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此,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解决其与土地细碎分散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成效显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014年以来,沭阳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并探索规范、高效的流转模式,引导土地向大型种植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集中,以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沭阳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土地分散,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素养低,掌握技术能力低,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加上对土地十分珍惜,不情愿将土地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地流转的进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使农村土地规范、合理流转,是该县面临的挑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论文以江苏省沭阳县为研宄对象,通过对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地调查,研宄探讨推动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的有效措施。
论文在对农地流转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了沭阳县农地流转的基本情况。研宄发现为了促进农地规范、高效的流转,沭阳县采取了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与小农户有机衔接等有效措施,农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去向多元化,不仅引导了土地健康流转,促进了劳动力转移,而且实现了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成效显着。但沭阳县农地流转还普遍存在着土地流转不畅、流转行为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健全、经常发生矛盾纠纷等诸多问题,必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管理调控和土地流转监管力度、依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农地流转工作。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加贡献巨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该制度实行土地按人口平均分到各个家庭,一家一户承包经营土地,导致土地分割和分散。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需求强烈,为满足该需求,解决土地细碎分散与其之间的矛盾,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农业部办公厅在2018年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坚持以”三权分置“重大理论的创新为指导,紧紧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这一主线,聚焦突出的问题、瞄准关键的环节,蹄疾但步稳、确保百分之一百地落实改革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2014年以来,沭阳县为加快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并探索规范、高效的流转模式,引导土地向大型种植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集中,以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沭阳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土地分散,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素养低,掌握技术能力低,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加上对土地十分珍惜,不情愿将土地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县农地流转的进程。目前已有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是农户相互之间的自发流转,流转供需不足、规模小、周期短、程序不规范、经常发生纠纷。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探索采取何种流转模式,制定何种规章制度,规范、高效推动沭阳地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提髙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沭阳县人民政府摆在首位,竭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1.1.2研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保持稳定持久的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这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基层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沭阳县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江苏省北部,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的发展更不容乐观,为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省、市、县、乡做了大置的工作,如:“推进土地流转”、“一村一品”、“建设新农村”、“城乡改革”等。但是沭阳县“人多地少、非农经济薄弱,限制了该县”三农“发展的格局。那么,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使农村土地规范、合理的流转,是该县面临的挑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沭阳县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作为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国内研宄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驱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兰晓红(2015)指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日趋进步,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土地流转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并不断加速其发展己形成必然趋势。张惠萍等(2016)在宁夏平罗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27名农民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土地地块所处的地理位置、流转行为、连片性在一定程度存有关系,影响土地流转。冷崇总(2017)认为,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下,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首先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杨昌玉(2017)通过调研分析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要求农村土地由分散型转向集中型,土地流转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其经营形式受流转模式的影响。许恒周等(2017)在南京市通过发放375份问卷对农户调查,得到有效的370份问卷数据,并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的养老保障、文化程度、职业分化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水平越高、职业越好,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颇高。特别是,具有非农业职业技能,拥有土地转让权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农民更愿意参与土地转让。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倍受农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还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因素等影响。
(2)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黄丽萍(2008)、李秉睿(2008)等则主张将土地流转方式分为两种模式:即集中流转和分散流转。一种是由政府充当组织者直接参与的是集中流转模式,包括:入股、反租倒包、土地信托、集体农场等模式,该种模式能有效的将土地集中起来,再流转给专业经营大户,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十分有利;另外一种是由农户之间自发进行的流转属于分散流转模式,包括互换、租赁、转包、转让等模式,该类模式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权益,也使土地承接方进行规模经营受限。蔡志荣(2010)根据我国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得到的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拍卖、转让、转包、反租倒包和股份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需求,粗放经营农地和撂荒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这些土地流转模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发的、分散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分散经营与大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而能使土地集中连片,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的模式,又可能变相改变农村土地的用途,使农民利益将受到损害,不利于社会稳定。杨国玉(2015)提出在农民自愿和有偿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九种土地流转的模式:互换、股份合作、转让、租赁、转包、抵押、反租倒包、双田制和集体农场。任智超、雷萌(2016)指出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即出租、转包、入股、托管等,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好处。出租模式有利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最高形式的合作社是股权模式,农民用土地参与经营,风险是共享的,该模式占土地流转模式的最大比例;分包是指签约,也就是说,农民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民的生产经营,这种模式一般需要政府推动,农民己组织很困难;土地托管一般分为两种:即”全托“和”半托“.以上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都有不同的见解,并得出了丰富的结果。在当前国情下,中国学者普遍认可的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类:股份合作、互换、转包、转让、反租倒包。
(3)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朱秀茹(2013)指出,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土地流转的成效极大地降低,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明显减弱。纵观上述学者所述,发现学术界主要从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和流通市场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魏波(2014)指出,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程序较为复杂,流转的行为和流程都不规范,迫切需要改善中介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与其匹配。吴玉玲(2015)认为,由于目前我国非农产业发展尚不兴旺,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进行顺利转移,农民收入无法及时提高。在此大背景下迫使农民不得不把土地视为”保命田“,即使选择粗放经营或者撂荒,也要将土地护在手中。李惠莲(2016)在《中国户籍制度有哪些缺陷中指出,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导致大量农民工以不合法的身份在城市工作,且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农民将他们棚有的土地视为最后的保障,不愿意放弃土地,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于振荣(2017)指出,目前,社会保阵制度在中国大部分农村是不健全存在的,农民仍难以享受到与城市人同等的社会保障,必将土地视为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4)农村±地流转的成效。许多学者认为,土地流转是获得规模效益的直接途径,也是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直接途径。全道武(2008)和罗必良(2008)认为:目前,有效提髙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途径是土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有序转移,农业绩效大幅提髙,为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孔祥智(2010)和毛飞(2010)对2个县4个乡镇的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实地调査,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农业企业发展得到促进,对城乡协调发展异常有利田传浩(2013)认为健康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能够促进土地向专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集中流动,进而实现了规模效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农业成效显着。王春超(2013)认为土地流转对提高农户人均收入有积极的作用。当然,有的学者认为农地流转并不一定能促使农业绩效的提高。例如,于海(2014)等通过构建土壤肥力影响因素模型,指出土地流转并没有改善土地长期的肥力,反而造成土地长期肥力下降,农业绩效提高无望。
1.2.2国外研究趋势
在国外,由于许多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土地属于私有。因此,国内人们所提的土地流转在国外理论界及经济学界常常被称之为土地交易,土地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转让与置换等。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地流转问题做了研宄:
(1)土地出让市场。MatthewGorton(2001)对特定地区土地经营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农业联合生产可以减少土地交易的障碍,但如果现有土地的所有权不明确、不能界定,那么土地交易市场的功能就难以发挥。DouglasC.Macmillan(2000)运用经济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开市场的自由贸易将导致市场失衡和土地使用动荡。因此,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的缺陷,政府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政策干预土地市场。
(2)土地交易。目前,对土地交易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苏联、中欧和东欧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Wegem(2003)以俄罗斯为案例的研究表明,自实施私有制改革以来,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土地流转得以兴起。AnnaBandlerova(2004)等以中东欧地区的斯洛伐克为典型案例,分析了私有化实施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展现状和流转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1997年斯洛伐克的土地出租仅占到11%,由于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和其他因素,土地转让市场不活跃,并没有因为实行了土地私有化政策而得以有效建立。
(3)土地流转绩效评价。在国外,许多学者还认为,通过土地的流转能够促使土地相对的集中,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日本学者SusumiYujiro[2000]通过分析土地规模经济与农业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土地规模经济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劳动生产率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之间约有25%的差异。Jiron(1996)认为通过土地的流转,可以扩大规模经营,进而获得一定的农业效益。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持相反的观点。20世纪60、70年代,学者们对土地管理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向分析,结论是小农户的土地产出率高于大农户。1.2.3简要述评以上文献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土地流转的模式、制约因素与驱动因素以及其所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宄,不难发现每位学者对土地流转都有独特的见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缺乏针对特定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具体分析和案例论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宄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鉴于上述方面的不足,本文以江苏省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苏省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调查,从新的视角来研宄和分析江苏省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采取的措施,以使研宄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1.3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研宄目标
论文拟在参考己有研宄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研宄沭阳县农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践研宄的结果,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当地政府推动农地流转提供参考。
1.3.2研宄内容
近年来,沭阳县政府为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广农地流转。本研宄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土地流转的研究经验,结合沭阳县土地流转的现状、流转模式及绩效等,分析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沭阳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流转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共分5部分阐述: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该课题研宄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宄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研宂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主要概括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模式以及理论基础。第三章沭阳土地流转的现状。本章主要对沭阳社会经济概况、土地流转的工作措施、土地流转概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第四章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归纳了沭阳县土地流转供需不足矛盾、契约行为不规范、流转市场不完善、土地流转时常引发矛盾纠纷等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第五章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及建议。本章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改善社会保障、引入优惠政策、优化金融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宄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的进经验,结合目前沭阳土地流转的现状,从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沭阳农村土地流转的战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参阅国内外现有土地流转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调查研究的支撑。
(2)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沭阳县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后,采用实证分析法,研宄了沭阳县土地流转现时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问卷调査法:以沭阳为重点,对沭阳及周边的乡镇:北丁集、东小店、华冲、塘沟、十字等地区进行实地的走访和调査,发放调查问卷242份,了解沭阳土地流转的现状、困难、主要问题、农民对有关政策的了解情况和期待、以及各地党委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等,使论文的研宄更具实践意义。
1.4.2路线
1.5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欠发达地区沭阳县为例,采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融合相关理论知识,对沭阳县土地流转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详尽梳理,并客观分析了个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实践探寻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流转方面的创新模式,以便于为其他地区解决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当然,限于本人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科研能力也很有限,对部分问题探讨尚不深入,特别是如何将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具体的地区特色相结合,探讨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的科学路径,乃是作者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工作方向与工作重心。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农村土地
2.1.2农村土地产权
2.1.3农村土地流转
2.1.4流转模式的分类
2.2理论基础
2.2.1产权理论
2.2.2规模经济理论
2.2.3交易费用理论
3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3.1沭阳县社会经济概况
3.2沭阳县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措施
3.2.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2.2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3.2.3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
3.2.4加强农经干部队伍建设
3.3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概况
3.3.1流转的速度加快
3.3.2流转的形式多样化
3.3.3流转的去向多元化
3.3.4流转的价格区域差异大
3.3.5流转的稳定性不强
3.4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主要成效
3.4.1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髙了农业经济效益
3.4.2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3.4.3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
3.4.4引导了土地健康流转,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4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存在的问题
4.1.1土地流转供需不足矛盾
4.1.2土地流转契约行为不规范
4.1.3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4.1.4土地流转引发纠纷
4.2成因分析
4.2.1土地流转资源禀赋不足
4.2.2土地流转法律法规难以配套
4.2.3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
4.2.4土地流转监管不力
5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5.1完善社会保障,推动农地流转
5.2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农地流转
5.3加强政府管理调控,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
5.4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力度,减少矛盾纠纷
结论
基于实际调查,对沭阳土地流转现状分析,本文逐步厘清了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有关问题形成的成因。尽管本文研究的样本仅仅来源于江苏沭阳县,但是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和理论分析对其他县(市)来说具有一致性,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具有一般作用的经验和结论:
1.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一直承载着额外的社会保障能。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农民保护土地的意识更强,因为他们的长久生计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他们缺乏适应风险的能力,使得他们害怕随意转移土地,碍了农业用地的流动。为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以及加强金融扶持等对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有显着作用。
2.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近年来,土地流转程序虽然逐步规范,但是不规范的操作和农民随意流转情况依然存在。为此,首先要加强土地确权意识,加快土地确权的步伐。其次,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规章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范序流转。
3.要继续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为维护农民利益,人民政府应适当干预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竭力做好土地流转的引导、协调以及服务工作:①做好村镇产权组织建设和农村产权交易建设工作;②县、乡、村三级要建立土地流转的服务窗口,并安排专业人员为农民进行解疑答惑。同时,将农民咨询频率较高的问题以及流转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制成“土地流转服务手册”,发放给农户;③成立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小组,定期收集有关该区域土地流转的信息,并根据省、市、县的要求及时在“江苏省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发布并更新;④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部门积极配合评估机构的工作,使专业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当前流转的土地的价值,促进科学价格体系的形成。
4.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力度。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矛盾隐患时刻存在,为避免这类矛盾的发生、发酵,需要加大监管力度,首先要监管农民流转土地的规范性,其次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最后加强对土地流转参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管。最后,相信在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和参与下,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规模经济发展的意识,重点加强规范土地流转的意识,并积极引入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三方”,为农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定能实现我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