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水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改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根本, 以农业环境监测、农环项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农业行政执法为重点, 全力转变工作方式, 科学定位工作重点, 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 发展理念; 转变方式; 生态文明; 清水县;
1、 工作开展情况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广节水农业
积极推广高效农业, 大力应用滴灌、微喷灌、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大水漫灌, 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马铃薯全膜双垄侧播栽培以及作物秸秆覆盖等抗旱栽培技术, 在干旱山区种植糜谷、高梁等抗耐旱作物, 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
1.2、 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2.1、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开展
通过争取省、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 扶持永盛塑业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 在郭川、陇东、永清、丰望、白沙、金集、黄门等乡镇新建废旧农膜回收站点7个。全年共完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1 340.9 t (折纯) , 回收利用率为79.2%。
1.2.2、 尾菜处理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结合尾菜处理技术所需, 招标采购了尾菜处理利用生物菌650袋、有机发酵菌2 223袋、包覆材料棚膜0.5 t, 分别在永清镇温沟村、泰山镇庙塬村、红堡镇红堡村、红堡镇崔刘村、农业园区创办尾菜处理利用示范点5个。全年共完成尾菜处理6.14万t, 处理利用率达38.1%。
1.2.3、 加大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力度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清水县每年农药使用量大约为35万t, 按照农药包装物容量250 ml计算, 将产生约14亿个废包装物。农药包装物或多或少的有药剂残留, 并具有极强的挥发性, 除对进入田间地头、沟渠和果园的畜禽造成危害之外, 遇到雨水天气, 必然会顺水流入河流, 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清水县植保、农技推广等单位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等活动,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的培训和宣传, 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农药废弃包装物对人们生活、对环境、对社会的危害, 加强对农药使用量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
1.3、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促进新型能源的利用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 根据清水县农村能源的实际现状和群众需求, 促进以农村炉、灶、炕升级换代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示范推广。一是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工作, 变废为宝。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和畜禽养殖区, 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 (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 户用沼气工程建设, 逐步形成“畜—沼—菜”“畜—沼—农”的良性循环模式, 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 有效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的污染问题。二是积极推进太阳能、节能炕、节能灶等新型能源的推广利用。2016年争取省级农村清洁能源综合配套示范村项目一个, 主要用于开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开发、秸秆能源利用及新型能源培训。年内在红堡镇曹冯新村完成示范推广62户, 每户1台生物质节能炉+1台新型多功能节能暖气炕+2组8柱暖气片。
1.4、 扎实开展农业环保的各项工作
1.4.1、 化肥农药减量
化肥减量:通过引导农户转变施肥方式, 增施有机肥、控缓释性肥、沼液、沼渣等, 鼓励农户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培肥地力, 从而减少化肥施肥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使化肥利用率达到37%以上, 实现零增长的目标。农药减量:按照“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确定的“控、替、精、统”技术路线, 将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 进一步加大了高效节药植保器械引进推广力度以及绿色防控产品的推广运用, 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 使农药利用率达到37%以上,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初步实现了农药零增长的目标。
1.4.2、 实施绿色控害技术
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 特别是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 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 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 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 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 建成统防统治组织10个以上。在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减少农药用量, 严禁在蔬菜、瓜类、果品等作物上使用高浓度、高残留农药, 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 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 控制农药在产品中的最终残留量。
1.4.3、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指导农户通过秸秆直接还田、青贮饲料过腹还田、秸秆堆腐还田、秸秆覆盖及氨化沼液沼渣还田等方式, 完成秸秆还田14.56万t,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1%, 有效减少了秸秆资源的浪费,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提升了耕地质量。
1.5、 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5.1、 建立完善监测体系
清水县于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现有检测设备资源, 坚持开展日常检测工作, 每月对蔬菜生产基地的所有产品进行多次例行检测, 抽检蔬菜样品2 010个样次, 配合市级抽检3次, 完成280个抽检样次, 检测合格率达100%。
1.5.2、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 开展专项整治3次, 日常检查6次, 检查农资经营户100多家。完成种子经营网点备案登记21个61单, 备案率100%;立案调查一般农资违法案件7起, 结案7起;检查登记农药、化肥、种子270多个品种;对16家经营不规范门店当场进行了督促整改, 对2家手续不全的门店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开展集中培训3次, 全县农资经营单位建立了“两账一卡一书”四项长效监管机制。
1.5.3、 强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契机, 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督检查力度, 2017年新创建品牌10个, 其中绿色食品认证7个 (1个黄金帅、2个红富士、3个花牛苹果、1个红堡草莓) , 总认证面积1 083.333 hm2;无公害食品认证3个 (番茄、辣椒、大蒜) , 总认证面积31.333 hm2;完成了清水半夏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截至目前, 清水县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总认证面积达15 066 hm2, 其中蔬菜认证面积8 090 hm2,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51%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当前, 清水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在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与省市领导的期望相比, 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全县农业环境监管、整治机制还不够健全, 部分监管制度难以落实到位;二是作为农业大县, 广大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农业生态环境监管资金匮乏, 缺乏强有力的项目支持, 致使部分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四是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全面提升, 需要在业务培训、制度规范等执法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3、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搞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普查工作, 摸清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底数”, 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环保技术, 综合防治农业病、虫、草、鼠等灾害;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 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推广易分解、无污染地膜, 及时回收残留地膜, 防止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 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三是加大农业环保项目申报力度, 持续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蔬菜尾菜处理等重点农环项目的论证、申报和实施力度, 不断改善农村环境条件,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注释:
1年第16期 (总第5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