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阜新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1 引言
  
  阜新地处辽宁西北部,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面积 10 355 km2,2005 年末总人口193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78 万人。阜新市在 2002 年明确提出产业转型战略,在 20 世纪末期已有一些自发的转型行为。
  
  2 阜新的产业发展分析
  
  根据阜新的历史背景,将阜新的产业转型分为两个阶段:建国至 20 世纪末,以煤炭为主要产业时期;进入 21 世纪,大力发展新兴转型产业时期。
  
  2.1 煤炭为主产业时期
  
  阜新是一个以煤为主的城市,其经济状况和环境变化多与煤的开采和燃烧有关。建国后阜新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大力发展开采煤炭事业,城市的经济收入过度依赖煤炭产业而致使其他产业相对落后,又因为在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落后和开采程度等都过于粗放,因而在建国初期的半个世纪里,阜新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阜新的煤炭开采多以露天矿为主,开采相较于山区的立井开拓方便,因而在建国初期的半个世纪里阜新的煤炭资源储量大幅度的减少,环境也相应地急剧恶化。
  
  阜新产业结构中的问题如下:
  
  (1)城市支柱产业结构单一。阜新是一个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煤炭工业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1/3 以上,矿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 59.7%,城市经济过度依赖采矿业,致使支柱产业过于单一,不仅使矿业企业负担过重,城市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造成城市功能不全、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可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2)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矿业城市存在和发展依托于赋存的矿业资源,而矿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型资源,总会枯竭,矿山企业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遵循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客观规律而发展运动。特别是像阜新这样的无依托型矿业城市(即原来没有城市,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矿产将尽时,即可能出现矿竭、城衰、人口迁移的严重局面。
  
  (3)地方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由于阜新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辽宁省最低。不但吸引不来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反而有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考入外市的大中专毕业生回来的比例也很小,人才严重匮乏。
  
  (4)企业竞争能力不强。阜新支柱产业过于单一,产业结构层次低,地区内经济整合能力差,具有鲜明的出力大、挣钱少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地区企业提供的产品基本以初级产品、工业内部循环需求的中间产品居多和基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最终产品,大多输出原煤、原矿石、原粮、原毛、原肉产品。
  
  (5)发展煤炭产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露天煤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随着露天煤矿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污染将日趋严重。同时,露天采煤形成的凹坑,由于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等原因诱发滑坡、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可能危及周边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居民建筑的安全,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又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
  
  2.2 大力发展新兴转型产业时期
  
  由前面所述可知,阜新的煤炭资源已面临枯竭,必须走由煤炭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的转型经济之路。
  
  阜新的重工业基础雄厚,最早是煤电生产基地,国家“一五”时期的 156 个重点项目中,就有 4 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这造成阜新的煤炭经济比重更大,一些所谓的非煤产业也都依附煤炭行业,如机械加工、民爆火工、矿建、电力、建材等,煤炭资源的衰竭使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色彩更为明显。阜新东邻省会沈阳市,南靠渤海辽东湾,北接内蒙古,西与锦州港、京津地区相连。阜新铁路线可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地;高等级公路至省会沈阳 170 km,至锦州港 148 km,阜新至北京有高速公路,需 5 h.阜新距海港较近,周边城市分布较密集,位于东三省的中轴上。综合来看,阜新市的区位有一定优势,在煤炭城市中属于区位较好的城市。阜新属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从 1999 年开始,连续 5 年持续干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阜新现有耕地 564 万亩,草场面积 106 万亩,正常年份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为 15 亿 kg,农业劳动力年人均粮食产量为 3 125 kg.阜新的风力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条件也较好,矿产资源都以煤炭为主,其他矿产资源优势都不突出。
  
  3 阜新的未来发展
  
  通过分析可知,阜新要想走好新兴转型路必须探索一种替代产业或连续产业来代替煤炭产业,如何选择替代产业和连续产业却成为一个难题。研究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应重点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趋势和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3.1 替代产业
  
  鉴于阜新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对其转型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于 2001 年底将阜新市确定为转型试点城市,阜新也正式开始了产业转型的历程,并于 2002 年制定出转型的总体规划。此后,中央政府在阜新投资建设了 23 个大项目,总投资 23 亿元;并有 14 个破产项目列入国家正式破产政策计划,有7 个破产项目列入国家破产建议计划;辽宁省政府也将阜新的转型列为全省的二号工程予以支持。阜新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仅依靠国家投资与政策不能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必须树立起新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转型。为了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阜新市在确定产业转型定位时,优先考虑了扩大就业的原则,把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替代产业。同时,也围绕着煤的深加工,煤的共生与伴生资源的开采利用,发展接续产业。在替代产业方面,阜新市选择现代农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替代产业。建设农业园区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是阜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大举措。截至 2005 年年末,全市建设了 20 个农业园区和 55 个设施农业小区,有各类种养棚舍 5 400栋,主要经营生猪、奶牛、肉蛋鸡、花卉、食用菌、蔬菜等品种,棚舍利用率在 90%以上。另一方面,阜新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 2005 年末已有70 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如河南双汇、上海大江、内蒙古伊利、草原兴发、大连韩伟养鸡等,共完成投资 13 亿元,形成了十几条农业产业化链条。如肉食加工产业链以双汇集团阜新分公司为龙头企业,产业链为饲料加工-养殖屠宰-肉类分割、批发、零售-肉食加工营销。双汇集团大量收购阜新地区农民养殖的猪、鸡等,直接带动 3 万农户从事养殖业;双汇集团生猪屠宰加工车间直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1 000 人,销售及售后服务部门等安置就业 800 余人。双汇集团阜新分公司不仅直接带动近 2 000 人就业或再就业,而且鼓励周边地区农民发展养殖业,从而带动阜新地区整个农业、物流及饲料工业的发展和壮大。经过四年的转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8%,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继煤电之后的主导产业的地位基本形成。此外,机械制造加工业、建材与建筑业、民爆火工产品等也是阜新发展的替代产业,这些产业与煤炭采掘业息息相关,属于相关替代产业。阜新还开发了风力发电、矿区旅游等非相关替代产业,例如建设了 1 万 kW 金山风力发电工程,设计和建设了蒸汽机车展览馆、露天采矿博物馆、矸石山牧场、猪场、露天采煤地质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阜新大力建设农业园区以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关闭,许多园区内经营农业的失业矿工离开了园区。这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是失业矿工缺乏农业种植养殖的技能,一时不能适应农业经营。二是虽然农业园区在土地、资金、技术、种子等方面已经给予矿工和农户很多支持,但是缺乏销售经纪人或中介组织,销售问题是个难题。三是阜新转型以来,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过程中,SARS、禽流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四是阜新严重缺水,限制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也造成现有种植成本的提高。一些农业园区遇到的经营困难使得农业园区吸纳的失业矿工人数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数量,失业矿工自主经营农业的人数并不多。阜新市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 2004 年开始,阜新市的产业转型方向事实上已经调整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方面,而不是像以前所提到的现代农业。阜新市政府还将 2006 年定为阜新市的工业年,重新提出“工业立市”的口号。
  
  3.2 接续产业
  
  阜新市以阜新矿业集团为主体发展接续产业,主要有三个方向:其一,向上游延伸,经营与煤共生、伴生的资源,使现有的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煤层气产业化、矿井水产业化。例如,在已有煤层气(即瓦斯) 抽放输送系统年供气能力 1 591 万 m3基础上,“十五”期间改扩建形成年总供气能力6 580万 m3;新建 8 座利用矿井水的水厂,年总供水能力达到 2 920 万 m3,净化后的水供阜新发电厂作为生产用水。其二,向下游延伸,加大对煤焦化、气化、液化的深加工,发展煤电、煤化工和煤矸石的利用。阜新矿业集团改扩建了城南热电厂,正在筹建新邱矿区年产 60 万 t 的煤制甲醇项目;扩建了原有的阜新煤矸石热电厂,又新建清河门 54 万 kW 煤矸石热电厂,并利用煤矸石生产水泥和砖块。其三,异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支持下,阜新矿业集团正在内蒙古白银花煤田的四号露天矿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项目计划建设总投资 108 亿元;该集团还积极寻求在尼日利亚、孟加拉等国开矿办矿[1].
  
  阜新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见图 1(资料来源于阜新 1997-2006 年的统计年鉴)。图 1 表明,1997-2006 年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在 0%~10%之间波动,第二、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在44%~52%之间波动,都没有超出 10%的范围。
  
  特别是 2000 年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现代农业的发展部分弥补了煤炭资源枯竭造成的影响,带动第一、二产业(现代农业中基础农业部分属于第一产业,深加工等部分属于第二产业) 占 GDP 的比重稳步上升,至 2006 年基本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从整体上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在1997-2006 年期间波动不大,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出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
  
  4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4.1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劳动力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结构的特点是:(1)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资源采掘业。(2)第二产业中大企业占重要地位,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大企业。(3)国有企业比重大,大部分劳动力被大型国有资源开采企业吸纳。(4)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由于第二产业的萎缩(煤炭资源枯竭),导致第三产业失去了依托。就业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联动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是,产业转型是由于资源枯竭被动引发的,产业转型中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受到资金和就业压力的制约,往往逆向于产业高级化方向,其具体路径是:第一、二、三产业向第二、三、一产业或向第三、二、一产业转化,这两条路径的特点都是优先解决就业问题,兼顾经济发展[2].
  
  阜新市煤炭资源枯竭后,为了安置大量的煤矿下岗工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现代农业的产业转型主导方向,实际上是受资金、就业压力等约束条件的限制而做出的次优选择。阜新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仅依靠国家投资与政策不能解决困难,必须树立起新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转型。为了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阜新市在确定产业转型定位时,优先考虑了扩大就业的原则,把现代农业作为主导替代产业,也是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3].阜新市的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生了一定改变。阜新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目的比较明确,为了安置由于资源枯竭而下岗的大量煤矿工人,将产业定位为基础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2001 年以来,随着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阜新市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劳务输出、创办创业实体等 10 个方面渠道,实现再就业 13 万人,其中矿区下岗职工占再就业总数的 25%,与转型初期相比,实现就业率 83%.随着新的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到 2005 年末,全市还有下岗失业人员 8 167 万人,其中矿区职工占 54.189%,但是与转型初期相比,减少了近 1/2,说明就业结构调整在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来看,阜新根据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使得一部分下岗工人实现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煤炭采掘业和现代农业都属于第二产业)的转移(称为他转移)。由于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与原来的基础农业相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都有了较大提高,其生产总值也有所提高,导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有所恢复,但离解决大量的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首先应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但过于考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逆向于产业高级化方向[5].阜新市的产业转型就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其结果是新的产业优势很难形成,解决再就业的力度也有限。由此看来,优化就业结构,以此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方向转型,摆脱比较优势陷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6].与其他城市相比,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慢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并且其就业结构滞后性更为突出。因此优化就业结构,政府积极引导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的大量下岗工人实现自转移和他转移,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4.2 产业结构转型后的环境影响
  
  转型以来,阜新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来抓。在国家林业局和辽宁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始终高举经济转型、生态立市的大旗,广泛深入地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科学营林,全面加强林业资源管护,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2002 年国家领导人在阜新视察时指出,阜新的生态问题很严重,经济发展时刻不能忘记生态建设。
  
  国家林业局把阜新经济转型林业项目建设纳入重要议程,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连续 3 年对阜新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给予计划单列,每年安排给阜新的任务量都占辽宁省的 20%至 35%.
  
  2006 年,阜新抓住国家生态治理由退耕还林向沙漠化治理转移的有利时机,经过积极争取,终于被列入全国跨区域防沙治沙示范区。阜新开始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转型 10年,阜新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704.24 万亩,到 2010 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 499 万亩,活立木存积量已达到 910 万 m3,森林覆盖率达到 32.1%.特别是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边界构筑了一道长322 km 的绿色生态屏障,完成高速公路两侧绿化 2.9万亩。同时,在城市周边建设了一条长 100 km、宽500 m 的环城防护林带。全年 6 级以上大风天数由转型前的 62 d 减少到 41 d,沙尘天气由 31 d 减少到11 d.
  
  林业生态建设成为阜新转型 10 年的特殊亮点,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国土生态安全,维护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为阜新转型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基础,曾经“沙进人退”的情况彻底成为历史,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闪现在辽西北广袤的大地上。
  
  5 结论
  
  通过总结阜新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关系的转变,分析资源枯竭型主体的核心因素,以及产业转型的环境变化积极影响的经验,得出以下结论。
  
  5.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应当具有均衡与互动的关系,产业转型确定的新的产业结构能够优化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反过来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进程。但是,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普遍没有形成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的良性关系,而是出现了矛盾关系。而且,这种矛盾并不突出表现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总量上的矛盾,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转型中,随着资源枯竭型企业的退出,产生了大量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观念落后、缺乏自我创业能力的剩余劳动力。同时,新兴的替代产业又需要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因而就业结构的变化在产业转型中非常突出,有效的就业结构优化能够对产业转型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7]
  
  .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雄厚的人才资本作保障。人才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人才支持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首先,表现为从业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维持地区经济运行所需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其次,表现为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员比例偏低。
  
  第三,人才流失严重。资源枯竭型城市人才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主体的核心因素
  
  最关键的是如何使用全新的理念引进人才、稳住人才和培养人才,优化就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解决严峻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只能依靠产业转型,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区域经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8].国内绝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它们的兴衰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都有巨大的外部性,不同于国外许多小规模的资源枯竭型城镇,难以采取闭矿弃城、人走城衰的方式,只能长期不懈地通过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实施产业转型,获得城市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定位是核心问题,即确定发展何种主导产业。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即是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作用的产业。罗斯托的主导产业学说认为,前一个成长阶段的主导产业会对下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产生诱导作用,原来的主导产业部门在完成了带动其他部门和经济增长使命后,就会让位给新的主导产业部门[9].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是重新确定、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一般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可以从接续产业或者替代产业中产生,也可两者一起混合发展。这样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现实中令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困惑的是如何选择具体类型的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6 建议
  
  面对是继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采煤经济为主,还是发展可持续的转型经济这一问题,阜新做出的选择是转型经济,在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和矿区整治方面有了重大进展。
  
  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防沙治沙、农田林网、村屯绿化、矿区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01 年以来,阜新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 596.6 万亩,并在辽宁省率先启动了封山禁牧工程。
  
  突出城市环境建设。按照建设“清洁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大了对城区街路改造力度,并建设了广场、游园、车站等一批改善城市面貌的重点工程。实施了城市中心区、阜蒙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发展规划,引白一期工程达到通水条件,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填补了城市功能方面的空白。实施了细河城市段治理工程,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绿化覆被率达到 42%,阜新市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
  
  突出矿区环境整治。阜新市坚持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和新邱东、西排土场复垦等矿区矸石山复垦治理工程基本结束,矿区绿化面积达到 5 万多亩,昔日的人造荒漠变成了今日的人造绿洲。特别是加大了海州露天矿关闭破产后地质灾害治理力度,露天大坑开发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矿山公园和全国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矿山公园主题广场完工,计划近期开园。
  
  阜新在走经济转型之路后,在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即达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加快阜新产业转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6.1 引进人才借助外力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产业转型,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引进企业家人才。企业家人才在经济转型中需要多方面的创造才能,要求企业家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及市场理论水平,能够抓住机遇,把握转型方向,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挑战。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吸引并建成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及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就要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要充分研究国内外一些成功企业的人才战略,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赖,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家的引进,不仅带来了一批人才,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政府应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政府支持和经费投入,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的作用,大力宣传人才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宣传人才的工作实绩和对单位的贡献,要提高对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才忧患意识和人才服务意识,要自觉尊重和爱护人才,善于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培养人才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注重人才的培养,这是提高现有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到专业水平更高的高等学府深造,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当代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扩大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建设中去,引导学生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去发挥才智,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顺利转型做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切实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教育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以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制为突破口,启动职业学校的用人机制、分配制度和办学体制等各项改革。广泛开展企业用工意向调查,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积极促进与外地学校联合办学,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
  
  6.2 加快其他替代产业发展,逐步降低农业的比重
  
  当前阜新农业的比重过高,不符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虽然短期内承担了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的责任,但不宜长期存在。除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外,阜新还有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宜提高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目前阜新仍存在很大的就业负担,解决就业应不仅从现代农业着手,也应该有所侧重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制鞋、手工艺等产业,凭借政策优势和低价劳动力的优势,引进一些外地的这类企业,并鼓励本地市民创立这类企业,从而提高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6.3 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账,明确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和责任人
  
  阜新在转型后的环境治理主要集中在矿山环境治理。由目前的矿山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尽早区分历史旧账和新账,是明确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主体的重要前提。
  
  对于历史旧账,应主要由政府承担,主要依靠国家、省市政府投资和组织治理。而新账必须主要由企业承担,严格执行“谁破坏、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
  
  抚顺西露天矿、海州露天矿这样的老矿,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由国家、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而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露天开采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则必须由企业承担,计入企业生产成本,负责治理恢复;而新建矿山则必须从勘察、立项、设计、建设、生产开始就从法制上、管理上明确责任人,并负责到矿山闭坑,确保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6.4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除了大力大发展经济外,治理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要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重要的位置。改善生态环境是转型振兴的长远大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在转型中必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和农村的全面转型,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抓好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增强转型振兴的后劲。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要注意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注重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完成好转型振兴重任。
  
  参考文献
  
  [1]张青,李克荣。 资源耗竭型企业产业发展立体战略定位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02(10)。
  
  [2]吴奇修。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J]. 求索,2005(2)。
  
  [3]余际从,贺沙。 阜新市经济转型中就业问题的探讨[J]. 中国矿业,2005(2):1-5.
  
  [4]张芳。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就业困境---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06,8(6):4-7.
  
  [5]于立,孟韬,姜春海。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于立,孟韬,姜春海。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3(10):5-12.
  
  [7]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齐建珍。 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周振华。 产业结构优化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TAG标签: 阜新     结构调整     及其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