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也是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乃中医药发展的灵魂所在, 绿色是中医药发展的必备条件, 协调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需要, 开放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 共享是中医药发展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健康中国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医药发展;
十九大以来, 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树立中医药新发展理念, 对内有利于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中医药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实现全民健康, 进而助力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外则有益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为促进人类健康, 改善全球卫生治理结构贡献中国智慧, 提供中国方案。
1"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医药
1.1创新: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旋律,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而后者更是前者的动力[2].回溯中医学的发展, 创新始终内化于其中。一部中医药发展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史。中医药是中国智慧的文化瑰宝, 无论是古代先贤, 还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 要想守住这份千年宝藏, 须得继承, 更要创新。唯有这样, 中医药才能迸发夺目的光辉。
远在夏商时期, 汤液醪醴开始被应用在治疗疾病上, 这一创造性地转换既使得人类一部分病痛得以缓解, 又翻开了"药食同源"的新篇章, 更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良好趋势。无论是医圣张仲景主治伤寒, 确立"辨证论治"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 华佗的"麻沸散"开麻醉手术之先河, 《本草纲目》的诞生实现了中药学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创新;亦或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编写《脾胃论》, 奠定后世温补学说的基础, 薛己在继承先人遗志的同时, 开拓创新, 将"温补脾肾"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滋阴"鼻祖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之说, 刘完素则倡导"火热论", 强调火热邪气致病的危害, 叶天士所作《温热论》, 总结前人经验, 使中医药防治温疫有了整体的指导体系。近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脚步虽然缓慢, 但不曾停: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到王琦创立的"阳痿从肝论治"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中医体质学。朱汉章的针刀医学理论更是继承与创新的典范。新时代, 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春天:张亭栋的三氧化二砷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屠呦呦以青蒿素让中医药被世界瞩目等。中医药在路上既有思想上的先锋, 又有行动上的巨人。
世界上唯一的"不变"乃是"变".中医药历经岁月的冲刷, 留存到现在, 必然是因为不断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未来中医药如何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 务必秉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 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 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及生存空间[3].例如, 在养生保健、康复理疗、预防疾病、饮食药膳等领域, 中医药可以利用自身特点, 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第二, 有效利用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 以现代科技与传统医疗手段相结合, 实现中医药医疗模式的创新[4].互联网等技术与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相结合, 使中医药诊疗现代化, 服务民众。第三, 创新中医学传承方式。借助国医大师, 名老中医的学术力量, 搭建中医药服务平台, 让中医药学术知识融入民众生活。比如, 华医世界等微信公众号的开通, 吸引了众多中医药工作者的追随以及爱好者的目光, 扩大了中医药的普及范围。第四, 理论结合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好的创新是基于实际需要的创新。比如说, 徐景藩的"糊剂卧位服药法"[5], 就是徐教授发现在临床治疗食管疾病过程中, 存在药物不能充分被吸收的情况, 于是新的服药方法应运而生。
1.2绿色:顺应自然, 健康生活
绿色, 代表着生命, 自然, 希望, 未来, 更象征了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千年岐黄, 着"绿色"二字, 不只是因为中医疗病所使用的大多为绿色植物, 更多的是强调中医药体系合乎自然界客观规律。
在中国人看来, "天人合一"是世间最高法则。《黄帝内经》里提到过, "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本, "从其根"以"养阴阳", 才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生命真理。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 智慧的中国古人一以贯之。
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式的中医药似乎有些滞后。如何让中医药破陈焕新, 重现"新绿", 实现永恒动态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 传播中医药文化特质的生活理念[6], 在民众心里洒下中医药的种子。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随时向大众传递中医药养生防病治病理念, 将中医药融入, 进而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 受了风寒, 出现发热、流鼻涕, 用大葱和生姜煮水喝就可以达到祛风散寒, 退热止涕的效果。喜怒忧思悲恐惊, 生活中的情绪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情绪也可以治病。中医的情志疗法通过疏导调节人的情绪来消除疾病, 看似简单, 其中却蕴含着中医五行生克的道理, 归根到底还是法天则地的绿色理念。文化普及短期内收效甚微, 但却是决定中医药可否长远发展的命门。其次, 着眼地域特色, 通过调查开发本土中草药振兴地方经济[7].中国国土辽阔, 有高山, 有平原, 有沙漠, 有绿洲, 有热带雨林, 也有极寒之地。不管是哪一种气候地貌, 都有生长于此的本草中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不同的地区, 发展培育适宜当地的中草药, 不仅可以提高中药产量, 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更为打造美丽中国奉献中医药的力量。传统的"道地药材"便是很好的例子。
十九大报告中,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允诺将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8].华夏民族绵延至今, 古老的中医药承担着保驾护航的重任, 使得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 但依旧雄踞东方。在新的时代, 这岐黄本草将同过往一样, 发挥自身优势, 为建造健康中国, 小康中国, 复兴中华民族发光发热。
1.3协调:合理布局, 以人为本
医学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 医学的发展要落实到人身上。历史发展到今天, 人类整体的协调包括了人类与自身要协调, 人类与社会要协调, 人类与自然要协调。古代"和"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和, 异曲同工。这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反映在个人身上, 健康的身心便是协调的个人。医学与健康息息相关。中医学从古至今, 一直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和谐"的思想在中医文化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中医学认为, 人的和谐是"人与天地相参""精气相和""形与神俱";健康是"阴平阳秘""血气相合", 疾病是"阴阳失和""气血失调".而在20世纪中期, 现代医学的"健康"才有了新的定义:既包括没有各种疾病和虚弱现象, 并且是一种在生理、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平稳状态[9].众所周知, 中国广西, 巴马瑶族所在的世界五大长寿地区之一。2007年, 巴马的"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的数量为35.8位[10]", 是国际认定"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4.5倍。经采访得知, 这里的长寿老人既有着"法于阴阳""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的生活习惯, 也有着和善亲人的性情特点。巴马长寿村很好地诠释了人类健康长寿来自于和谐。
近现代医学的发展看似越来越先进, 实则背离了医学的初衷。"心身二元论""机械论"思想深刻影响着现代医学关于人体的认识, 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人的生物属性, 认为人生病是因为人体内出现了不合适的细菌, 病毒, 只要把这些危害人体的因素除去便可, 也就是"对抗医学"的治疗模式;工业革命加速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兴盛, 主要反映在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上, 导致医疗技术化。不管是对抗医学, 还是医疗技术化, 都忽视了一点:人不仅具有生物性, 还有非生物性。就好比天平的两端, 一边是人的生物性, 另一边是人的非生物性, 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使得天平严重倾斜。追根溯源, 西方"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做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哲学观不仅把人看作是可操控、可改造的"机器", 甚至认为"人定胜天", 可以任意改造自然[11].可以说, 这既是人与自然的不协调, 更是人因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而造成的不和谐。所以, 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的态势始终不减, 疾病越来越多, 医患纠纷不断……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 "古老"的中医学与新生的现代医学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人之所以生病, 不仅仅是因为外来病邪的侵害, 所处的环境, 自身的状态都有可能是致病的原因。相应地, 疾病的治疗也不单单是驱除病邪, 而是要整体考虑到一切可能致病因素去制订治疗方案。
中医一贯提倡"治未病", 倡导积极地"养生", 而不是一味地"卫生".也就是要协调自身及自身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未得病时, 人要学会自我养护, 需要顺应自然, 不能违逆自然, 比如,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处于社会之中, 要与人为善,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仅是在平时, 即使是在病中, 也要如此。愉悦的心情有助于疾病的痊愈。这是中医有名的"情志疗法", 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 来促进人的康复。
整体思维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 其中整体思维是总纲, 贯穿整个中医医疗实践过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要"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中医药全面发展格局"[12]的主线。如何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可分为两个方向:首先是横向上, 构建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13]动态发展范畴, 为中医药拓宽生存发展空间, 突出文化与教育两大板块, 通过优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中医药教育的传承, 夯实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 协同其他四大板块, 共同助力中医药长久永续发展。其次是纵向上, 正确看待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医学之间的异同。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中心, 传承好我国传统中医学, 也要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觉悟, 合理吸纳现代医学成果, 利用现代医学的成果, 提高临床疗效, 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同时要重视东方本土医学 (包括除中医之外的其他民族医学) .
1.4开放: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在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任何一种医学, 如果一再固守原有的传统, 缺乏开放包容的胸襟, 其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其治疗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 中医药应该拥有兼收并蓄的态度。中医学应秉持开放的胸襟, 宽容的态度, 与此同时, 中医学也必须和世界上其他医学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使其不断壮大, 重新焕发光彩。
在历史的长河里, 中医学一直走在时代前端, 吸收当时最先进有益的文化思想:以"仁"为中心的儒家为中医铺就"医乃仁术"的底色, 道家养生思想在中医学"治未病"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慈悲为怀"的佛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医人……吸收其他民族医学的精华, 为我所用:阿拉伯的香药引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14], 印度医学中的"地, 水, 火, 风"丰富了中医学的"五行"等。中医药要走向世界, 在与其他民族医学的交流碰撞中, 迸发出新的火花, 正如国医大师徐景藩所说, "当代生物医学的发展, 药物化学的发展, 吸收他们的科技, 为我所用".
凝眸历史, 中西药发展应当选择开放包容, 以我为主的新路。事实上, 我们可以说, 任何一种医学, 一旦固步自封, 止步不前, 一定会被历史所湮没。为此, 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努力:一方面, 加强国内中医药工作者内涵建设, 树立中医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15], 继承中医文化精髓, 传播中医文化思想。无论是临床工作者还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 (尤其是后者) 都需要从源头上了解认识中医。笔者认为, 历史是关于真理必要的检验。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 两种医学不同的历史时间跨度 (中国传统医学跨越千年, 现代医学百年) , 可以通过合理调节学校里中医药、现代医药相关课程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的比例, 来提高学子们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 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 以加快中医药中心建设为基点, 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 调研并构建海外中草药种植基地, 以培养、开发更多适宜人类的药草。在这一方面, 中医英语翻译显得至关重要。故此, 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背景, 同时精通外语翻译的综合性人才[16], 以及建立针对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科研的翻译语料库是实现中医药融入世界, 造福世界人民的重要载体。
1.5共享:携手一带一路, 造福人类健康
2013年8月, 习近平主席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他表示, 中方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 愿继续加强合作, 让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7], 将中国智慧与世界人民共享。自古以来, 中国就是礼仪之邦, 乐善好施赋予这个国家宽厚与良善。一代"药王"孙思邈, 活人无数, 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药方, 后人把它们刻在石碑上, 继续庇佑后世之人;隋唐之际, 遣唐使、遣隋使的来访既为我国带来外面世界的文化, 也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传向海外;鉴真大师东渡日本, 不仅仅是传播中国文化, 更是向世人展示华夏之国愿与人类共享智慧的风貌。明朝是个活跃的朝代, 在此之前, 中医药在东南亚各国已有所分布, 郑和下西洋则使得中医药在东南亚一带迅速传播;《本草纲目》享有"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之名, 依旧影响着世界, 译成多国文字, 流传海外;人痘接种术的发明不仅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健康。也是中国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引起世界的密切关注, 中国政府积极向受灾地区投入人力物力援助, 经过中医药诊治, 患者出血减轻, 预后延长, 为进一步地对症治疗及疫苗研制争取了时间, 间接地降低了死亡率。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的治疗理念与方法再一次影响了世界。疟疾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世界的难题, 致死率极高,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屠呦呦先生发现的青蒿素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福音, 惠泽世界人民, 更是世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的丰碑。
有一句名言, 身体是革命的资本。拥有强健的身心体魄, 人类的事业才能如愿进行。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多年, 若是没有中医药的护持, 怕是难以绵延至今。尽管在一段时期里, 中医药一度蒙尘,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新的时代, 中医药逐渐复苏, 不仅造福中国人民, 也将本草香味播向远方。"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要素"[18], 为当时的华夏中国同世界各国互通友好, 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一带一路"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 将继续助力中国的发展, 世界的发展。中医药也仍然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内容为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生民立命", 更"为万世开太平", "一带一路"带领中医药传播, 将成为世界和平健康发展举足轻重的一部分[19].
如何与世界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上文提到"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第一, 在国家层面, 设立相应的"一带一路"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20], 把握好国内外两个维度。对内, 继续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医药内涵。对外, 加大传统文化的普及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布点的孔子学院是一个关键平台, 应加以有效利用。第二, 由国家设立"一带一路"中医药专项基金, 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中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 应该优先抓手。将发展中医药作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之一, 以期深入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21], 甘肃以此为契机, 中医中药海外推广的项目率先走在前列。到目前为止, 已携手相应各国, 成立数家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 越来越多的人民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与魅力。"中医药"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药知识应该生活化, 让更多人接受这种生活方式, 接受中医药的价值观, 将更有助于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第三, 以政府引导为主, 鼓励社会参与, 实施一批中医药示范项目, 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讲好中医药故事, 传播好中医药声音。将中医药精准传播, 上海专设海派中医地铁专列, 实实在在让更多人耳濡目染中医之美, 真正地把中医药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医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成果, 让人民满意, 让老百姓确确实实拥有来自中医药的"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这"岐黄之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中国重现生机, "健康中国"的建设将造福人民大众。"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共同体, 一荣俱荣, 唇齿相依。让中医药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不仅是我们的梦想, 更是中国为保障世界人民健康, 解决世界性医疗难题, 促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一剂良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 而中医药的振兴将有力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中医药之路会越走越宽, 越来越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国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 (1) :2.
[2] 史载祥。从"朱良春现象"看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C]//名师高徒。中日友好医院, 2005:214-217.
[3]孙光荣。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根本方略---学习习总书记论述中医精髓, 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J].中医药通报, 2015, 14 (4) :1-5.
[4]刘雅芳, 杨玉赫, 郭竹英, 等。"互联网+"背景下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8, 39 (8) :58-61, 72.
[5]张廷, 陆为民。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治疗胃病经验拾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 33 (2) :44-46, 64.
[6]张雷平, 李柔冰。中医药文化传播基本问题论纲[J].医学与社会, 2017, 30 (7) :32-35.
[7]王海燕。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4.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 2017 (21) :3-28.
[9]吴大嵘, 赖世隆。中医学健康概念及其测量操作化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2) :174-177.
[10]黄渊。一张名片, 赢得众多青睐目光[N].广西日报, 2007-09-17 (001) .
[11]唐乾敬。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辩证否定过程及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 2018, 25 (2) :20-22, 30.
[12] 王泽议。明确中医药发展理念和任务[N].中国医药报, 2016-01-19 (004) .
[13] 王国强。以新理念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学习时报, 2016-08-18 (001) .
[14]李少华。阿拉伯香药的输入史及其对中医药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15]李寒冰, 吴宿慧。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 2018, 5 (30) :5-7.
[16]唐小云, 王可, 陈骥。中医药国际传播背景下的中医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20 (2) :18-20.
[17]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 (11) :974.
[18] 胡彬。《中医药法》定根本"一带一路"行更宽[N].中国中医药报, 2015-03-11 (001) .
[19]李玫姬。"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 2016, 39 (4) :130-133, 180.
[20]于文明。发挥中医药独特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J].前进论坛, 2015 (4) :51.
[21] 崔芳。甘肃中医药成"一带一路"突破口[N].健康报, 2016-04-13 (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