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变革,整个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都接受着改革的洗礼。体育也同经济、教育、科技一样,其体制在这个改革的洪流中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引发和推动人们的思考,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竞技体育该怎样走?如何培养运动员更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由此而引发了对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运动员培养模式问题的思考、剖析、探索,选择符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现阶段实际情况需要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提升体育事业在我国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我国现阶段运动员培养模式的选择
2.1 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会逐步被历史所淘汰
如前所述,专业运动员由于受教育不系统,基础知识水平较低,“脑体不平衡”,因而,文化知识水平低,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低下,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能力差,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困难。既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目前党和政府倡导的创建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2.2 运动员学生是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主力军
现有的通过“三级训练体制”,以运动员学生的模式培养优秀运动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行之有效模式。运动员学生的特点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学习,以优秀运动员的角色训练。
这一模式经过了几十年实践,无论从管理层面,还是在体制层面都比较成熟,训练理念先进,训练水平较高,各种保障较为完善。
而且,有利于发挥优秀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举国体制,因而,是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较为有效的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运动员学生是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竞技体育的主力军。这一培养模式的主要优点是:
2.2.1 这一模式试图在提高训练水平的同时,解决运动员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的问题。在保证训练的前提下,通过较系统的学习,使运动员基本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能力,以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优,使运动员在役期间,更安心训练;在运动员退役后,会大大减轻就业安置的困难,而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2.2 使体育行业更具有吸引力,可吸引更多有天赋的年轻人投身体育事业,扩大体育后备人才的队伍。能保证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一段时期内处于高水平,有利于完成重大赛事任务。
2.2.3 提高了运动员队伍的文化教育水平,可以大大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从而提高运动员对训练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大大提高运动员科学训练的水平。
2.2.4 有助于深化体育改革,促进新的竞技观与训练体制的建立,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对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会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前所述,运动员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确实存在某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流于形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2.3 目前我国高职运动员培养模式还未成熟
目前我国高职运动员培养模式还未成熟,处于成长的阶段。
现阶段要实现以高职运动员为主体来培养优秀运动员,并满足竞技体育的需要还不实际。在人、财、物、观念、理性、数量、规模等方面,尚不成熟。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未来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体教结合,脑体平衡,全面发展的模式。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国人健康水平的提高,高职运动员将逐渐成为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所达目标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使运动员接受更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成为高职运动员,具备更高的素质,无论是从教育的观念,还是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理念上看,都对实现人文奥运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加速实现这一目标。
高职运动员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扩大成果,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骨干力量,还有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
2.3.1 虽然高职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已暂露头角,但是现在的高职运动员从本质上讲,还是运动员出身,在取得了较好的运动成绩后,利用国家、地方、学校的特殊政策,才能进入高职学习,虽然具备高职的资格,并不是真正的高职运动员。真正由学校培养的高水平高职运动员,仍然是名不见经传,风毛麟角。
2.3.2 在训练设施上,除少数高职具有不错的训练条件外,大部分高校的后勤保障、训练设备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2.3.3 缺乏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练员。目前高校的高水平教练员很少,好教练主要集中在专业运动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运动员脱颖而出。
2.3.4 缺乏独立的比赛体系,使得高职并未能真正发挥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作用。围绕奥运、全运、大运、城运等一系列运动会,顶尖运动员都在专业运动队中,选拔选手、组织比赛均由体育部门操办。只是在2003年国家把参加世界高职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从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高职赛事的运作和管理,才刚刚形成。
2.3.5 各高校缺乏对边学习边训练情况下,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训练效果与训练效率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与之配套的教学与训练体系。
当然,探索以高职为中心、体教结合、大中小学衔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职运动员的途径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这一模式是今后我国运动员最终的出路。高职运动员培养模式代表了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必将逐渐成为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钟秉枢。面向经济体育主战场,加强运动训练专业的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高职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