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总结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执业能力、设置监督核定委员会、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发挥、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等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并称三大类审计, 是审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 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所需, 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得到细化和完善。事业单位小到办公用品采购, 大到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业务, 都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流程和制度。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资金性质, 决定了国家对其内部管理、财务收支、经济运行提出了比一般企业更高的监管要求。因此,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过去主要关注单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这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监督的需要。现代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必须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和效率审计扩展。只有通过拓展、完善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来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才能在保障国家资金安全的同时, 使事业单位社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构设置不合理,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要求, 各事业单位都逐步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各级次监察审计体系得到了充分扩充和完善。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 并与财务部门、办公室或者其他部门合署办公, 存在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此外, 审计部门存在受双重或者多重领导的情况, 缺失应有的独立性, 从而影响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二) 人员执业能力普遍偏弱
内部审计的人员队伍是一支新成立的队伍, 且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照, 更没有相关明确的规范可以学习。而内部审计工作不是简单地对财务收支的防弊查错, 更是要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 进行归纳分析并查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比财务人员更高的要求。但是, 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层次不高, 专业性不强, 风险敏感性不足, 能力偏弱的问题。这是因为, 大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体系的人员构成为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或由单位财务部门直接调配而来的会计人员甚至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一般人员。
(三) 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结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核定
由于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多有不当, 审计结论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准确。进而出现内部审计工作干扰单位主要业务的正常推进、内部审计人员凭借主观意识对问题进行判定、忽视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和将不影响法律效果的业务操作细节问题列为问题进行整改等情况。
(四)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当今社会,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并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信息化建设已经普及各个领域。原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审时度势, 清醒认识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 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
然而,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以翻看纸质账目为主。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员、资金等投入甚少, 没有形成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等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内部审计监督和管理系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面对海量数据无从下手、无法快速找到目标数据, 造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繁重而低效。
(五)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发挥不够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IIA) 在2001年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 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独立、客观的咨询、评价活动, 其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方法对机构进行风险控制和监督评价。我国审计署也在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2018年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 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与原定义相较, 内部审计增加了“建议”职能, 并将目标定位为“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这体现了国内外对内部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要求。
然而,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多强调和发挥监督职能, 忽视了其应该具有的服务咨询职能。内审人员多以监督、检查的方式开展工作, 以披露问题, 查错纠弊为目的, 却没有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六) 监督端口滞后, 不利于源头防控风险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多注重事后监督检查, 没有紧跟单位当前重点推进的业务开展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发现的很多问题往往由于既成事实而难以弥补, 这种工作方式并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此外, 事后监督不能及时了解单位当前重点工作具体推进情况, 难以发挥监督的及时性和日常性优势。
三、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保障其独立性
独立性是事业单位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首先, 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 防止出现内部审计机构挂靠和人员兼任的情况。只有保证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 才能避免多方利益的制约, 进而独立开展行之有效的经济监督活动, 保障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其次, 事业单位应当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并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汇报。
(二)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执业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执业水平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就会与时代脱节;若不能悉知国家最新政策法规, 就无法对审计事项进行准确判定, 更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宏观分析。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相关政策法规。同时, 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首先,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应当设置专业约束, 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常识和基础, 招聘掌握财务、计算机、工程等相关知识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其次, 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通过进修、集中培训、同行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综合素质, 形成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体系。
(三) 设置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结论的监督核定委员会
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单位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才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其他部门业务工作的影响, 避免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排斥和反感。审计结论的客观公允直接影响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决策, 关系到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了保障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可以通过设置监督核定委员会的方式, 组织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核定,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 应当加强与单位领导的沟通协调, 大力宣传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 及时汇报相关工作, 积极争取单位领导的支持。二是开展前期考察, 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单位请教学习, 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开展可行性调研,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三是筹集资金, 加大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四是通过培训或者招聘等方式, 构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人才体系, 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保障。五是成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 积极跟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协调与单位其他相关领域信息系统的匹配、对接工作, 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 由此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科学发展, 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五)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发挥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通过调整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首先,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拓展思维, 拓宽工作思路, 加强服务意识。思想上要意识到, 内部审计工作应立足协助单位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而不仅仅以查错纠弊为目的。杜绝以居高临下的审判者姿态, 参与业务的推进。
其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不定期的深入单位一线各部门去开展调研工作, 详实了解、掌握部门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然后, 对发现的问题与风险进行归类总结, 结合政策法规、案例分析等探究易发、多发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主动跟进单位当前重点业务, 与业务相关人员建立多种交流、沟通渠道, 对于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从审计理论出发, 以参谋助手的身份献计献策。
第三, 加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宣传。许多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都是因为当事人对政策法规的了解不深入和不全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比一般政策理论宣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因此, 可以通过单位网络、展板或者其他渠道, 以贴合单位实际工作的典型警示案例为依托, 加强风险防范宣传, 让单位职工了解纪律红线。
(六) 监督端口前移, 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加强指导监督, 将审计监督端口前移。只有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 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首先, 应当对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审计监督。督促相关部门依据最新法规政策对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源头防范风险;其次, 在单位重大事项具体工作开展前, 对其实施方案进行监督, 并在事项推进中开展事中监督。以此在风险隐患预防和预警方面实现早发现、早预防。
内部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 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尽管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但随着相关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 实践经验的逐步累积, 人员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定能逐步完善, 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素萍。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演进与完善[J].会计之友, 2013 (07) .
[2]宗文龙, 魏紫, 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 2012 (05) .
[3]安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优化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17 (06) .
[4]孙晓娜。基于供给侧改革下的H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7.
[5]丁妥, 张艳辉, 姚增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 2018 (04) .
[6]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审计局北京分局课题组。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5) .
[7]赵阿妮。论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09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