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本病可发生于食管任何部位,国内报道以中段最多见,下段次之,上段最少,在颈段的极少。肿瘤绝大部分为单发,多发的仅约2%~3%,自2个至10多个不等。肿瘤形态、大小不一。约半数平滑肌瘤患者完全没有症状,是因其它疾病行胸部X线检查或胃肠道造影发现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间我院12例经胃肠造影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2周~2年,所有病人行食管钡餐及CT检查,其中,吞咽困难者6例,胸骨后不适2例,无任何症状者4例。1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例。位于食管中段者9例,其余3例均位于下段。
1.2、方法
本组全部病例均有食管钡餐造影和CT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4天~2周。CT扫描采用Philips公司的Brilliance CT64进行扫描,扫描层距10~15 mm,层厚为10 mm,病变部位加片3~5 mm薄层,12例全部平扫。食管钡餐造影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Emotion DRF数字胃肠机,常规摄取气钡双重食管正位及双斜位片,病变部位多次多角度摄片。经由高年资的诊断医师读片,对食管造影和CT表现分别进行分析,影像诊断结果并与病理报告对照比较。
2、结 果
2.1、食管造影表现
病例中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3例可见浅分叶;充盈缺损长径1.5~6 cm之间,充盈缺损之边缘清晰锐利,与正常食管壁之间可形成锐角6例。病变区黏膜皱襞主要表现为展平或消失,但周围黏膜皱襞情况基本正常,3例影像表现为典型的“环形征”。充盈缺损上方均未见食管扩张。肿瘤所在处形成食管纺锤形扩张这是平滑肌瘤在X线上带有普遍性的表现,本组5例有此 征象。肿瘤所在部位粘膜皱壁无中断,钡剂呈偏侧绕行,常见到覆盖在肿瘤上拉长的完整的粘膜呈弧形状挤压,粘膜显示变平变薄。
2.2、CT表现
7例呈食管一侧壁向腔外突出的软组织影,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脂肪间隙。另2例见食管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未见明确的食管壁。病灶密度均匀,平扫CT值45~60 HU,病灶直径1.5~6 cm,边缘光滑,未见钙化或低密度灶,3例与主动脉之间分界不清,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脂肪层消失。1例于气管隆突下可见类圆形阴影,边缘较清晰,病例中均未见钙化。
3、讨 论
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约占所有食管肿瘤的52.1%~83.3%[1]。因症状较轻或无症状,患者常不求医,或为临床医师所忽视。近年由于X线及其他检查技术进步,发现的病例才逐渐增多。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有一定特点,误诊率较低[2]。食管钡餐造影是食管平滑肌瘤主要诊断手段之一,不仅能显示有无食管病变,且能准确表现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情况等特征。本病在造影上表现为食管腔内生长的类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环形征”粘膜光滑平整,这些特征与肿瘤的大小形状有关[3]。
有2例食道造影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后经CT证实为降主动脉压迫,避免了造影误诊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另一例为纵隔淋巴结肿大 ,因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症状为吞咽困难,造影检查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影,内窥镜显示食道内的光滑类圆形病灶,此时若在食管造影基础上,进行CT扫描,则可鉴别外压性食管梗阻,而明确诊断。因此,虽然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检查是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主要方法,但CT是明确外压性病变的更好的方法,尤其是位于主动脉弓水平和气管隆突水平的病变[4]。总结误诊病例的原因,证明CT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食管平滑肌瘤经食管造影及内窥镜检查后基本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少数病例,特别是中段病变,需与主动脉瘤、血管压迫或畸形进行鉴别,鉴别不开时需CT检查[5]。CT还可以了解肿物向管外扩展的情况及准确部位,有助于手术方案及切口的设计。对于已行钡剂造影及食管镜检查仍不能确诊者可再行CT检查,特别是对于鉴别食管平滑肌瘤与其他外压性疾病以及平滑肌瘤的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58.
[2] Fitzgerald J F,Troncone R,Ahmed M,et al.Leiomyomatosis of the oesophagus[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4,39(2):211,231.
[3] SabbahF, QudananeM, EhirchiouA,etal. Leiomyomaoftheesophagus [J]. PresseMed, 2001, 30(23): 1148-1150.
[4] YangPS, LeeKS, LeeSJ, etal. Esophagealleiomyoma:radiologicfind ingsin12patientJ. Korean[J]. Radiol,2001,2(3):132-137.
[5] 高春芳,王仰坤.实用消化系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