.4入院时不同水平的PCT质量浓度与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的相关性对确诊为单纯细菌感染的45例患者,入院时首次PCT质量浓度分为:≤0.5ng/mL、0.5~2.0ng/mL、2.0~10.0ng/mL、≥10.0ng/mL等4个水平,并以PCT质量浓度作为自变量,以阳性细菌学培养结果为因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PCT质量浓度水平超过2.0ng/mL与阳性细菌学培养结果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见表3.
3讨论
对健康人体中,血清PCT的合成与分泌主要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完成,在降钙素I调控下,产生血清PCT,但通过该途径合成的血清PCT量较少(<0.05ng/mL)[5].而人体受到各类病毒感染时,往往由于γ干扰素的形成与释放,进而导致PCT的合成受阻断,此时患者的血清PCT合成量将更少[6].然而当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则由于降钙素I在甲状腺的高度表达,导致血清PCT得到大量的释放[7].
Seong等[8]的研究指出,血清PCT作为一种标志物,是通过机体对细菌感染引起“宿主反应”而形成的,它的大量合成条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活机体免疫反应:脂肪细胞通过与黏附的单核细胞产生直接性的交流,此外,当甲状腺外多种组织受到侵袭时,较多的促炎细胞因子被释放,引起器官功能异常,最终使得PCT的合成功能被启动;(2)宿主反应的启动:当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在内毒素的持续刺激下,引起组织发生创伤,进而影响血清PCT的大量分泌;(3)炎性反应的需要:在炎性反应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炎性反应都会转变为全身性的炎性反应,只有当局部的炎性反应向全身性转变时,才会引起血清PCT的合成持续上升。对于以上几个因素,血清PCT在诊断细菌侵袭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表现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
针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国内外的较多研究中均报道了PCT对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的显着作用,并逐渐成为了反映该类患者治疗效果的公认指标。而脓毒症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病原感染,引起预后状况较差,在本研究入选的100例脓毒症患者中,共有75例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为 阳 性,其 中 单 纯 细 菌 感 染 患 者 最 多,高 达45例(45.00%),因此,脓毒症患者病原学感染的检测与分析,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质量存在积极的临床意义。从病原学方面分析,通过对比细菌学培养、抗体滴定等病原学证据,可引起宿主对细菌感染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程度被血清PCT反映。但这些病原学证据只能证实致病因素的种类,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宿主的全身反应程度等并不能起到全面体现的效果。而脓毒症患者血清PCT质量浓度是否与患者的预后状况及病原学证据存在相关性呢?在孙胜男等[9]的研究中发现,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浓度质量对患者预后状况的预测效能并不一致,而在本研究中发现,细菌感染患者的PCT质量浓度显着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这种差异容易有时会被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所掩盖[10-11].
如Kremmer等[12]指出,当人体受到侵袭性的真菌感染时,亦会存在高水平的PCT质量浓度,而对于局灶性的真菌感染,却不会引起PCT质量浓度的上升。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发现,细菌感染患者的PCT质量浓度与入院7d的病死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并不存在于非细菌感染患者中,这提示,血清PCT可作为该类患者病原体种类的鉴别指标,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针对性,但这一结果并不能证实该类患者的致病因素。
从PCT质量浓度与细菌培养结果的相关性分析,PCT已被证实可以反映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免疫反应、炎性反应等[13].王凯飞等[14]发现,血培养阳性患者PCT水平显着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而本研究则发现PCT质量浓度大于2.0ng/mL与阳性细菌学培养结果存在显着相关性,这说明PCT质量浓度较高的患者,有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的危险性更高,但仍不能说明PCT质量浓度的高低与细菌培养结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血清PCT质量浓度能够有效预测细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状况,PCT质量浓度联合细菌学培养结果可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提供鉴别依据。
参考文献:
[1] 祖建,霍锐,陈光辉,等。重症监护病房236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27):3300-3302.
[2]Dellinger RP,Levy MM,Rhodes A,et al.Surviving sepsis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12[J].Int Care Med,2013,39(2):165-228.
[3]Lin J,Parente JD,Chase JG,et al.Development of a mod-el-based clinical sepsis biomarker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11,102(2):149-155.
[4] 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4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