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初,在我镇部分菜用大豆田里发现大豆的疫病,此时正处于菜用大豆的鼓粒期。其主要特征为植株矮化,叶片发黄、下垂,叶缘生油渍状的小斑点,有的扩展成不规则暗绿色斑或暗褐色斑,中午叶片反卷并迅速枯萎,近地面茎秆上出现黑褐色病斑,上部豆荚变褐干枯,拔起整个植株,发现根发黑变腐。
大豆的疫病是典型的毁灭性、土传性病害,病原为疫霉菌,大豆种子也可带菌,也可以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待条件适宜便可萌发侵染。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时期都可造成危害:苗期染病,引致出苗前或苗后猝倒;成株期染病,染部叶片变黄,整个植株萎蔫,节间发病叶柄脱落;鼓粒期染病,病部有明显的不规则黑褐色小斑,豆荚基部呈水渍状,逐步向上扩展,使豆荚失去光泽后变褐干枯。菜用大豆疫病发病因素包括栽培品种的抗性、土壤水分、土壤类型、降雨、以及温度、湿度等;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透气性差的田块发病重。由于近期连续降雨,低温寡照,田间湿度较大,近几天温度持续保持在 24-28℃,适宜病菌的发生,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为减少病害的发生,应选用抗性较强的大豆栽培品种,并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黏重土壤,要增加耕作,减少土壤水分,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降低病菌来源;对于连作田块要用不发病的作物轮作 3-4 年以上。在大豆发病初期,可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杜邦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也可用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加 4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并注意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性,注意采收前 3 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