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9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引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审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理论研究
  【第三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披露状况
  【第四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机理与假设
  【第五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影响企业的资成本研究结论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

  当下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理论界尚未统一标准,但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并认可的是 1992 年美国 COSO 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给出的定义,他们对内部控制下的定义大概意思为: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规范的程序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执行的程序并不是管理层一个人的任务,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进来的。这其中也概况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希望企业在经营方面能够有好的收益、对外提供的报告是比较可靠地、同时企业更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全体人员都要对企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和需要执行的程序提供保障,以保证目标的实现。1994 年、2003 年和 2013 年 COSO 委员会又对该框架进行了增补和修订,使得内部控制的概念更加完善。COSO 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由五个要素共同组成,即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及监督。“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各个层面的业务活动中,可以发现 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很多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也是遵循了该框架中的定义,同时一些政策制定者也在对该定义的引用中提出符合本国的内部控制定义。

  我国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相比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并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参照国外相关经验。比如财政部等五部委于 2008 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就参照了 COSO 报告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也将内部控制框架划分成五大要素,内容基本上和 COSO 提出的一致;但是在内部控制目标上新增了两小点,即: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我国在 2008 年给出的内部控制定义也是借鉴了 COSO 委员会提出的定义,同样指出内部控制是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管理,目的在于实现五大目标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为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依照主管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其自身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向有关机构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资本市场朝效率化和透明化发展,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程度。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逐步发展充实,对于外部的监管者来说,想要清楚地知道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程度,就必须要制定相关规则来进行深入了解,这其中若规定企业进行自我披露则可以达到监管者的目的。企业管理层出于自愿或者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对外披露,外部信息使用者根据管理层传递过来的评价结果(内部控制报告)作出理性决策,以此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一种行为。这就是监管者和市场上的参与者想要看到的结果。从现实角度出发,强化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大有裨益,一方面,它能促使上市公司关注内部控制的管理,在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同时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良好的信息传递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判断内控建设情况,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抗风险能力等作出合理预测,有利于维护资本成本的秩序。为此,我国在2008 年后开始步入了内控信息强制披露的道路。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披露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二是披露内部审计报告,而本文主要是对后者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

  2010 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在综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清楚地定义相关概念,即:“会计师事务所接受相关的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是需要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供合理保证。

  (二)财务报表审计的概念.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一系列审计活动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主要是评价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财务报告的要求,即对企业“四表一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

  (三)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差别.

  首先,由相关概念可清晰地发现两者的鉴证对象不一致。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就是审计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评价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情况是否完善,涉及到企业管理过程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而财务报表审计评价的是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与合法,这又涉及到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等方面。即两者的鉴证对象不一致。

  再次,两者的关注侧重点不同。内部控制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判断其是否存在缺陷并出具审计报告;而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关注重点在于是否可通过这种控制的管理而降低其他工作量。

  第三,两者的报告内容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不会出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就是通过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判断以此出具审计意见。

  四、资本成本.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就投资者来说,资本成本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某个项目所要求的报酬率;就企业来说,资本成本是指若企业选择将有限资金投资于某个项目,那么必然就不能投资于其他的项目,由于选定了此项目,那么放弃其他可选择的项目投资中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就构成了选定项目的资金成本。资本成本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是大有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机会成本,这种成本并没有反映在实际付出的成本中,而是作为一种失去的收益。既然资本成本是一种失去的项目的收益,那么它必然与项目的风险紧密相关。

  按照获取方式的不同对资金成本进行分类,我们可将公司的资本成本分为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其中债务资本成本是指债权人提供借款时所要求的最低资本报酬率,是公司从资本市场上吸收债权人资金所需支付给债权人利息等相关成本;股权融资成本,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是指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可能的获利情况和风险大小进行预判后,对所投入的资本要求的回报率;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是公司使用投资人的资本而支付给投资者的股利。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取得融资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会给投资者支付相应的股利作为使用该资金的成本费用,一方面鉴于企业对股利是否支付、何时支付、如何支付都是没有固定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波动,股票的价格也随之波动,这种多重的并且是很高的不确定性,使得资金提供者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因此企业若想要从资金持有者投资手中获得资本,就必须要提供给资金持有人较高的报酬率,这样他们才愿意提供资本,因此从风险的角度才能反映资本成本的本质。

  (二)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模型.

  综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通过多个方法来估计权益融资成本,下面将对几个常用的模型进行说明。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把资本市场的风险划分为系统和非系统两种风险,它认为当公司持有的不是仅有的几项资产的时候,通过购买多种资产在一起的组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分散掉一些非系统风险,剩下的系统风险不能被分散掉,这种不能被分散的风险才是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权益资本成本为无风险利率和市场溢价率二者之和,具体公式如下:

  ()sfmfK = R+bR-R:风险溢价;mfR -Rb:某项资产的系统风险程度;:无风险利率;fR:权益资本成本sK在计算时需要知道市场的风险溢价和β相关系数,所以可能会导致在估计不同时间段或者不同股票价值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结果会有很大差别。

  2.股利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并且每年都会支付股利,股利的支付都是在上一个年度分配的股利基础上,以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增长,每年都分给股东,因此可知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或者说股东的股利回报都是在增长的。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方式为:

  gPDKs=+01其中:K s 是权益资本成本; 是预测的下一年的股利1D ; 是普通股本年的0P 股价;g是 普通股股利增长率。从模型的公式中看出,我们需要对g 进行估计,若企业过去一直以一个相对平稳的趋势增长的话,并且估计以后也能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那么我们就用过去的增长率来代替所需要估计的股利增长率,很明显这种情况比较理想,并不多见,而且由于市场或者其他等很多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在股利支付方面并不能够保持稳定,有些公司可能多年不派发股利,因此用过去的增长率来代替是不合适的,更多的情况下,经证券分析师根据过去的增长率为基础,调整并预测出的可能的估计值。所以运用此模型的缺陷在于只适用于股利支付稳定增长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是不适用的,而且缺少对风险水平的考量,很难确定收益率与风险水平的匹配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基础之上,权利的分离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就会形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目标皆是为了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例如站在委托人(企业所有者)的角度,他们希望聘用的管理人员能够努力工作,能创造出非常丰厚的利润,因此股东就能够获得较多的分红,自身权益的最大化的目标就可以实现;而从代理人(经理人员)视角来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收入的最大或者权力和地位的最高,会选择销售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由于两方目标的不同,并且委托人又不直接参与经营,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得所有者不能十分清楚的了解经理人员是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侵犯到股东的权益。因此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会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使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内部控制营运而生,同样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对外披露也可以缓解这种冲突。

  在需要对外进行信息的披露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不敢松懈,抑制了管理层侵占企业利益的行为。从出具的信息中可以让股东充分了解管理层的责任执行情况,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内控的有效运行也可以使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强,信息披露的越充分,双方之间的代理冲突越能够得到缓解,因此可以降低资本成本,而披露的正面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高,必然也会降低代理成本。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该理论由 J.Stiglitz,G.Akerlof 和 M.Spence 提出的,并提出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两个概念。在产品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买方对产品信息不了解,买方必然不会出高价购买商品,他们按照自己的预估给出一个认可的中等价位来购买产品,这就会使得产品质量高的卖方不能够进行交易,而产品质量低的卖方却可以从中获取收益,进而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均低于买方心理预期的质量,逐渐地优质产品生产方就退出市场,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道德风险,是指在合约签订之后,一方在履约的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自私行为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影响。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会对市场造成负面冲击,不利于对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是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增强信心披露的质量,信息披露的越充分越能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从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效果来看,增强上市公司信息可靠性和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也是一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由于股东在获取信息的充分性方面不如管理层,因此规定管理层向股东披露更多更充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让股东清楚的观察到管理者是否为其利益努力工作、是否存在自私自利行为使企业和投资人遭受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帮助其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同时为了让披露出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实,引入进行第三方审计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方式,通过聘请外部审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后再对外披露企业的内控状况,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问题,降低内部人借助信息优势谋利的概率,从而提高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的信息知情水平,改善市场的信息环境。

  三、信号传递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该理论由学者迈克尔·斯彭思基于劳动市场上的研究于 1974 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在雇佣过程中,每个求职者可以将他们的教育水平作为一种信号向雇佣者传递。由于信息不对称,雇用公司很难辨别出各个求职者之间的不同,那些教育水平高的求职者会选择主动将自己的教育优势传递给雇佣公司以获取求职的机会。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若想在市场上被投资者发现,就必须向市场披露高质量的信号。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管理层为了解决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披露的除财务报告之外的一项重要信息。由于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的效果,进而在决策时就难以理性的判断,对于那些需要股票融资的上市公司来说,为了能够得到融资资本,通常会积极主动地披露出显示其质量好的信息向投资者传递信号,让投资者们能够擦亮慧眼在资本市场上发现本公司的优异之处,最终使得本公司能实现融资。对于自我披露的内控信息来说,若企业披露出了由独立第三方审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更可以作为企业质量优的一种强有利的信号,让投资者相信公司的运营是正常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披露出的财务报告也是可靠的,企业的风险是低的,以此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使投资者在做决策是能够对公司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从而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

  当下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理论界尚未统一标准,但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并认可的是 1992 年美国 COSO 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中给出的定义,他们对内部控制下的定义大概意思为: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规范的程序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执行的程序并不是管理层一个人的任务,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进来的。这其中也概况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希望企业在经营方面能够有好的收益、对外提供的报告是比较可靠地、同时企业更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全体人员都要对企业想要实现的目标和需要执行的程序提供保障,以保证目标的实现。1994 年、2003 年和 2013 年 COSO 委员会又对该框架进行了增补和修订,使得内部控制的概念更加完善。COSO 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由五个要素共同组成,即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及监督。“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各个层面的业务活动中,可以发现 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很多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也是遵循了该框架中的定义,同时一些政策制定者也在对该定义的引用中提出符合本国的内部控制定义。

  我国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相比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并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参照国外相关经验。比如财政部等五部委于 2008 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就参照了 COSO 报告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也将内部控制框架划分成五大要素,内容基本上和 COSO 提出的一致;但是在内部控制目标上新增了两小点,即: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我国在 2008 年给出的内部控制定义也是借鉴了 COSO 委员会提出的定义,同样指出内部控制是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管理,目的在于实现五大目标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为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依照主管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其自身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向有关机构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资本市场朝效率化和透明化发展,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程度。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逐步发展充实,对于外部的监管者来说,想要清楚地知道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程度,就必须要制定相关规则来进行深入了解,这其中若规定企业进行自我披露则可以达到监管者的目的。企业管理层出于自愿或者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对外披露,外部信息使用者根据管理层传递过来的评价结果(内部控制报告)作出理性决策,以此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一种行为。这就是监管者和市场上的参与者想要看到的结果。从现实角度出发,强化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大有裨益,一方面,它能促使上市公司关注内部控制的管理,在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同时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良好的信息传递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判断内控建设情况,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抗风险能力等作出合理预测,有利于维护资本成本的秩序。为此,我国在2008 年后开始步入了内控信息强制披露的道路。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披露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二是披露内部审计报告,而本文主要是对后者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

  2010 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在综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清楚地定义相关概念,即:“会计师事务所接受相关的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是需要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供合理保证。

  (二)财务报表审计的概念.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一系列审计活动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主要是评价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财务报告的要求,即对企业“四表一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

  (三)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差别.

  首先,由相关概念可清晰地发现两者的鉴证对象不一致。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就是审计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评价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情况是否完善,涉及到企业管理过程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而财务报表审计评价的是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与合法,这又涉及到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等方面。即两者的鉴证对象不一致。

  再次,两者的关注侧重点不同。内部控制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判断其是否存在缺陷并出具审计报告;而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关注重点在于是否可通过这种控制的管理而降低其他工作量。

  第三,两者的报告内容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不会出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就是通过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判断以此出具审计意见。

  四、资本成本.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就投资者来说,资本成本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某个项目所要求的报酬率;就企业来说,资本成本是指若企业选择将有限资金投资于某个项目,那么必然就不能投资于其他的项目,由于选定了此项目,那么放弃其他可选择的项目投资中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就构成了选定项目的资金成本。资本成本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是大有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机会成本,这种成本并没有反映在实际付出的成本中,而是作为一种失去的收益。既然资本成本是一种失去的项目的收益,那么它必然与项目的风险紧密相关。

  按照获取方式的不同对资金成本进行分类,我们可将公司的资本成本分为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其中债务资本成本是指债权人提供借款时所要求的最低资本报酬率,是公司从资本市场上吸收债权人资金所需支付给债权人利息等相关成本;股权融资成本,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是指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可能的获利情况和风险大小进行预判后,对所投入的资本要求的回报率;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是公司使用投资人的资本而支付给投资者的股利。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取得融资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会给投资者支付相应的股利作为使用该资金的成本费用,一方面鉴于企业对股利是否支付、何时支付、如何支付都是没有固定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波动,股票的价格也随之波动,这种多重的并且是很高的不确定性,使得资金提供者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因此企业若想要从资金持有者投资手中获得资本,就必须要提供给资金持有人较高的报酬率,这样他们才愿意提供资本,因此从风险的角度才能反映资本成本的本质。

  (二)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模型.

  综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通过多个方法来估计权益融资成本,下面将对几个常用的模型进行说明。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把资本市场的风险划分为系统和非系统两种风险,它认为当公司持有的不是仅有的几项资产的时候,通过购买多种资产在一起的组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分散掉一些非系统风险,剩下的系统风险不能被分散掉,这种不能被分散的风险才是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权益资本成本为无风险利率和市场溢价率二者之和,具体公式如下:

  ()sfmfK = R+bR-R:风险溢价;mfR -Rb:某项资产的系统风险程度;:无风险利率;fR:权益资本成本sK在计算时需要知道市场的风险溢价和β相关系数,所以可能会导致在估计不同时间段或者不同股票价值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结果会有很大差别。

  2.股利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并且每年都会支付股利,股利的支付都是在上一个年度分配的股利基础上,以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增长,每年都分给股东,因此可知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或者说股东的股利回报都是在增长的。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方式为:

  gPDKs=+01其中:K s 是权益资本成本; 是预测的下一年的股利1D ; 是普通股本年的0P 股价;g是 普通股股利增长率。从模型的公式中看出,我们需要对g 进行估计,若企业过去一直以一个相对平稳的趋势增长的话,并且估计以后也能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那么我们就用过去的增长率来代替所需要估计的股利增长率,很明显这种情况比较理想,并不多见,而且由于市场或者其他等很多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在股利支付方面并不能够保持稳定,有些公司可能多年不派发股利,因此用过去的增长率来代替是不合适的,更多的情况下,经证券分析师根据过去的增长率为基础,调整并预测出的可能的估计值。所以运用此模型的缺陷在于只适用于股利支付稳定增长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是不适用的,而且缺少对风险水平的考量,很难确定收益率与风险水平的匹配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基础之上,权利的分离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就会形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目标皆是为了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例如站在委托人(企业所有者)的角度,他们希望聘用的管理人员能够努力工作,能创造出非常丰厚的利润,因此股东就能够获得较多的分红,自身权益的最大化的目标就可以实现;而从代理人(经理人员)视角来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收入的最大或者权力和地位的最高,会选择销售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由于两方目标的不同,并且委托人又不直接参与经营,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得所有者不能十分清楚的了解经理人员是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侵犯到股东的权益。因此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会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使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内部控制营运而生,同样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对外披露也可以缓解这种冲突。

  在需要对外进行信息的披露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不敢松懈,抑制了管理层侵占企业利益的行为。从出具的信息中可以让股东充分了解管理层的责任执行情况,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内控的有效运行也可以使披露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强,信息披露的越充分,双方之间的代理冲突越能够得到缓解,因此可以降低资本成本,而披露的正面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高,必然也会降低代理成本。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该理论由 J.Stiglitz,G.Akerlof 和 M.Spence 提出的,并提出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两个概念。在产品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买方对产品信息不了解,买方必然不会出高价购买商品,他们按照自己的预估给出一个认可的中等价位来购买产品,这就会使得产品质量高的卖方不能够进行交易,而产品质量低的卖方却可以从中获取收益,进而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均低于买方心理预期的质量,逐渐地优质产品生产方就退出市场,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道德风险,是指在合约签订之后,一方在履约的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自私行为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影响。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会对市场造成负面冲击,不利于对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是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增强信心披露的质量,信息披露的越充分越能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从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效果来看,增强上市公司信息可靠性和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也是一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由于股东在获取信息的充分性方面不如管理层,因此规定管理层向股东披露更多更充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让股东清楚的观察到管理者是否为其利益努力工作、是否存在自私自利行为使企业和投资人遭受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帮助其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同时为了让披露出的信息更可靠更真实,引入进行第三方审计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方式,通过聘请外部审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后再对外披露企业的内控状况,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问题,降低内部人借助信息优势谋利的概率,从而提高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的信息知情水平,改善市场的信息环境。

  三、信号传递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该理论由学者迈克尔·斯彭思基于劳动市场上的研究于 1974 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在雇佣过程中,每个求职者可以将他们的教育水平作为一种信号向雇佣者传递。由于信息不对称,雇用公司很难辨别出各个求职者之间的不同,那些教育水平高的求职者会选择主动将自己的教育优势传递给雇佣公司以获取求职的机会。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若想在市场上被投资者发现,就必须向市场披露高质量的信号。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管理层为了解决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披露的除财务报告之外的一项重要信息。由于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的效果,进而在决策时就难以理性的判断,对于那些需要股票融资的上市公司来说,为了能够得到融资资本,通常会积极主动地披露出显示其质量好的信息向投资者传递信号,让投资者们能够擦亮慧眼在资本市场上发现本公司的优异之处,最终使得本公司能实现融资。对于自我披露的内控信息来说,若企业披露出了由独立第三方审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更可以作为企业质量优的一种强有利的信号,让投资者相信公司的运营是正常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披露出的财务报告也是可靠的,企业的风险是低的,以此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使投资者在做决策是能够对公司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从而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

TAG标签: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