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第一章】浅谈竞技体育内涵及绪论
【第二章】基于体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章】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运行现状和主要矛盾
【第五章】国外体育管理模式分析与借鉴
【第六章】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预测和建议
【第七章】关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结论及参考文献
7 结语
在经济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我国各项制度转变逐步的推进,我国竞技体育的推进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转变,并给予了举国体制新的意义和进步方向,并逐步达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要求。随着国际上奥运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追求从未间断,在和平发展的理念下,我国还需要通过竞技体育来参与国际竞争,举国体制带来的不可比拟的体制优势,可以迅速有效的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能力,这也是我国实现国家利益所需要的。因此,举国体制仍有一席之地。我国竞技体育运行体系的改变创新,就是为了适应新的转变形式,为了有效的提升我国体育实力而进行的制度转变。
这种改革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还要受到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社会文化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
我国体育事业的稳步提升离不开各方各界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的广泛投入。独有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也决定了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始终带有中国特色。
体育事业的管理运行要适于我国的国情,适于时代客观的需求,政府要进行权责的转变,创立新型运行管理制度,促进举国体制和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家、社会融合发展体育事业,带动体育人才培养,培育发扬体育精神,这也是中国将来体育事业的前进方向,它必将带有中国烙印,国家应当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纵观世界体育发展进程,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发挥制度优势,是当前的必然选择,举国体制虽然诞生自计划经济时期,但却不是其创新推进的必然要求,实践足可以证明,在当前国情下,举国体制依然能都展现有效的作用,积极的推动体育的合理有效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梁晓龙,鲍明晓,张林. 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李元伟等.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鲍明晓.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 谭华. 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杨烨等. 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 许永刚等.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北京:人民人学出版社,2006.
[7] 曲科宇. 浅析中国竞技体育制度[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06):102-103.
[8] 乐仁油,董华. 经济学视域下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审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06):90-92
[9] 何雅丽.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举国”之路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2,24(01):118-119.
[10] 杨桦.《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06,
[11] 高璐. 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走向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42(02):76-78.
[12] 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3.
[13] 彭崴,罗亚娟. 美国体育思想的嬗变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5,36(03):55-57.
[14]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5] 柳新元. 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2002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