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中国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中国官方贫困线统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 年的近 2. 5 亿下降到 2010 年的 2688 万,贫困发生率从 30. 7% 下降到 2. 8% ( 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7,2011)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贫困人口的减少起到了重要作用( Montalvo 等,2010; Zhang 等,2006; 林伯强,2003; 万广华等,2006) .相当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表明,农户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变化不大,而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收入,因此非农收入对农户减贫具有重要的作用( 钟甫宁等,2007;de Janvry 等,2005; 朱农,2005; Liu 等,2009)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减贫的作用越来越小。研究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农村减贫速度下降,且具有波动性和不一致性( 陈立中,2009; 王德文等,2007; 杜凤莲等,2009) ,贫困农户从改革和经济增长中所得到的利益少于非贫困农户,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贫效应,使得中国的减贫速度不断下降( Sicular 等,2002; Du 等,2005; Liu 等,2009) ; 同时收入差距的增大,使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 林伯强,2003; 胡兵等,2007; 万广华等,2006)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农业收入对于减贫起到的积极作用。Montalvo 等( 2010) 和 Imai 等( 2012) 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要依赖于农业。
根据我国 2011 年 11 月 29 日发布的最新贫困线标准,全国仍有 1. 28 亿农村贫困人口。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很低,甚至有继续滑落到极端贫困状态的可能,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其严重性和持久性不容小觑。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扶贫办法,因为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和非收入因素影响正在使减贫的工作更加困难( IFAD,2010; Gregory,2006; Chen,2010) .
统计数据表明,贫困农户以纯农户为主,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占到贫困农户收入 50%以上,其农业收入低下依旧是贫困的重要成因之一(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 .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农村人口平均水平相比,农业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农业收入差距从 627 元扩大到 1211 元; 同期,贫困人口与全国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从1546 元扩大到3916 元( 国家统计局,2012) ,人均纯收入差距增长的 40%以上来自于农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见,如能缩小农村贫困人口在农业收入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贫困问题将会得到极大改善。如果农村贫困人口的农业收入能够缩小这 1211 元的差距,即使按照 2011 年制定的新贫困线标准 2300 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也所剩无几。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非农业领域,贫困农户处于劣势,机会少、收益少、增长潜力小,因此非农收入水平低,可是为什么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 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生产中) 贫困人口的收入仍然低? 是投入不足还是效率低?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如果我们知道答案,将有助于采取对策,从而提高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使他们逐渐脱离贫困。
二、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收入差距
通过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研数据的整理可以发现,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家庭纯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下面主要结合 2003 年、2005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和 2011 年全国农户固定观察点调研数据来描述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收入差距的构成,并重点关注两者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及构成。
表 1 描述了样本中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收入差异的基本结构。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的家庭纯收入平均值分别为 5098. 0 元和 17128. 4 元,差距为 12030. 4 元。无论贫困还是非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收入都是农户纯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贫困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为 2848. 8 元,占贫困农户平均家庭纯收入的 55. 9%,非贫困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为 7954. 1 元,占非贫困农户家庭纯收入的46. 4% .家庭经营收入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收入,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对农业收入的依赖超过90% ,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的贡献也超过 75% ,可见贫困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非贫困农户。但是贫困农户农业收入比非贫困农户低 3321. 7 元,下面主要来解构这3321. 7 元农业收入差异的来源。
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农户的种植业生产。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对种植业收入的依赖均在 85% 左右。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种植业纯收入差距为 2761. 8 元,占农业收入差异的 83. 14%.
四种主要粮食作物收入占贫困农户农业收入的比重为 61. 7%,非贫困农户为 46. 9%,因此贫困农户对粮食生产的依赖程度远高于非贫困农户。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四种主要粮食作物收入差异占农业收入差异的 28. 82%,经济作物收入差异为 1370. 3 元,占农业收入差异的 41. 25%.从经济作物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来看,经济作物收入在非贫困农户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大于贫困农户。
贫困和非贫困农户养殖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即猪、牛、羊、家禽等品种。贫困农户养殖业平均收入为 349. 8 元,占农业收入的比重为 13. 6%; 非贫困农户养殖业平均收入为 909. 7 元,占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比重为 15. 4%.虽然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养殖业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比重相差不大,但收入绝对值相差很大,非贫困农户养殖业收入是贫困农户的 2. 6 倍。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除农业收入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家庭经营生产,如林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文教卫生以及其他行业。贫困农户的这部分经营纯收入约 259. 0 元,占贫困农户家庭纯收入的 5%左右,非贫困农户其他家庭经营纯收入为 1952. 5 元,约占非贫困农户家庭纯收入的 11. 8%.
由于各年份农户的收入结构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下面以 2005 年和 2010 年农户的收入结构为例来说明样本农户在年份间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如表 2 所示。
2005 年和 2010 年贫困与非贫困农户收入结构总体上与六年全国总样本的特点相近,种植业收入差异均是农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收入差异是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差异的主要来源。
从 2005 年、2010 年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差异结构的特点来看,农业收入差异的来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差异增加了 1000 多元,但农业收入差异在整个家庭纯收入差异中的比重降低。虽然农业收入差异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种植业,但来自于粮食作物的收入差异贡献越来越少,来自经济作物收入差异的贡献变化不大,源于园地作物收入差异明显变大。从 2005年至 2010 年,贫困农户来自园地作物的收入基本没有变化,单非贫困农户的该部分收入上升明显,因而园地作物收入差异在农业收入差异中的贡献变大。畜牧业收入差异在农业收入差异中的贡献略有下降。
三、贫困和非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差距分解
从对贫困和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的结构分解可知,两组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为 3321. 7元,其中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纯收入差异的贡献分别为 6. 21%、8. 59%、9. 88%、4. 15%,四种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纯收入差异中的贡献合计为 28. 83%; 经济作物的贡献为 41. 25%,种植业在整个农业纯收入差异中的贡献率为 83. 14%; 畜牧业的贡献率为 15. 38%.
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运用非线性 Blinder-Oaxaca 分解方法,分六阶段对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中比重较高的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四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差异、总收入差异和纯收入差异进行分解,并对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收入差异、总收入差异和纯收入差异进行分解,最后对畜牧业产品的总收入差异和纯收入差异进行分解。经过计算得到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的分解结果如表 3 所示。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主要源于种植业,其贡献达到 64. 03%,来自畜牧业的贡献仅为 12. 46%.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的贡献为 37. 25%,而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贡献为 26. 13%.在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稻谷的贡献最高,贡献率为 10. 33%,玉米的贡献率次之,贡献率为 7. 30%,再次为小麦,贡献率为 5. 42%,大豆的贡献率最低,只有 3. 09%.就因素分解结果来看,在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中,投入量差异解释其中的 41. 33%,产出效率差异解释36. 35% .在由要素投入量差异解释的部分中,种植业的贡献高于畜牧业; 在整个种植业中,经济作物贡献率又高于粮食作物。由产出效率差异解释的部分中,来自于粮食作物、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贡献大体相当。
从要素投入数量的差异来看,劳动力投入差异是农业纯收入差异的重要来源,贫困农户劳动力投入不足对农业纯收入差距的贡献达到 30. 77%; 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和中间物质投入不足的贡献不大; 户主的教育程度和农业培训投入情况在农业纯收入差异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也不明显。
劳动力、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和中间物质投入的产出效率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中间物质投入的产出效率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为 72. 49%,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解释为负,也就是说,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差异缩小了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的差异,缩小程度分别为 15. 76% 和 30. 26%.户主的教育程度和农业培训产出效率在农业纯收入差异中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
将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纯收入差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要素投入量差异的贡献来看,小麦、稻谷、玉米在农业纯收入差异中贡献相差不大,大豆贡献相对较小; 就产出效率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来看差异较大,稻谷的贡献最高,为 6. 99%,而小麦最低,仅为 1. 20%.总体上来看,四种主要粮食作物要素投入量的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为 13. 71%,产出效率的贡献为 12. 42%.
经济作物要素投入量的差异对两组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为 25. 62%,产出效率差异的贡献为 11. 63%,投入量差异的贡献是产出效率贡献的两倍多。贫困农户经济作物劳动投入不足和中间物质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对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达到 69. 55%,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产出效率差异贡献为负,这两个方面的产出效率差异显着缩小了贫困与非贫困农户间的农业纯收入差异为 44. 96%.
在整个种植业生产中,要素投入量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为 39. 73%,要素产出效率差异的贡献为 24. 30%.贫困农户在种植业中劳动力投入不足和中间物质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对其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的贡献达到 80. 51%.而贫困农户在种植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产出效率,因此分别缩小了其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的 18. 57%和 30. 09%.
畜牧业要素投入量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较小,仅为 1. 46%; 要素产出效率差异的贡献率为 11. 0%,明显高于投入量差异对农业纯收入差异的贡献。贫困农户在畜牧业生产中劳动投入低且产出效率低对其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的贡献为 8. 62%,中间物质投入产出效率低的贡献为 14. 71%.
总体来看,贫困农户劳动力投入量不足和中间物质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是导致其农业纯收入低于非贫困农户的主要原因,但贫困农户较高的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产出效率则缩小了农业纯收入差异。
四、政策建议
考虑到农业收入仍是贫困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和非贫困农户还有很大的差距,依靠农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对于提高贫困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增加劳动力投入对贫困农户提高农业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贫困农户比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低的原因约有三分之一来源于贫困农户劳动力投入不足,因此增加贫困农户劳动投入可以明显缩小其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间的差距。同时,由于贫困农户劳动力产出效率高于非贫困农户,投入量的增加将有助于更快缩小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间的农业收入差距。
2. 提高贫困农户农业生产中间物质投入的使用效率。中间物质投入的产出效率差异是导致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意味着贫困农户对中间物质投入的利用非常缺乏效率。这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贫困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不够,尤其是经济作物。因而农业教育和培训应当更加有针对性或加大对贫困农户中间投入使用效率的指导。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2012) 调研发现,从 2002 年到 2010 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全国扶贫重点县农户接受到的扶贫项目比重来看,接受了种植业扶贫项目的农户比例最高的年份为 3. 2%,接受了养殖业扶贫项目的农户比例最高的年份不足 2%; 而 2010 年对扶贫重点县农户接受扶贫项目意愿的调查中,45. 8% 和43. 1% 的农户希望接受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扶贫项目,这表明政府实施的扶贫项目远低于农户需求,国家扶贫项目的安排与农户迫切需要发展农牧业生产、尽快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目标不一致,并且差距很大,所以未来的扶贫项目必须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在安排上更加有针对性。
3. 提高贫困农户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由于贫困农户较非贫困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产出效率,因此提高投入可以显着缩小农业收入差距。
4. 扶贫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农作物类型和品种的差异,从而针对不同作物类型纯收入差异和单产差异的来源采用有差异的支持方式。总体上,由于粮食作物纯收入差异分解中,普遍表现出中间物质产出效率低且投入低以及劳动投入低的问题,因此应着重加大对中间物质投入使用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加大中间物质投入的扶持政策。由于经济作物纯收入差异在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中的贡献最大,扶贫措施应更关注对贫困农户经济作物生产的扶持,针对经济作物纯收入差距的来源,应更关注加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中间物质的投入数量和技术指导。对贫困农户粮食作物生产的扶持和指导措施中,由于面积因素不易改变,所以提高单产对提高贫困农户农业收入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小麦生产中,针对小麦单产差异的来源,应着重提高中间物质投入; 在稻谷和玉米的生产过程中,结合两种粮食作物单产差异的原因,应着重关注中间物质投入的效率和数量,既增加相关技术指导,也需增加相应的良种补贴等投入品补贴数量; 在减小大豆单产差异的对策中,还应考虑到教育程度对大豆单产差异的影响。畜牧业生产则应重点关注劳动投入的数量和产出效率,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中间物质投入的使用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Chen,X. W. ( 2010) ,2010,Issues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Vol. 2 ( 3 ) :233 ~ 239
2. de Janvry,A. ,Sadoulet,E. and Zhu,N. ( 2005) ,The Role of Non-Farm Incomes in Reducing Rural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China,UC Berkeley
3. Du,Y. ,Park,A. ,and Wang,S. G. ( 2005) ,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3: 688 ~ 709
4. Gregory,C. Chow. ( 2006) ,Rural Poverty in China: Problem and Policy,CEPS Working Paper No. 134( Princeton University)
5. Imai,K. and You,J. ( 2012) ,Poverty Dynamics of Households in Rural China: Identifying Multiple Pathways for Poverty Transition,The School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203,Economics,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