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我国旱作农业低碳发展措施

发布时间:2019-09-29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气候异常变化,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局越发凸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IPCC) 于 2007 年公布的第4 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 50 年中的气温上升速度比过去 100 年的平均速度快了 1 倍多,全球的气候变暖导致很多极端天气灾害出现。同时气候异常变化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不均匀性,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近 20 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大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增加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加速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将进一步减少,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变暖可能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所以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探索一条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
  
  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突破气候变化这一瓶颈的最终途径。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1],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当前,国际上在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经济发展、经济风险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除了能解决全球日益膨胀人口的粮食问题之外,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30%.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低碳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田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相关方面。
  
  1 我国旱作农业现状以及对低碳经济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旱区农业比重很大的国家,旱作农业区面积大,涉及全国 2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和南方的一些丘陵山区。据统计[2],北方旱区土地面积496. 6 万 hm2,人口 2. 6 亿,分别占全国的 51. 8%和 21. 5%,这些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46%,以及其中小麦的 70%和玉米的 80% 产自北方; 全国 61% 的棉花、46%的油料、糖料产量的 10. 4%和水果产量的 31% 也 产 自 北 方。我 国 南 方 红 壤 区 总 面 积6. 181 × 105km2,雨量充沛,但降水分配不均。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季节性干旱严重、土壤退化、农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中季节性干旱是突出的问题之一。总体来说,北方的干旱主要与年降水量少有关,而南方丘陵红壤区的季节性干旱是气候、土壤、生物、管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旱作农业由于其生产能力相对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发展潜力较水浇地小,在生产中不被人们重视。经过多年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逐渐认识到旱作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旱作农业是指在无灌溉条件的地区,通过挖掘自然降水利用率的生产潜力,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雨养农业。我国旱作农业类型按降雨量分为两类: 一是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北方旱地农业区; 二是降雨量较高的南方山地丘陵雨养农业区。
  
  2 我国旱作农业现状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覆盖年均降水量 200 ~ 500mm 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 17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的 966 个县 ( 市) ,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 56%,其中耕地面积约5045 万 hm2; 本区旱地面积占全国旱地面积的 73%,水浇地面积不足 20%[4].旱地主要分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易旱地区[2].干旱区包括内蒙古西北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伊犁盆地外的全部,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30%,年降水量小于200 ~250 mm,光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 半干旱地区自东北向西南斜跨 13 个省和自治区,年降水量平均为 250 ~ 500mm,大致包括东北西部、冀北、晋北、陕北、甘肃中西部、内蒙部分地区、河北平原中部、青海部分地区及新疆伊犁盆地等,总土地面积约占北方旱区的 29%,其中耕地、林地和牧地分别约占本区土地面积的 15%、10% 和 42%; 半湿润易旱地区包括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区、吉林中部、辽宁西南至中北部、华中低平原、燕山、太行山、太岳山地部分地区、关中平原、山西省临运盆地及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等地,面积占北方旱区总面积的 13. 5%,是北方旱区粮棉重要生产基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 600 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多年旱地农业高产攻关实践证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后的近 10 年间,北方旱区粮食增长近 40%,肉类总产增加 3 倍多。现阶段北方旱区的粮、棉、油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 0%、61. 0%、46. 7%和39. 4%.可见,北方旱区农业丰歉,对全国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方红壤丘陵区,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 ( 含鄂西全部) ,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 包括湘西、桂西) ,至东南沿海并包括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湖南、江苏等省( 自治区) 的部分地域,总面积 118 万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 12. 3%.在南方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多,但由于降雨时段集中、蓄水设施跟不上、水土流失等原因,很多地方出现频繁的季节性干旱,主要是伏旱和秋旱,发生频率高、强度大。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低,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都极为强烈; 秋旱的特点是空气极度干燥,气温高,有时还伴有大风,由于极度干燥,植物蒸腾耗水剧增,同样使得蒸散量剧增。从湖南、江西等省的红壤区看,最热的 7 ~ 9 月,也恰恰是雨水较少的旱季。特别是南方丘陵无水源地区的浅丘缓坡上的旱作作物,受季节性干旱的影响更加严重,在干旱年份,部分地区经常出现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肥力减退、土壤酸化与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退化问题,呈现 “红色荒漠化”现象。
  
  3 旱作农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意义
  
  在发展旱作农业过程中,种子、有机肥等农业自身活动产出的投入品,以及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工业生产的投入品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明显,但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 与传统的漫灌、沟灌相比,节水灌溉的成本较高; 而且现代农业整个过程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参与,而农业机械的制造与使用均离不开电力、石油等能源的投入; 之后的农产品加工、流通,能源的使用同样必不可少; 农业废弃物 ( 秸秆等) 的处理也是一项耗能的工作。低碳农业技术是 “三低” (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技术,也是节约型、安全型的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可以节约各种资源的消耗,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4 我国旱作农业低碳发展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旱作农业的研究,开发创造了成熟的模式,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发展农业和改善环境中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推动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等情况,在旱作节水方面研究开发出一些适宜各地情况的技术措施。
  
  4. 1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法又称免耕法,是指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培肥地力,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一项技术。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科研和推广人员不断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潘根兴等[5]对保护性耕作的碳汇效应的研究发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因秸秆还田而增加的表层有机碳储存总计达到 100 Tg,每年因秸秆还田使土壤表层有机碳增加 20 ~ 40 Tg,秸秆还田的年碳固定量为 10. 90 ~ 22. 50 Tg.曾昭海等[6]的研究认为,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实施下,我国年碳固定量为 45. 70 ~127. 00 Tg.免耕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实现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
  
  4. 2 推广旱作节水技术
  
  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特征,也是现代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世界水资源十分紧张的今天,充分利用降水、灌溉回归水、劣质处理水,扩大农田灌溉水的水源范围,发展节水农业,对于农作物低碳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坡改梯是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南方丘陵地区的浅丘缓坡上实行立体种植,粮、经、饲协同发展,实行立体种植,起到保持水土、改善作物生态小气候的作用。在土壤蓄存雨水的同时采用一些有利措施,如夏闲田伏前深耕、秋作物行间及时中耕,并做好秋季、春季的保墒工作,适时耙耱镇压土壤,采用地膜或作物秸秆覆盖保持土壤水分。我国北方采用蓄水窑窖,南方采用蓄水池( 塘) ,增产效果均十分明显,有效提高了旱耕地生产水平和抗旱能力。在高度重视农艺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研究,利用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膜上灌水等工程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如吉林市采用的行走式机械节水播种及灌溉技术,甘肃省推广应用的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各种设施农业,湖北省十堰市推广应用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7 -9]等都是很不错的尝试。发展旱区节水农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节水方面还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节水意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3 土壤培肥,以肥调水
  
  土壤有机质具有吸水剂或保水剂的功能。雨季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吸收比自身大几十倍的水,在干旱季节再逐步地释放出来。土壤有机质还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仅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碳汇的重要指标。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推广的土肥技术有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施用缓控释肥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还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
  
  4. 4 农业化学抗旱技术
  
  农业化学抗旱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较快,已经在一些地区和不同的作物上进行试验,效果比较显着。农业化学抗旱节水系列技术包括 4 大类,即保水剂和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土壤结构改良剂和土面覆盖剂、黄腐酸抗旱剂以及水面抑制蒸发剂等。当然,这些制剂在应用对象、使用时期和具体方法上各有不同。目前我国除土壤结构改良剂和水面抑制蒸发剂外,保水剂、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和黄腐酸抗旱剂都已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生产。
  
  4. 5 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
  
  旱作农业的重点是选育抗旱节水品种、推广高产作物品种、增加多年生牧草种植,以提高耕作土壤中的碳素储备水平。培育氮素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减少 N2O 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这些都是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些重要措施,有助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分析总结国外的育种经验,建议将大面积中肥育种、高肥育种和节水耐旱型品种的培育及鉴定合为一体。2001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认饲料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饲料,耐旱、速生,种时还不需浇定植水,在我国旱区栽培可适应年降水量 180 ~200 mm 的气候条件,可在荒漠化草原地区种植,特别适于沙地种植[10].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小麦、谷子、玉米、水稻、牧 草 等 作物[11 -16]上开展农作物抗旱生理生态基础研究,充分挖掘旱作农区作物抗旱种质资源,利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深入研究旱作作物抗旱遗传机理和品种抗旱性改良技术途经,筛选抗旱作物种群和选育抗旱作物品种,选择培育出一批耐高温、耐干旱的优良品种,为北方旱区作物抗旱性研究和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5 促进我国旱作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旱作农区对节水技术与产品的需求相当大,国际市场前景广阔,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本身也具有保护资源、可更新性和保持水土等良好的生态效应。从发达国家旱作农业的低碳发展现状来看,创新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农业技术以及节约能源消耗等环节上。如在机械方面,进行耕整地联合作业机械的研究与创新,加强深松翻耕犁配套碎土装置的多功能作业机械的开发,争取实现只需一次作业就能把土地打造成理想的种床以及土壤 “水库”的目的。再者,积极研究农机作业节能技术的新手段,并且针对不同旱区的特点,摸索出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减少资源浪费与碳排放量。另外还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在农业领域推行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政府已郑重宣布,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 年下降40% ~ 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17].如何通过一系列节水旱作农业措施,在低碳农业的指导思想下解决干旱问题,是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这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钱海燕 .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 [J] .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 ( 5) : 1609 -1614.
  
  [2] 王立祥,王龙昌。 中国旱区农业 [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谢小力,王凯荣 . 红壤坡地雨水地表径流及其侵蚀 [J]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 ( 5) : 839 -845.
  
  [4] 高焕文 . 北方地区机械化可持续旱作农业研究 [C] / /中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5]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等 .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 地球科学进展,2003( 4) : 609 -618.

 

TAG标签: 旱作     低碳     农业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