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探讨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也逐渐发生调整,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进步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关注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农业领域则兴起了生态农业;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男耕女织、鸡犬相闻这样充满乡村野趣的悠然田园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市场。近年来,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国内外学者对于都市农业、农业观光等新型农业发展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旅游符合农业发展新形势,且具备更为多元、多样、多彩的服务形式功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立足于北大荒闫家岗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现状,通过查阅文献法了解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考察法提取实际经验、最后提出具体的方案来开发利用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选取哈尔滨市四个已建成的农业园(望哈都市农业园、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的园艺分院、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作为案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了四个园区的基础数据与材料,包括园区简介、园区选址(包括地理交通区位、自然气候条件、资源等)、园区发展的主题或特色定位、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与旅游活动、建成后的运营情况如收益或获得名誉等;并将四个园区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原则和方法。

  对北大荒闫家岗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研究,在实地考察了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后,通过较为系统的 SWOT 分析阐述闫家岗农场的发展条件,并在此基础初上形成对于农场的定位、创一流农业园区,建滨水旅游名镇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最终得出北大荒闫家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园一区”“一轴一环四区”具体方案。为进一步考量本文的开发利用方案对于闫家岗农场的意义和作用,最后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结果显示,本方案开发较全面,类型多样,功能全面,有利于农场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旅游资源;规划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times, the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adjusted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ushered in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of economic progress, people are gradually paying attention to destroy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rious consequences, 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has develope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ast-paced, high-intensity modern life affects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varying degrees, male peasants, chickens and dogs It is a new market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has become a country full of rural wildness.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certain explorations on ne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ories such as urba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tourism.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gro-ecological tourism conforms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as More diverse, diverse and colorful service form functions, with strong vital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agro-ecological tourism in Yanjiagang of Beidahuang, this paper explores relevant theori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extract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field trips, and finally proposes specific scheme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Yanjiagang Farm in Beidahuang.

  The third chapter selects four completed agricultural parks in Harbin (Wangha Urban Agricultural Park, Norther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orticultural Branch, Beidahuang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as a case, by consulting relevant materials and The field survey collected and compiled the basic data and materials of the four parks, including the park profile, site selection (including geographic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natural climatic conditions, resources, etc.), theme or feature positioning of the park development, spatial layout and functional division, and The proportion structure of large industries and tourism activities, such as post-construction operations such as income or reputation; and the four parks are compared horizontall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gro-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Yanjiaga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Wilderness.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the Yanjiagang Farm in Beidahuang, the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Yanjiagang Farm are explained through a systematic SWOT analysis.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found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irst-class agricultural park,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famous waterfront tourism town, and finally the “one park and three distric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Yanjiagang agro-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One-axis, one-ring, four-zone“ specific program. In order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 of this article for Yanjiagang Farm, the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carried out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rogram is comprehensive, diverse and full-featur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

  Keywords: Agro-ecological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sign

目 录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也逐渐发生调整,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进步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关注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农业领域则兴起了生态农业;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男耕女织、鸡犬相闻这样充满乡村野趣的悠然田园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市场。

  近年来,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国内外学者对于都市农业、农业观光等新型农业发展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旅游符合农业发展新形势,且具备更多多元、多样、多彩的服务形式功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革命的进行为一些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为某些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例发生了相应变化。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超过50%,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落后,虽然转变进程缓慢,但转变的趋势大致相同。

  在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GDP 的生产结构数据随之变化:1952 年至 1977 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35.6%、38.4%、26.0%,而到了“十五”时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13.1%,46.1%,40.8%.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增大,国民经济总量的主要动力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会。挑战在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耕作土地资源一定程度上减少,最终使农业生产开展面临一定困难;机遇在于第三产业加速了农业大省的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经济背景。两者的契合点在于农业除生产外还蕴含着巨大的旅游观光等价值,因此如何将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让两个产业相互带动相互辐射,从而进一步发挥出农业的内在潜力,是推动两大产业共同前进的关键。

  1.1.2 生态环保理念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原貌,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里,世界环境因人类影响而急剧恶化,滋生出许多环境问题,如酸雨、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等等。20 世纪 7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发射卫星初次了解到地球环境的宏观变化状况,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着作《寂静的春天》,提出农药 DDT 造成的生态公害和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1].

  建国后,我国也迅速关注到生态环境问题,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来保障生态环境。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三十二字”方针;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96 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提出“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三同步方针,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实现三效益的统一”;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国家提出农业领域的两减环保政策,要求将生态环的理念落实于农业,全面部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

  1.1.3 人们回归自然的身心需求

  现代科技改变着世界,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平的认知,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人们面临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压力和新矛盾,各种身心健康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许多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中,听着交通噪音和喧哗吵闹,吃着简单的外卖泡面,挤着公交地铁完成日常生活,久而久之,身体指标异常,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抑郁。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回归简单的渴望。

  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人们离开自己的住址,到异地去观赏风景、疗养身心、增长知识、体育锻炼、探亲猎奇、品尝佳肴。在观光旅游中,人们到达名山大川、文人古迹去获取自然美、艺术美等多重艺术享受;在度假旅游时,人们在避暑防寒幽静清雅的度假村中修养保健,享受生活;宗教旅游中,人们又可以去名山古寺、教堂圣殿中朝觐、礼佛祈福来追求自己的信仰。

  我国人口众多,人们把每年的 5 月和 10 月小长假当作黄金旅游期,届时,各个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小巷中都人山人海,甚至频频出现交通拥挤和人满为患的问题,这样的现象再次影响了人们原本愉悦的心情,许多人选择宅在家中也不愿出门。

  新的矛盾下,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与以往的跟团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不同,现在的出游已经越来越呈现个性化的需求。位于城市周边的地区,成为城市居民短期出游的最佳目的地,满足了居民个性化旅游的心理诉求。近年来,观光农业园已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一个新的旅游消费去处。人们在观光农业园中观赏农作物、花卉、采摘新鲜的果蔬等,实现了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和和回归。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农业部制定了 2016-2020 年的相关规划《全国农产品加工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头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规划还提出,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创新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动力。

  不难看出,发展规划反复强调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于产业融合。将此指导思想落实于实践,就要具体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现状、考察当地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原则来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目的,以北大荒闫家岗农场为实例,具体探讨论述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方案方法,以期能推动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1.2.2 研究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 21 世纪的新兴绿色产业,对于国家经济总量的贡献颇为可观。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 GDP 不断提升, 人们旅游出行次数和消费指数呈现出可观的发展态势。因此,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保理念的时代背景下,若能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对北大荒闫家岗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将具有以下几方面重大意义。

  第一,具有经济效益,可升级当地的产业结构,提高农场人民的收入。

  闫家岗农场具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北大航闫家岗的社会功能完善、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雅、独具边疆魅力等特点,实现旅游型地区的建设,最终实现闫家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县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升级当地产业结构北大荒严家岗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给各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们带来经济上的收益。首先,有了旅游服务业的支撑平台,绿色加工食品,种植、养殖等农产品就具备了一个可观的消费市场;其次,当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耕作售粮增加到加工、办民宿、农家饭店等多个方面。因此,充分利用农业生态旅游这一产业模式,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可以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乡村农民们不同程度实现经济增收。

  第二,具有社会效益,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开发和利用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旅游资源,必然会建设与主要景点或旅游产品相关的基础设施,如电灯电线,交通道路、卫生间、银行超市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兴建在服务游者的同时,也会给当地村民、居民带来许多便利,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农场的建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从业者,即农民群体的素质。受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求,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从业者从自身感受到提升个人素质的动力。一般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程度落后,农民受教育的内在愿望淡薄,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农民会自发地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实现可能,农民个人收入的增加保证了其负担教育的费用第三,具有环境效益,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地环境。

  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在人类渴望回归自然,重视自然资源的情况下,以旅游为依托,可客观地建立起系列保护设施,执行保护措施,如这里专门的人员进行清洁、设定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法规等。另一方面,养育农民的一方山水,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是本地特色文化的载体,即使只是出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这一经济生产式的需求,农民们也会更注重村容村貌,对当地农村空间的保护从被动转向主动以后,青绿水才能真正不依赖行政命令而长久健康和可持续地保存。

  1.3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3.1 国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现状

  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1865 年,意大利全国农业和旅游协会成立标志着农业旅游的诞生。该协会把城市居民介绍到农村,享受农业野趣,与农民一起吃饭、生活和工作。同世纪初,西班牙政府建立了“帕莱多国营客栈”,它是通过翻新农场庄园来接待来自城市的游客观光和度假而建立的。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的“工人花园”开始流行起来。许多市民利用假期在花园里种菜,品尝当地特色菜,享受乡村风光。在德国,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3].

  自 19 世纪工业时期乡村农业旅游萌芽以来,它经历了萌芽、全面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对乡村农业旅游的研究也伴随着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入。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对乡村农业旅游的主题进行了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对乡村旅游农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其间还出现了对乡村旅游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影响的一系列问题的批评声音。在上世纪 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加,农村农业旅游发展迅速[4].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农业旅游的概念、乡村农业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社区居民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的态度、乡村农业的管理与发展策略、旅游与农村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妇女问题等,Clock 认为,认为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居住地,农村社区是商业的背景,农村的生活方式可以移植,农村文化的生活图画可以被整体地加工、推销和出售;Bramwell 和 Lane 则认为乡村农业旅游的概念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的形式不同。乡村农业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国外乡村农业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 Fleischer 等则以色列典型的乡村农业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Ahn 将当地人的态度与旅游者的感受做了定性与定量的相关分析,还有学者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不是一种容易实现的选择,需要对当地政治、法制、管理和经济结构作全面的改革。在乡村旅游发展管理、策略研究方面,学者们强调在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和文化传统。Sharpley 以塞浦路斯乡村农业旅游发展为例,指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组织专门的机构来对乡村农业旅游进行管理。国外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也比较重视。Dernoi 通过对奥地利乡村农业旅游的调查显示,81%的妇女从事旅游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其他农业活动和家务劳动,认为乡村旅游潜在地改变了农户和妻子的能力分布范围,Nilsson 认为妻子在乡村农业旅游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但 Gasson 和 Winter 则认为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只有的农户妻子真正从事旅游业[5].国外对于乡村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分布在整个欧洲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地区,并且更多地结合案例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是结合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去研究,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图表法和比较法等为主。

  80 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乡村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体验操作等功能扩展,少数经济发达国家,还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节假日让他们享用。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早在 1988年,发展中国家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收入就为 120 亿美元,发达国家的收入更要高出几倍。

  总的说来,国外对乡村农业旅游的研究虽然开展得早且较全面,但研究内容多以国外的实际情况为例,同国外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相适应,与我国国情尚有差距,故只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2 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农业生态旅游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如古代学者以及文人墨客到郊区旅游和进行田园休闲活动。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生态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末,深圳第一个荔枝节可以作为中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端,从那时起,中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已经开始,蓬勃发展。1988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国城乡旅游”主题旅游,以“住农家店、吃农家菜、干农活、观赏农家风光、享受农家乐”为口号,把生态农业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6].目前,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力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新的生态环境等社会文化景观相结合,已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新亮点。以北京为例。1993 年,旅游农业开始发展,截至 1999 年底,已开发项目 100 余项,风景名胜区 50 多处。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其他一些地区发展了生态农业。这些旅游区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例如,浙江省金华花卉园、自摘自炒茶园、山东省泰安、湖北省随州、广东省深圳市等地的农业大观园、民俗文化村、生态旅游度假村、农业公园,还有位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位于广西省的桂林恭城生态农业旅游区,山东省的石榴园和上海的浦东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

  1999,中国召开首届全国生态农业旅游学术研讨会,两年后,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召开,生态农业旅游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同时,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也在学术界积极开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定义和内涵、资源评价、开发规划、发展战略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7].

  张建雄提出国内乡村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资源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利益驱动型三种类型。郑群明等对参与式乡村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参与式乡村旅游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能够加速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8].2004 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评价方面,李松志、熊凯等认为我国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而富有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徐峰将观光农业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四类,提出了观光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农业资源评价、观光资源评价、生态资源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等因子的评价体系,为农业旅资源的开发实践提供了依据。借助 AHP 法与模糊记分法,在建立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梅虎以桂林三处典型的农业旅游资源(阳朔乡村旅游资源、恭城观光农业旅游资源、金车农家乐旅游资源)为例,进行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胡巍等也结合 AHP 法和模糊赋分法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证评价[9].总体来看,目前针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还以定性描述为汉族,定量化和对比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更少。模糊综合评判法作为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了较为广阔的应用,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评价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农业生态旅游的战略研究方面,何景明等以成都为例,具体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陈俊安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必须实现产业化;曹艳英等指出我国乡村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应农游结合、科学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等对策曹洪珍则从乡村社区居民参与角度,指出他们应参与旅游发展的整个决策过程,并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农业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模型;都和琳等从生态旅游的观点提出川西山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要从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管理者业务素质,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素质,健全环保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完善旅游服务,建立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10].刘艳慧指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大农业、大生态、大旅游”的思想,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封闭式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农业生产、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相结合,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11].

  除了上述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以外,还有少量论文涉及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和行为模式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而有关乡村旅游开发可行性的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加深。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研究

  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实证法。首先大量地查阅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着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哈尔滨市现有的三个农业观光园分别进行实地考察,并作横向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则、模式、方法。最后以北大荒闫家岗农场作为实践,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分析探讨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具体方案。(见图 1-1)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与生态
  2.1.1 农业
  2.1.2 生态
  2.1.3 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
  2.1.4 农业生态系统

  2.2 农业生态旅游
  2.2.1 旅游与生态旅游
  2.2.2 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起
  2.2.3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2.3 其他相关概念
  2.3.1 乡村旅游
  2.3.2 休闲农业
  2.3.3 观光农业

  3 哈尔滨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考察分析
  3.1 红旗农场望哈都市农业园
  3.1.1 建设概况
  3.1.2 园区选址
  3.1.3 园区发展定位。
  3.1.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1.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
  3.1.6 后期运营

  3.2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3.2.1 建设概况
  3.2.2 园区选址
  3.2.3 园区发展定位
  3.2.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2.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策划
  3.2.6 后期运营

  3.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3.3.1 建设概况
  3.3.2 园区选址
  3.3.3 园区发展定位
  3.3.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3.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策划
  3.3.6 后期运营

  3.4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3.4.1 建设概况
  3.4.2 园区选址
  3.4.3 园区发展定位
  3.4.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4.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策划
  3.4.6 后期运营

  3.5 四个农业园区的对比评价与总结
  3.5.1 对比评价
  3.5.2 分析总结
  3.5.3 归纳经验

  4 实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环境
  4.1.3 资源条件
  4.1.4 社会背景

  4.2 SWOT 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开发利用的定位、目标与战略
  4.3.1 定位
  4.3.2 目标
  4.3.3 战略
  4.4 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案
  4.4.1 创一流农业园区--一园一区
  4.4.2 建滨水旅游名镇---一轴一环四区
  4.4.3 定性评价

5 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四个园区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优,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次之,望哈都市农业园和哈尔滨市农科院北方都市农业示范园有待进一步提升。

  2、通过对四个园区的实例探查,得到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及模式。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模式包括“农家乐”旅游模式、农村农园观光采摘与购物休闲模式、农村农庄休闲度假模式、农村田园租赁模式、民俗村模式、农村俱乐部模式。

  3、通过 SWOT 分析,得出闫家岗农场建设和发展的条件:其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多彩,开发空间大、宣传力度大,知名度高、服务水平优质、游客满意度高;其劣势在于上级重视不够、 配套设施不完善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者相互竞争缺乏协同、 忽视生态科学的宣传教育;机遇在于政府开始重视环保与生态、人们更加看重生活品质;威胁在于农业发展空间受压缩,农民外出务工。

  4、对闫家岗农场提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通过建设“一园一区”实现“创一流农业园”的目标,一园为设施农业园,一区为水稻科技示范区;通过“一轴、一环、四区、”的总体规划实现“建滨水旅游名镇”的目标。一轴为运粮河金代历史文化产业轴,以源通大街为入口,经环湖西路--南湖路--八一水库为轴心,一环为源泰路--源隆街--南湖路--田园北路合围形成的区域,形成闭合环路串联环路内各景点,使景区内各个景点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整体试各景点不显得过于分散。四区是指太平湖国际温泉康疗养生产业园区、闫家岗历史文化产业园区、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婚恋旅游产业园区。每个区域分别以闫家岗历史文化、温泉疗养、现代农耕、婚情侣游构成自身特色,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形成各自的旅游活动与资源

  致谢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

TAG标签: 农业生态旅游     规划设计     旅游资源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