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探讨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随着我国相应政策的颁布, 逐渐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同时诸多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也得到落实与实施。然而, 环境保护措施的推进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目前, 在农业生产中, 仍存在一次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耕作方法。主要围绕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相应探讨, 并以沙尘暴的形成与其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 以促进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从而加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农业; 保护性耕作; 生态环境保护;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入, 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国北方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频率相对提高, 严重影响着北方农业的发展且危害着北方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 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发生频率的相对增加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快速发展中不合理的耕作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正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 将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 沙尘暴灾害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 理论上而言促使其发生的原因在于自然因素。其中风为主要的驱动力, 而沙土是沙尘暴的主要来源。沙土作为沙尘暴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且占据主要地位, 是沙尘暴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若仅是大气环流的过程, 其中没有沙土的参与, 是无法形成沙尘暴这一自然灾害的。

  另外, 地面受热后会形成不稳定的上升气流, 将地面上的沙带到空中, 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会引起沙尘暴。其中, 沙尘的来源是最重要的条件, 那么沙尘的来源在哪里呢?通过对沙尘暴灾害的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发现, 近几十年来沙尘暴灾害的源头不是原来的沙漠和戈壁, 而是来自植被的破坏, 严重的、新形成的沙漠地区更是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土"来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沙尘暴灾害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 这与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恶化密切相关。结果表明, 粉尘是地表的主要物质, 根据对其粒径的测量与调查, 其主要来源于农田。因此可以看出, 草原和耕地退化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 而在此背后, 草原和耕地的退化是人们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2 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和现阶段的实施情况

  2.1 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

  现阶段的农业保护性耕作主要是指在保证种子可以发芽的前提下, 采取少耕或者免耕的方式, 其中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的耕作手段。而在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中, 不难发现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中, 对地表残渣和杂草的清理为播种前必不可少的耕作过程, 其主要目的为促进种子更好的生长。而在此过程中对地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此外, 旋耕作为传统耕作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土壤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在旋耕过程中, 对土壤中的生物造成严重破坏, 使土壤的自我恢复能力不断下降。

  2.2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情况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耕作强度的不断增大, 土壤离其自然状态便越远, 土壤本身的保护和养分恢复功能就越丧失, 保持这种状态的成本就越高。近几十年来, 中国的机械化农业活动有所增加, 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然而, 河流泛滥、沙尘暴肆虐、土壤退化和运营成本上升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推广免耕和复耕技术, 并对其实施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记录与研究。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农业保护性耕作的优势

  3.1 保护环境, 减少沙尘暴

  据上述内容可知, 沙土的主要来源为退化的草地和农田, 而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土地的使用率且土地更不容易恢复到其自然状态。而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实施, 将最大限度上在遵循土地自然状态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从而减少了草地与农田的退化率, 切断了沙尘暴的主要来源。

  3.2 保护地力, 增加养分

  保护性耕作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表的干扰, 从而大大减少水土流失, 秸秆还田有效地补充了有机质和氮肥。据估计, 覆盖秸秆300 kg/667m2, 按30%的分解率计算, 秸秆分解成耕层相当于15 cm土层有机质增加0.06%.免耕保持了土壤的自然结构和水稳定的团聚体结构, 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 减缓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保持了土壤的肥力。

  3.3 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推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资源的节约。一为节油:传统农业机械工序多, 耗油量高, 而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耕作和秸秆处理的数量, 从而减少机械设备和燃料消耗。第二, 节水:保护性耕作抑制了土壤中水的蒸发, 从而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4 推进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实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提高对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

  在对农业保护性耕作采取落实与实施前, 应对农业保护性耕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学习, 正确对待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农业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只有对农业保护性耕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后, 相关技术人员才能将农业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与本地区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对应且寻求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4.2 编订符合自身地域情况的农业保护性耕作标准

  在对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地域特点, 制定与本地区农业特点相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标准, 而非采取完全统一的运作模式。在地域标准制定中应明确自身特点, 确定建设方向与发展目标。同时把此标准及时上报我国农业机构, 审计委等进行审核, 纳入整体规划工作中, 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3 增加在农业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成本投入

  在促进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方面需增加成本的投入, 以在资金方面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重点包含以下内容:其一, 划分出专项的研究经费, 并且下拨款项, 专款专用;其二, 在科学技术方面增加投入, 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的重点设备、操作方法等;其三, 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农用机械设备;其四, 针对贫困农民, 给予相应补助, 从而提高农业人口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4.4 总结示范区经验, 不断促进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推进, 我国在诸多区域的示范点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 不同示范点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同的困难, 应对其高度重视并加以总结, 促进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完善, 以促进其更好的实施与落实, 为后续开展农业保护性耕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奠定扎实基础, 为促进生态发展贡献力量。

  4.5 提高农业保护性耕作的立项

  建议农业部、政府纪委、科研机构等有关部门积极保证国家建立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质量, 将自治区的项目纳入国家项目规划。此外, 各地农业机构还需要尽快确保北京、天津周边保护性耕作带的质量, 为西北源头保护性耕作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确保工程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而为实现农业高效率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其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 生态环境主要面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应对其产生的人为因素高度重视, 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发生频率的相对增加可以看出, 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农业快速发展中不合理的耕作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正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 将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 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 实施并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 进而促进生态经济更好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高焕文, 李问盈, 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3) :1-4.
  [2]李世成。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6, (24) :174.
  [3] 时长鸣, 崔岩伟。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 2017, (4S) :176.

TAG标签: 保护性耕作     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